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乎高贊回答: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知乎高贊回答: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來源:塔爾蓋(ID:Ta_Ergai)

編輯:妮子小菇涼

一、什麼是優秀

我真正對「優秀」二字有概念是很晚的事情。然而我對「不優秀」,卻是早早有了體會。

小學的時候,學習不錯。但粗心大意,所以不拔尖。父母管得松,每天就知道傻玩,對任何事都不上心。到了六年級,在理智上理解有升學壓力這回事兒,但是情感上和實際行動上仍然傻呵呵的該幹嘛幹嘛。而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知道小升初考試成績那一天,結束了。

我仍然記得三十多年前那一幕。爸爸告訴我,你數學98,語文85,總成績183,加上少數民族照顧的4分之後是187,而附中的分數線是187.5... 而且,師大子弟(我爸爸是師大老師)的照顧分,聽說今年要取消...我現在都記得自己呆若木雞噤若寒蟬的樣子。

我腦子並不能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因為之前的生活,往往是沒有後果的,或者說沒有什麼不可逆的後果。爸媽生氣了,只要我認錯,一天之內就過去了;在學校惹麻煩,被老師罵,也難過不了幾天;某一次某一科沒考好,總有下一次考試,下一次考好了,就沒人管你之前考的好不好。總之,生活好像不需要我為我的行為負擔什麼責任,絕大多數時候由著性子來就挺好。

直到這一次。

第一志願沒有考上,被調劑到的學校基本就是升學最不好的學校(在當時幼小的心靈里這是極端糟糕的事情)。而我第一次發現,這件事好像是不可逆的:後果很嚴重,但是還沒有什麼辦法補救……換句話說,我必須要承擔我自己行為的後果了。

那次對我打擊很大。除了後悔,我覺得害怕,覺得無助,覺得不知所措。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經歷。那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行為和自己要承受的後果聯繫起來。

後來,子弟照顧分又恢復了,我僥倖上了那所中學。但這件事給我造成了足夠大的震動。上初中後,我第一次開始主動的努力學習了。叫努力可能不大準確,應該是認真。我並沒有額外做習題或者補課或者熬夜,但是上課絕對專心聽講,放學了認認真真做作業,考試的時候如果提前答完會回過頭檢查。在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試上我考了全班第十。用父母的話講,叫做差點沒考上的人能考前十名,我們知足啦……

二、如何變得優秀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首先有兩條:

第一條: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自己所處的境遇不好的時候,更多看看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一句話說,你現在在哪兒是你過去兩年來的選擇決定的;你兩年後在哪兒是你接下去兩年中的選擇決定的。我非常認可。

優秀需要努力;而努力是不舒服的事情;長期持續做不舒服的事情,一定要有足夠的動力;這種動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對於現狀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人人都有,但是能夠「化不滿足為力量」的人是少數。連接「對現實的不滿足」和「努力」的橋樑,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條:認真,或者說投入。

什麼叫投入?我的理解就是全身心的做事。比如上課聽講的時候,就要全神貫注抱著把老師講的都聽懂的態度去聽;寫作業的時候,就要一心一意抱著把作業全做對的態度去做;用現在時髦的話,叫「活在當下」,不論在做什麼,專心致志的把眼前的事做好,再去想別的。

聽課的時候想著打球,打球的時候想著沒寫的作業,寫作業的時候想著追劇,看電視的時候又想著……這大概是最糟糕的狀態。這樣不僅僅做事效率低,生活質量也差。不投入的時候,連玩都沒有幸福感。

突然意識到明天可以睡懶覺,決定熬夜更新……

從那一次考試開始,我成績越來越好。從班裡第十名,到第五名,到第一名……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初二的一次期中考試我就考了第19名。什麼導致的?我也不知道。不過那段時間我的確比較淘氣,上課換座位,偷偷抽根煙等等。我知道我知道,這都超級小兒科,但是我爸媽都是老師,我從小都是乖寶寶那種。

一個按照當時標準比較「嚴重」的事情可能是「早戀」吧。不過說早戀似乎又誇張了。連手都沒碰過,事實上連個情書啊紙條之類的都沒有。就是互有好感,然後被同學們各種開玩笑,然後拚命不承認,然後就成為「一對兒」了,然後就稀里糊塗的分手了。整個過程都是柏拉圖式的啊啊啊。

