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長平之戰:趙括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長平之戰:趙括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

如果我們在中國歷史上只能關注其中一場戰爭的話,那就必須是長平之戰了。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記載最早、規模最大、圍殲最徹底的一場戰爭,戰敗的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抵抗強敵,而戰勝的秦國在統一中國的道路上也就再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真可以說是「一戰天下定」

當時,秦軍的主將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而趙軍的主將先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後變換為是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趙括也因為這戰失敗被稱為是「紙上談兵」的典範。

那麼,趙國為什麼要中途換將?趙國又是為什麼戰敗了呢?

01

長平之戰,中國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戰爭!

如果我們復盤長平之戰,其實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虎口奪食

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奉行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派王齕攻打臨近國家韓國的上黨,而上黨的守將馮亭知道自己打不過秦國,但又不想這麼便宜了秦國,於是轉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趙孝成王聽了以後,找來叔叔平陽君趙豹商量,結果被他給澆了一盆冷水,告誡他不要想著白得利益,更何況這還是虎口奪食呢。

可是年輕的趙王並不甘心,他又找來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一起商量。結果兩人都認為可以,上黨這麼個好地方,不要白不要,反正趙國和秦國本來就是世仇,為什麼不拿下呢?於是趙王就派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了上黨。

第二階段,堅守不出

在公元前261年4月,被搶走嘴邊肉的秦國王齕帶兵進攻上黨,趙國這邊派出老將廉頗救援。結果當時上黨已經被攻陷,而兩軍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玉溪河谷,趙裨將茄被斬殺,趙軍初戰就被打敗了。

初戰不利的廉頗於是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堅守在百里石長城,利用地利優勢形成全線布防,居高臨下抵禦秦軍,任憑秦國怎麼約戰,都拒不出戰。

第三階段,伐交用間

在正面戰場打不開局面、後勤補給線長壓力大的情況下,秦國開展了一系列軟實力攻勢:先是利用趙國派使者入秦和談的時候示好趙國,讓其他諸侯國害怕秦趙勾搭而不願出兵支援趙國;同時秦國還派出間諜,在趙國的首都散步謠言,「秦國害怕的只是名將趙奢之後趙括,廉頗也就那水平了,早晚他就會投降了。」

年輕的趙王由於一來前方戰線吃緊但老將廉頗卻始終堅守不出,他在後頭每天就看見傷亡人數不斷上漲;二來如此戰爭損耗下後勤壓力也真是很大,所以力排眾議換上了年輕的將領趙括。

第四階段,風暴前夜

公元前260年夏天,接管長平四十五萬大軍的趙括,第一件事是先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策略改掉,並且撤換了大批中下級的軍官,同時開始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力圖一戰殲滅秦軍。

而趙括不知道的是,秦國已經悄悄把主將由王齕替換成了武安君白起。白起一方面針對趙軍的動作將丹河東岸的天然高崗建立長達十八公里的主陣地;一方面安排了兩支隊伍,其中一支兩萬五千人馬準備切斷出擊趙軍的退路,另一支五千騎兵用來切斷留守趙軍和出擊趙軍主力的聯繫。

緊接著按著白起的指令,秦軍的先頭部隊假裝戰敗,將趙軍主力吸引到秦軍預防的戰場。不知中計的趙括到了後全力猛攻秦軍陣地,但頑強的秦軍在短時間內讓趙軍根本難以攻破。

這時候埋伏的兩支隊伍依計行事,趙軍完全被切成兩段,最後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的保障,而留守的部隊空守糧草輜重卻根本不敢增援。於是秦軍開始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最後被秦軍壓縮在了將軍嶺與韓王山所之間的一片山谷里。

第五階段,舉國而戰

被困的趙括下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將趙軍合圍在谷地。趙軍主力被圍的消息報到了秦國和趙國,兩方開始了新一輪國力的角力。

趙王遣使求救附近的楚國和魏國,但由於楚、魏聽到的是趙國使者在秦國大受禮遇的消息,根本不願出兵,於是趙王只能從本國抽調部隊趕往長平。

另一方面,得知趙軍主力被圍,秦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並下令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都要出征支援長平,這使得趙國的援軍完全被阻隔無法前來幫助。

