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課 「平長」的魅力,拖出情,長出感

第一課 「平長」的魅力,拖出情,長出感

第一次上吟誦課,孩子們總覺得這是唱,然後我們就被帶走了,要花時間解釋吟、誦、唱的區別。這是要的,但是又大可不必過於深究。因為現代教吟誦一定要慢,一定要誦而吟。其實最應該解決的問題真的不是區分三者的關係,而是怎麼用吟誦來解釋、分析古代經典。

也就是說,吟誦自然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的,但這不是主要的。用吟誦只是來活躍課堂氣氛,那麼太偏狹了。有助於理解詩歌才是吟誦重要的價值體現。

古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在聲音上很是講究,平上去入都有它的價值。吟誦的時候(尤其是近體詩),只有平聲可以拖長,於是詩人在長期的邊吟誦邊創作的習慣下會否將語義的關注點自覺不自覺地放在平聲節點上呢?

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舉個例子。假設兩個學生大家了,老師很生氣的說:「你們倆為什麼打架?」老師一般會拖長什麼字來說呢?學生可以回答出:老師會拖長「為什麼」二字。如果一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原因,而另一個學生不回答,老師則會轉向他問道:「那你呢?」這是老師會拖長那個字來說呢?學生可以回答出:拖長「你」字。用這種方式提醒學生:人們有將語義焦點拖長來說的習慣。

為了進一步說明關注「節點平聲字」對於分析詩歌的意義,首先說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王詩歌:之渙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有人提出質疑,王之渙寫錯了,怎麼能是「白日」依山盡呢?日薄西山的時候自然是紅日才對啊。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難以回答出來。其實,如果能夠明白這是一首仄起的五言絕句,吟誦的時候第一句的第四個字「山」要拖長來讀,就可以理解:紅日落山是不需要很長時間的,是會瞬間而逝的。只有「白日」才會慢慢而去。可以想像,王之渙於鸛雀樓上佇立許久,驚訝於如此好的「白日」終是依山而落了,這才引發他對於青春逝去,時間流逝的感嘆。後面的詩句才可應運而生。懂得這個道理,再來吟誦,相信也會頗具感慨了。

懂得了這個道理,再讓學生邊體會邊吟誦,感覺確實有所不同。

所以第一句拖長「山」,第二句拖長「河」,第三句拖長「窮」,第四句拖長「層」,當然還有我們的韻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習得創思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習得創思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