傳統理念反對早戀的一大理由是分心。我當時真沒覺得。但甭管怎樣,我最淘氣的那個學期,就是我成績下滑最嚴重的那個學期。

那個時候正好趕上我哥回來(他比我大14歲,從小的感覺更像個叔叔),知道我的成績後大發雷霆。直接把電視機調轉過來放了。對我說:「期末考試不考第一名,你永遠都不要看電視!」

這話現在說出來好像挺平淡的,但是我當時是被嚇壞了。特別是把電視調轉過來。我記得特清楚,電視的屁股朝外放著,我覺得特別刺眼,特別難看。我覺得自己犯了巨大的錯誤。而且覺得因為我一個人全家都不能看電視了,挺內疚的。

總之我就又開始好好學習,然後期末就考了……噹噹當……第二名……我回家就哭訴了歷史有一道題老師其實多扣了我兩分要不我就第一名了的悲催事實(我懷疑能哭出來可能和對電視的渴望有關),然後哥哥就很大氣的允許我看電視了。那也是我初中最後一次在班裡考第二名。初三的每一次考試我都是班裡第一。

上了初三,中考的壓力正式出現。吃了小升初的虧,我是很重視的。但是看著那厚厚的兩本政治書,我就覺得恨。純粹的死記硬背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東西,我是真討厭啊。就在這個時候,我聽說參見競賽得獎可以「保送」。我立刻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出路。

回去和爸爸說了這個想法,他很支持,我們立刻著手開始了對物理競賽的準備。為什麼是物理競賽?因為他是物理老師(他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我和我哥能去北大讀個物理博士)。他從師範大學的圖書館借了幾十本雜誌出來,就是那種給中學物理老師看的雜誌。上邊有許多初中物理拔高的內容,但是更關鍵的是,上邊有過去幾屆物理競賽的考卷和標準答案。

因為我有明確的目標(通過保送避免背政治),所以格外有動力。在考試前的三周,我每天晚上花兩個小時看雜誌做題,不明白的就問父親。然後就去參加了考試,有兩道題居然是換湯不換藥,總之卷子做著很順手。後來成績出來了,我是呼市一等獎,內蒙二等獎。可是老師一直沒有提保送的事情,於是我的第一次投機夢就這樣破滅。

還是老老實實的背了政治書,參加了中考。在最後一門考完出來的時候,老遠看見年級組長手裡拿著幾張紙,笑嘻嘻的看著我。她招呼我上前,說:「恭喜你,你被保送上咱們學校的高中了。」

我去,我居然就這樣被算計了……後來知道,老師這樣安排是因為上一年n個保送生沒有參加中考,導致學校中考分數受到影響,於是出此妙策……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還可以加這樣幾條:

第三條:還是要有人逼。

當然有超級優秀的人從小就自己管理自己,但是多數人,特別是小的時候,還是要被逼一下的。畢竟,進步是個辛苦活兒,有幾個人天生能夠喜歡呢?當然,逼你的人也要有水平。我哥通過非常文明的手段,達到了非常暴力的效果。現在的我回憶起電視機那段經歷,不但沒有任何陰影,而且充滿了感恩。

第四條:目的要明確。

進步往往是痛苦的。為什麼?因為進步意味著改變,而改變往往不舒服。怎樣克服這種不舒服?對於另外一個事物或者狀態的追求。目標越明確(不背政治書),這種渴求的痛苦,或者說怕得不到的痛苦,就越能驅動人們克服那種努力的痛苦(晚上自學物理競賽題)。

第五條:比別人多做一點點。

我記得當年全年級因為物理競賽保送的只有兩三個人。我不清楚其他人的經歷,我之所以得獎就是因為賽前三周的努力(當然,如果沒有我父親的得天獨厚的幫助也肯定不行)。這件事當中,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時候你真的只需要比別人多付出一點,就會有很不同的效果。

從初中到高中還有一件事對我影響很大:籃球。

我小學體育很差,而且很不喜歡體育。上了初一,不知道為什麼一下子就迷上了足球。一開始完全是運動白痴,從一整節體育課能踢到兩腳球為榮,到逐漸能踢上四五腳;後來回了家偷偷練,希望自己能進班隊參加比賽。然而每次我都是那第十二個人。甚至有次有個同學受傷不能踢了,我興奮地脫了外衣就往場地里跑,懷裡揣著的護膝護肘掉了一地……然後隊長指著另外一個我認為不如我的人說,你上。於是我默默回頭,彎腰撿起來沾滿了土的護具,離開了球場。