該年9月,被圍46天的趙軍開始突圍,結果趙括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的傷,餓的餓,只能全體投降。

但龐大的降兵隊伍令白起感到憂慮,於是他假意用好酒好肉安撫降卒,承諾年輕的會帶回秦國,老弱的會放回趙國。但是到半夜的時候白起卻下令所有秦兵以白布裹頭,吩咐「頭上沒有系白布的都是趙人,要全部殺光」。於是一夜之間所有趙國降卒全部被殺,只留下240個年幼的趙兵故意被放回去,從而威震六國。

當數十萬趙卒被殺的消息傳回趙國,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自此長平之戰結束。

02

以強勝弱,其實是一場並不意外的失敗。

回顧長平之戰的慘烈,不只是中國史上空前絕後,世界史上也是非常罕見,以至於不少西方的學者對於長平之戰的趙國死亡人數表示根本不可能。但是,不管具體的數字多少,這場戰爭的成敗得失還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一、即使不上趙括,趙國戰敗也是大概率事件。

《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其實,秦趙兩國本來綜合實力相關就很懸殊。秦國從秦孝公(在位24年)遷都咸陽、推動商鞅變法以來,歷任秦惠文王(在位27年)、秦武王(在位4年)一直到主導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候沒有出過昏庸的國君,國家整體都在不斷發展積累實力,秦軍到處打仗基本都是別的國家」多少城池被攻破,多少城池被用來割地求和「,秦國是一個強大的「虎狼之國」,已經是強大到要六國聯合起來才能抗衡,所以這不過是「強者恆強」的勝利。

反觀趙國,自三家分晉立國以來,憑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國家的軍事實力達到頂峰,再加上趙國也注重用賢任能,所以像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這樣的良相名將輩出,所以也迅速成為了有實力和秦國叫板的六國主力擔當。

但軍事實力的強大不代表國家真正的強大,強大應該是方方面面的綜合實力強大。強大的趙國抗衡秦國就像美蘇爭霸中的美國和蘇聯,綜合實力還是相距甚遠。

二、讓趙括背鍋之前,趙王才是慘敗的第一責任人。

任何的失敗,主要的責任首先都是領導者的責任。

在戰國的中後期,傳統的強國如魏、齊、楚都在衰弱,而趙國的迅速崛起一方面讓秦國忌憚,其實另一方面也讓其它五國擔憂。而沒能看透這一層微妙關係的趙王,自恃軍事實力強盛而沒有外交舉措準備,最後被打的滿地找牙而周圍人都只是在看笑話,是為第一敗。

同時,年輕的趙王對於「友軍」送上門的肥肉(上黨農業資源豐富,同時對於趙國軍事防禦來說是天然屏障)沒有基本的警惕,見利就欣然接受,從而輕易的將戰爭之禍引到自己的國家,是為第二敗。雖然從長遠看,秦趙兩個軍事大國早晚難免一戰,但誰準備的更充分,誰更主動的安排戰爭,誰才更有勝算。事實上,在趙王和平原君討論是否接受上黨的時候,他們只是簡單的分析了萬一秦軍打來,趙軍能否守住,而沒有通盤考慮,真是「見小利而忘命」!

另外,把錯誤的人放在錯誤的位置上,則是領導人用人識人的罪過。某種意義上說,四十萬趙軍的性命,是趙王的焦慮症害死的。趙王在後方看到老將廉頗一味的堅守,軍隊和後勤消耗很大,於是就要求主戰,這是違背軍事戰爭「君命有所不授」的基本原則。而在選人上,名相藺相如曾經非常直白的告訴趙王,趙括這個人不行,「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不僅如此,當時連趙括的母親趙母也極力反對,認為趙括和他爹趙奢水平差別太大了,「父子異志,願王勿遣。」但是,趙王卻沒有人才的判斷力,強行讓年輕且沒有指揮過如此大規模團戰的趙括上陣執行自己決戰的命令,是為第三敗。

有此三敗的趙王,無疑才是長平之戰的第一罪人。

三、趙括得背的鍋,是他竟然能讓失敗慘烈到如此「難以置信」。

事實上,敗給幾乎從未失敗的戰神白起,對於年輕的趙括來說並不丟人,也並不奇怪。但是他卻把一場大概率的失敗,上升到了小概率的完敗,則真是蠢到家了!

