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為即無所作為?你錯讀了老子!

無為即無所作為?你錯讀了老子!

▼▼▼▼▼▼▼▼▼

每個人都不想失敗,但你知道保持「不敗」的秘訣嗎?

雖然也行了萬里路,但你有沒有發現了解到的真知越來越少?

木強則折,你有被捧殺過嗎?

而人活著,究竟什麼才是完美人格?

……

困擾著我們的問題,其實千年前就有先哲回答過,這也是為什麼CEO們都喜歡讀《道德經》的原因。

今天,西安交通大學著名學者韓鵬傑教授,將帶領我們一起重溫國學經典,感受老子的生命智慧。

▼▼▼▼▼▼▼▼▼

最有品德的人,其實是最無作為的人!

在生活中,有些人做好事,會把自己做的好事記得牢牢的,總在心中誇獎自己「我可真是個好人」,還有些人,做了好事一定要被看到,認為沒人看見就失去了做好事的意義。

老子認為,這些都是「下德」之人的作為,他們做好事是為了取悅、彰顯自己。

相反的,最有品德的「上德」之人做了一件好事,不會放在心上,他們沒多久就忘了,所以老子說「上德無為」不是說他們沒做,而是說他們不認為自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即「無以為」

▼▼▼▼▼▼▼▼▼

國家有「禮法」,卻是「道德」的淪喪!

為什麼這麼說呢?

老子認為,「德」的層次比「仁」高,「仁」優於「義」,「禮」比「義」更差一點。

上乘之仁雖有所作為,但並不有意識地表現「仁」;上乘之義有所作為,並會有意識地表現「義」;上乘之禮有所作為,但當他得不到響應時,就會捲起袖子伸出胳膊來強迫人們服從。

老子的時代講「道」和「德」,孔子講「仁」,待「仁」無人聽信了,孟子出現開始講「義」,當「義」不復存在,荀子講「禮」,而這就是混亂的開端,因為提倡什麼即缺乏什麼,等到韓非子講「法」的時候,便是一個靠強權壓制人的時代了。

▼▼▼▼▼▼▼▼▼

行萬里路,也並不是「多看多得」!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老子卻認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意思是不用出門遊歷,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用推開窗戶觀望,就能知道星辰運行的規律。

那些見得多,卻不懂得反省自身的人,反而容易走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境,如同心裡的鏡子蒙了塵,看什麼都是迷迷濛蒙的不真切,看得再多也不過是「虛」的。

韓鵬傑教授就提到明代著名思想家馮從吾,他說:「古往今來的大學問不外乎三句話——做個好人,存點好心,行些好事。」正是「做好人,身安魂夢穩,行善事,天知地見鬼神欽。」

一個內心有「道」的人,哪怕不行萬里路,通過對自身的修養,亦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

聽韓鵬傑教授的講解,《道德經》不再是晦澀難懂的國學經典,古文也不再是讓你看一眼就感覺頭大的陌生文字。

在這裡,你能懂得——

如何理解「外圓而內方」的處世原則?

為什麼說考慮問題不要只考慮一面?

了解「大道」的方式與方法是什麼?

老子所說的「修身」是怎樣的?

……

韓鵬傑教授大量引用生動形象的事例,憑藉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力求讓聽眾全面理解《道德經》的思想,感受中華文明永久的魅力和永不黯淡的經典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樊登讀書 的精彩文章:

爸爸帶娃是什麼後果?
和你一起歡呼,還要一起唱歌

TAG:樊登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