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媒體藝術——多媒融合的中國電子音樂

新媒體藝術——多媒融合的中國電子音樂

新媒體藝術並非21世紀才出現的新生事物,20世紀20年代的活動藝術、未來主義、達達主義,60年代的觀念藝術,計算機與激進藝術的結合都促進了新媒體藝術的形成。

新媒體藝術逐漸衍生出新媒體文學、新媒體舞蹈、新媒體視覺、新媒體影視、新媒體音樂藝術,且各藝術分支相互融合、影響,形成跨界發展勢態。

20世紀50年代誕生的電子音樂被視作新媒體音樂的發端,逐漸從聲音藝術的單一模式發展為一種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融合舞蹈、戲劇、音樂表演等元素的藝術形式

中國的新媒體音樂到20世紀末才開始起步,已經落後了30餘年,但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旦在世界某個角落生根,吸納了當地土壤的養分,必將誕生出具有一定民族性格和地方文化特徵的藝術作品。與中國對現代音樂創作探索一樣,大量的電子音樂作品都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而中國新媒體音樂在接受新時代科學精神與創作手段之時,仍然從不同角度繼續著對民族性的追求,嘗試著將民族文化相關的音樂題材融入這種新媒體的藝術形式中,本民族的文化根源與內涵也是很多藝術作品追求的特質。

例如,台灣作曲家鄭建文創作的互動音樂作品《雪咒》(為二胡、長笛、鋼琴、大提琴與Max/MSP的四重奏),創作靈感源於欣賞雪景之時所喚起的夾雜著文化聯想、個人情感與幻想的四種對雪的印象。

四川音樂學院陸敏捷創作的互動音樂《流水與變形》中,古琴演奏者配合操作Max/MSP程序的曲作者,進行實時交互的演出,作品的創作靈感源自於1977年美國宇宙飛船「旅行者」號搭載一張鍍金CD,其中收錄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琴曲《流水》。

電子音樂作曲家張小夫創作的《臉譜I》《臉譜II》是新媒體音樂的代表作品,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臉譜I》為五組打擊樂、電子音樂和多媒體音樂的代表作品,體現作曲家大膽採用西洋打擊樂器、中國民族打擊樂器與預製的八聲道電子音樂建立起獨特音色組合與聲揚形態。作品中京劇人物、臉譜圖案的視頻與聲音藝術相互關聯,共同表現出京劇臉譜的各種人物造型與性格特徵。《臉譜II》為電子音樂與數字影像而作,相比於《臉譜I》作品增加了視覺藝術的表現力度豐富多樣的聲音設計利用多重媒體手段營造出虛擬與現實抽象與具象的美學意境,使多媒體融合更加成熟。這兩部作品先後在2007、2008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上演,是中國民族文化與現代電子音樂創作在新媒體音樂發展中的傑出代表。

GIF

《臉譜》視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aggieHDCY 的精彩文章:

TAG:MaggieHD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