所幸個頭逐漸長高,於是去打籃球。大家都很爛,又是打半場,所以個子高的很佔便宜。那個時候每次活動課都會現場分成兩隊,分人的方式是找兩個水平相當的人猜拳,贏者先挑。換句話說,每天下午的活動課,都是一場迷你選秀。我居然開始穩定的進入前四,甚至偶爾成為前二。

後來一次班級比賽,我躊躇滿志的上場,卻發現自己打野球的那兩下子真上場了根本連北都找不到。回家後開始埋頭苦練,期待下一次比賽的時候露一手。從此,正式的開啟了我中學四年的籃球生涯。籃球曾經是我的摯愛。有多愛?舉一個例子。

(喬丹當年就是我的神)

當時覺得扣籃是世界上最酷的事情。我高中時一米八,於是只好練彈跳:

1)讓媽媽給我縫了沙袋,一條腿5斤,綁著沙袋跑跑跳跳(對腳踝壓力很大,很不舒服)

2)我上課在5樓,每個課間10分鐘我都跑到樓下籃球場上摸籃板;因為總是最後一刻瘋跑,被樓道里其它班級的同學各種嫌棄

3)在家背地理歷史的時候,把書放在床沿,我把一條腿搭在另外一條腿上一邊看書一邊做蹲起

4)打完球之後,扛著我們班最重的胖子(190斤)做蹲起

5)不放棄任何跳的機會。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蹦起來夠一個東西,房梁,燈管,樹梢,等等等等

6)經常一個人在籃球場上跳,鑽研各種姿勢和心法,就為了能多跳一厘米

7)翻遍各種專業雜誌書籍找提高彈跳的秘籍,就差買興奮劑了

(高三時的照片。當年特別期盼能夠靠籃球博得女生歡心,然而那個年代的女生似乎對籃球無感……貌似在我畢業一年之後「灌籃高手」紅遍大江南北……人要任命啊)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真的是痴迷了4年,也全身心的為止付出了4年。感覺那4年的生活是圍繞籃球在轉。我曾對父母說,我好好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們不干涉我打籃球。

結果呢?我從運動白痴,到成為高中籃球校隊隊長,並且兩次得了呼市第三(第一和第二都是靠特招生的,而我們的隊伍是純業餘的);從體育不達標(初一引體向上一個都做不了,800米和50米都不及格),到參加運動會,還偶爾拿個名次。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還要再加上興趣和堅持。

第六條:興趣和堅持。

把這兩條放在一起,因為我覺得沒有興趣很難堅持,而且沒有興趣時的堅持意義不大。為什麼?堅持的意義不在於簡單的重複。

大家可能都聽過一萬小時理論,可這理論有個前提:練習的難度和強度需要不斷提高,換句話說練習的人需要不斷突破自己。如果僅僅是無腦的重複1萬小時就可以成為專家,那麼我們每個人在20歲之前豈不都應該成為語言專家?事實上簡單的重複可以提高熟練度,但是無法真正提高技能。

在長達一萬小時的歷程里(每天三小時來算大概十年),每時每刻都想著如何挑戰自己突破自己,如果沒有興趣,根本堅持不下來。或者堅持下來了,也僅僅是把那些個動作做出來,而心思根本不在裡邊。

這種興趣,是廣義的興趣。當我頂著呼和浩特的寒風,在零下十幾度的氣溫里,一個人奔跑在球場上的時候,那種感受很難用舒服或者享受來形容。但是堅持在寒假裡的每一天都練習三個小時籃球,那種滿足感和自豪感,卻又讓人上癮。

有了興趣,就可以堅持,而且是不斷鑽研的堅持,全身心全方位全時段的琢磨一個事情……這不就是著名的1.01的365次方的道理嗎?1.01^365 = 37.8; 1.02^365 = 1377.4; 1.01^730 = 1427.6 ...這樣下去,想不優秀都難。

中學還有一件事:練字。

我從小字難看,小學就被老師各種批評。也曾努力過幾次,但是沒什麼效果。直到初一的時候,需要寫賀卡。給女生寫賀卡。字難看被老師說是一回事兒;一手難看的字給女生寫賀卡,不知道為啥這事兒深深的刺激了我(從小愛面子);甚至想請一個字好的同學替我寫,結果被婉拒;只好硬著頭皮……從那時起,就真正有了練字的意願。