古時打仗不像今日信息發達,臨陣換帥是大忌,這就在於軍隊內部的軍事號令依賴於將士的配合。但趙括到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關鍵將領換了,從而來樹立自己的「控制權」。從這一點就看出了趙括是書獃子不是名將。如此換人確實可以增強他到中下級將領這一級的指揮權,但卻有極大的風險失去中下級將領到士兵這一級的指揮權,後來趙軍的戰鬥力下降和被大量斬殺,與此不無關係。事實上,三國時期陸遜奉命阻擊劉備時,也遇到了下屬多為老將難以服管的問題,但他卻選擇了自己忍辱負重,就是明白不能輕易讓軍事有管理癱瘓風險的道理。

其次,趙括作為將領,犯下最大的戰之罪,就是「全軍覆滅」。諸葛亮六次北伐,每次打不一小會,看著打的不好,打的不合適了就撤退,就在於知道蜀國就這麼點兵,自己不能糟蹋了,因為一旦出點什麼問題,國家就危矣。但是趙括卻不顧一切的在自己剛接受國家軍隊絕對主力的時候全軍出擊,並且讓全軍從處於有利之地進入絕境之地,真是國之災也!

「嘴上口若懸河但實際軍事無能;坑完自己再坑家人、坑戰友、坑國家」的這口鍋,趙括還是得自己來背。

03

思想巨人,贏得了口舌卻失去了靈魂!

其實現實里那些嘴上逞能的人,也通常沒有什麼真本事。

如果我們用「孫子、孔子、老子」三家去看,會發現趙括的失敗完全是必然的,只是趙王的幫助下將他的這種無能放大了:

孫子悟到:☆

近年來,幫助趙括軍事能力洗白的論述很多,但是真正有客觀論據的少,很多只是情感的寄託。

《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對於戰爭要有清楚的認識,要有畏懼之心,因為這不是鬧著玩的,不是瞎比劃、搞辯論,而是賭上軍人性命、國家命運的博殺。

可惜,趙括這個官二代沒有,因為他是一個無所不能的「鍵盤俠」。

這點除了藺相如看破了,趙括的父親也看的很明白。

趙奢是這麼說的,「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可以說,這一點上看,趙括連兵法的入門都沒有。

孔子悟到:★★

司馬遷在《史記》里曾經給了趙括這樣的評價:「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事實上,年輕的趙括由於真正的軍事戰鬥經驗有限,所以在「辯論」的時候反而能馳聘的更為大開大合,他就曾經在公開場合和父親趙奢,說的趙奢面紅耳赤、無法應對。

所以,趙括自以為自己有才華,為了讓自己揚名天下,趙括連父親趙奢也不放在眼裡,不惜狂逞嘴上功夫,真是「巧言令色,鮮矣仁」啊!

老子悟到:★☆

關於趙括的思想水平,趙母曾經對趙王說過這樣的話,「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也就是說,當趙奢為將的時候,趙奢會把得到的獎賞給予一起出身入死的將士,並且自己親自給眾將士們端茶倒酒,而且管理軍隊以後家裡的事情也就不再過問了;反觀趙括,自己當官了就高高在上,底下的人都不敢抬頭看他,主上賜予的獎賞他都自己藏在家裡,並且到處去看到好的房產田地就去購買。

《道德經》有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可見,趙括這個人,還處在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之上,處眾人之所善的情況,又如何帶動他人做到上下一心呢?

所以,宋朝徐鈞的詩或者真是趙括一生最好的註解了吧:

「少年輕銳喜談兵,

父學雖傳術未精。

一敗誰能逃母料,

可憐四十萬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老濕講乾貨 的精彩文章:

蘋果iOS 11系統可被黑客控制,你還敢買天價的iPhone X嗎?
參透了老子《道德經》的這一句話,他不費一兵一卒滅掉一個國家!

TAG:蘇老濕講乾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