我估計和絕大多數我那個年代的人一樣,我的啟蒙字帖是「龐中華」。找一張薄紙,蒙在字帖上面描。描了幾十張,發現一點用都沒有。又描了幾十張,發現還是沒用。於是有些懈怠。看著自己的「狗爬字」,就又有了動力。從初二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在練,但是成效一直不大。到了後來,練字幾乎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每天回家,在做作業之前,我會描上一篇。某種意義上我已經放棄通過練字提高自己寫字,而是逐漸開始享受那個過程。因為至少在描字的時候我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

這樣持續了兩三年,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寫字的感覺在變。就好像我的手指會突然知道該往哪裡運筆了,而且手的感覺和我自己的直覺好像是不一樣的;而當我允許自己按照手指的意願去寫的時候,寫出來的字比居然比原來好看了一些。

這讓我練字更加有動力,寫字也更有自信。漸漸的,同學們也注意到我的字體。直到有一天,同學們推薦我參加學校的硬筆書法比賽,然後我居然得了二等獎。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堅持。特別是在沒有效果的時候還悶頭堅持。怎樣才能沒有效果還堅持呢?前邊說需要興趣,我覺得另外一個就是功利心。

第七條:不能功利心太強。

功利心太強的時候,難免短視。短視的結果是稍微付出,發現沒有回報,就想改變方向。很多人對於努力的態度是,除非我能明確看到回報,要不幹嘛費心思?問題是凡是能立竿見影的事,多半價值有限。如果真有一個機會付出一塊錢,能夠保證收回兩塊錢,難道不是會吸引所有的人去做?而當所有的人都去做追求同一個機會的時候,那個機會就不再是機會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做事沒有捷徑。但凡想做出點事情來,還是要花笨功夫。笨的意思不是不動腦子,而是不總是朝三暮四的想哪條路可以更省力。

有人會說這和第四條目標明確不矛盾嗎?我的理解,目標明確是從長遠的戰略上;功利心是指每天的心態。其實這也是優秀的重要素質之一,能夠把看似矛盾的兩種事物統一起來。

拽句英文: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F. Scott Fitzgerald 這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F.S.菲茨傑拉德的一句名言,翻譯如下: 一流智慧的檢驗標準,是有能力既在腦中同時具備兩種相反觀念,又仍然維持正常行事之能力。(轉自網路)

上了高中,學習上基本是一帆風順的。高中三年印象中有一次年級第四名,剩下都是第一或第二。而且我還是沒有熬夜,沒有補課,也沒有做過老師布置之外的習題集。後來被保送清華(清華每年給呼市和包頭最好的四所中學提供六七個個保送名額)。

這個時候的我,感覺找到了學習的節奏。上課的時候效率特別高,聽完課基本掌握95%;所以回家作業完成的比較快,從不晚睡;早上精神抖擻去上課,而且打心底里對很多課程感興趣,所以我的地理歷史生物等等副科都很好;下午自由活動課痛痛快快打場球,心情愉快……一天下來有張有弛,做每件事的時候都是全身心投入,從來沒有覺得特別累或者壓力很大。曾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因為我覺得我只用了潛力的50%。

日後很多次的經驗證明,凡是我有類似想法的時候,現實總是會及時的在我臉上狠狠來一下,讓我知道自己姓甚名誰。

去了清華,高數第一次其中考試,我得了60分。雖然我考完我就已經有很不好的預感,但是還是沒有想到這麼糟糕

那次我真的很難過。有幾個原因。

1)我以前考60的時候,班裡多數人都是三四十;而這次,班上有考98的……

2)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過。因為去北京前被老師告知,如果保送生因為學習成績被勸退,該中學被取消保送資格一年。不知道是不是老師編出來嚇唬我們的,但是我自己深信不疑,而且覺得我無論如何不能給自己母校帶來這樣的危害。所以基本上我在學校就是食堂/宿舍/教學樓三點一線,連籃球都放棄了。

3)考試從來沒有這種感覺過。很多題根本不是答錯了,而是壓根不知道怎麼答……連胡亂寫都不知道怎麼寫……

4)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這麼笨。有好多題感覺明明遇到過類似的,但是就是不能舉一反三。

5)我不知道怎麼面對父母。

總之那是我學生生涯當中第一次有被擊敗的感覺(不過不是最後一次)。於是我就更加努力。

清晨,我經常是第一個站在食堂門口的人。那個時候食堂往往還沒有開門,我就站在門口背單詞。我也經常是第一個站在自習教室門口的人;門沒開,我就站在路燈下看書。我逼著自己做到了完全沒有娛樂,所有一切時間用來學習。期末考試考完回家,我媽說我看上去就像個流浪漢似的。

我第一次覺得我用盡全力了。更可怕的是,我內心裡隱隱覺得這似乎還是不夠。因為我根本沒有找到中學裡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果然。在這樣的努力了一年之後,我在我們班的綜合評估排名第16。我們班31個人,換句話說,我是名副其實的中流水平。然而問題是,綜合評估里增加了很多諸如班幹部/運動會/一二九合唱/等等等等和學習沒有一毛錢關係的事兒,要是只考慮學習,我連前20都進不了。

更令人沮喪的是,打開我的成績單,有一個明顯的規律:高數、線性代數、物理、化學……凡是和專業相關的課程我基本上小於等於70分;英語、軍事理論、馬哲、音樂賞析……凡是和專業無關的課程我基本大於等於85分。結論很明確:我根本不是一個理科生。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光靠努力還不夠。

第八條:光靠努力是不夠的。

更準確地說,光靠蠻力是不夠的。大學一年級是我有生以來學習最「用力」的時候,然而學習成績卻幾乎是最差的時候。其實即使在當時,我也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卻懶於改變,或者說沒有勇氣面對這個問題。

一方面那麼刻苦,另一方面卻懶惰?這怎麼可能?這非常可能。

懶惰其實和勇氣是直接關聯的。每天起早貪黑學習是件辛苦的事兒,然而更辛苦的,其實是真面自己的弱點。我當時的問題,出在學習方法上。而我不敢面對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對我學習方法的疑問,基本上是在質疑我的整個人,整個人生。

在中學,上課認真聽講是一件投資回報很高的事情。因為老師一定會把每個重點掰開來揉碎了重複50遍,所以只要掌握了課堂內容,其實絕大部分內容已經掌握了。大學完全不同,首先老師講課沒那麼細緻,第二也很少重複,主要靠自學;然而我的自學能力很差。這裡的自學能力差,不僅僅是從技法角度,還有從自我管理角度。自學者需要克服的第一個障礙,恐怕是在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逼著自己動腦子把費解的事情搞明白。

我把累,分成三個類型:體累,腦累,心累。對於我來說,最容易克服的,就是體累。而在大一的時候,我的努力其實僅僅是體現在這個層級上的。而這個層級上的努力,往往價值極低(絕大多數情況下,容易的事,價值都低)。

表面上,大一的我也克服了腦累,但是實際上不是。因為其實我不願意自己動腦子把知識掰開來揉碎了吞下去,我還想像中學時那樣有人一口一口地喂我。導致的結果就是,我那著高等數學的課本翻來倒去的看,但是卻並沒有明白裡面的本質,所以根本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而心累我就更沒有克服了。要面對自己的短處,需要強大的內心。要承認自己過去賴以成功的方法居然不再管用,需要很強大的內心。其實我的直覺已經告訴了我正確答案,但是我只要一想這個問題就心煩意亂。因為我害怕自己承認了問題的存在,卻找不到解決方案。那樣一來,我豈不萬劫不復?我豈不永遠不可能再優秀?

於是,我寧可用肉體上的辛苦來麻醉自己,幾乎是一種逃避。一方面我告訴自己,再試試老方法,也許這次就管用了呢;另一方面我安慰自己,你看,你已經儘力了,就算沒做到你也沒啥好難過的。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是我強烈地懷疑,這種心態會讓人客觀上變笨。變得沒有靈氣,沒有創造力,甚至記憶力都會下降。就好像一個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已經在想著怎樣逃跑的軍隊,很容易被一支實力不如自己但是信心十足的軍隊擊垮一樣。

有一篇著名的微信文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勉,去彌補思維上的懶惰。我覺得講得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優秀,僅僅靠努力是不夠的。那還要靠什麼呢?

大一的經歷對我打擊很大。雖然沒有至於被勸退,但是距離我給自己定的目標差得太遠,而且有點看不到希望。為了安慰自己的心靈,我給了自己幾套理論:

a)不在比賽中輸,有兩種方式:1)贏,2)不參加比賽。我可以選擇後者。

b)人類社會就是零和遊戲,我拚命地得,就要有人失,意義何在呢?

c)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是便利,而不是幸福(自己對理工科已經越來越痛恨了)

然後開始打遊戲。記得當時打英雄無敵II,第一次體驗了熬夜。那時剛剛體會電腦遊戲的樂趣,某天晚上熄燈後,決定打會兒遊戲再睡覺。把接線板從水房引過來(我們當時經常自嘲說我們作為電機工程專業的學生,對電網最早的認識是通過水房偷電開始的),我就開始了我的遊戲。過了一會兒,宿舍里另外一個哥們說,啊,你還在打遊戲啊;我說嗯;又過了一會兒,另外一個哥們說,你不去上課了嗎?

聽到這兒我一驚,回頭看了一眼窗戶,這才意識到已經天亮;想站起來,卻發現兩腿一軟,差點站不起來。就這樣玩了一宿,居然完全沒意識到。

大二這一年,除了打遊戲,還讀一些人文類的書籍。經常穿著拖鞋拿本書,一個人跑到荷塘(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那個荷塘)旁邊的一個亭子里;然後就覺得自己像個落寞的文人似的,夕陽西下的時候,經常被自己腦子裡臆想出來的悲壯所感動。

除了看書,還試圖留長發,想扎個辮子。結果又談了一場不成功的戀愛,而且因為戀愛把頭髮也剪了。到頭來,人發兩空。

大一的時候學習不好,但是至少不擔心不及格。大二的時候開始擔心掛科。這種害怕是真實的。因為掛科有可能畢不了業。不能畢業對我來說最不能接受的,是面對自己年邁的父母。

這樣混了一年,終於受不了了。決定有所改變。改變的導火索也很逗。還是因為遊戲。我上鋪的兄弟有一天對我說,你不學習也就罷了,打遊戲還不好好打。你看隔壁宿舍的誰誰誰,還經常破個記錄挑戰個極限啥的。

這番話對我觸動很大。我內心深處也知道這樣不對,其實就是慢性自殺。但是我又實在提不起神學習專業,因為我知道我以後一定不會靠它維生(不光是不想,更重要的是不能),所以在上邊花的每一分鐘就格外顯得沒有意義,何況還那麼痛苦。但是這番話讓我意識到,甭管怎樣,我總得在某個地方做點什麼事兒吧?哪怕打遊戲也行啊。

於是我決定出國。我們專業出國的人不少,但是多數是研究生畢業之後。何況我們那屆是第一年實行4+2保研,所以讀研是多數人不假思索的選擇。我知道如果我大三拚命一年,應該可以去一個比較不好的專業讀研,但是那真的不是我想要的。而選擇出國的原因很簡單:1)我知道我肯定要出去看看(我哥在我小學的時候就出國了,所以很小就有這個想法);2)出國是我能想到的最艱苦的一個環境,我希望那種艱苦可以讓我覺醒過來,振作起來。

然後就稀里糊塗的加入了考GRE和TOEFL的人群,然後申請,然後就真的出去了。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九條:主動找個方向持續地努力,什麼方向都行。

可以不努力學習,但總要有個願意為之付出辛苦的興趣愛好吧?可以不努力工作,但總要在某個方向有個一技之長吧,寫毛筆字吹口琴都行啊。不願意在被這個社會廣泛認可的事情上努力,總要有個自己認可的方向吧?

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句話有很多解。其中一個,是說,其實通過大量的努力去優秀地掌握一項技能,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換句話說,成為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成為優秀的跨欄運動員,和成為優秀的企業家,這裡邊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如果你真覺得自己優秀,就找一片天地證明一下,不要找借口。而你在任何一個方向上積累的這種優秀的習慣,在其它方向上往往會對你大有裨益。

在過去六年中,我面試過接近一千個人,錄用過其中的上百個人。我幾乎每次必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業餘愛好,你堅持了多少年,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因為我堅信,一個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有過堅持多年不斷進步的體會,TA很容易把這種體會帶到其它事情上來。因為這是優秀的重要特質。

然而給過我眼前一亮答案的人很少。多數人真的沒有在任何事情上主動地持續地投入過大量精力。很多人做過的唯一「持續大量投入精力「的事情就是應試教育,但是多數都是被迫的。做同樣一件事,哪怕一模一樣的動作,主動和被迫是完全不同的。

想要變得更優秀嗎?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先把時間和精力花進去再說。不要一步沒有走,已經再想這樣是否最優,這樣是否投資回報最大化,這樣是否一定有最好的結果……這些想法多數時候是沒用的;或者說這些想法是對那些已經把功夫下進去的人才有意義。邊走邊想,邊試驗邊琢磨,用事實和實際行動和時間證明一切吧。

2000年,我真的去了美國。雖然討厭工科,但是工科是我唯一有可能拿到獎學金的方向,所以只好忍下去。最早去的是RPI(在Troy, New York),讀的是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的博士。課程還是我一樣討厭的課程,但是因為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就沒有獎學金,沒有獎學金我就得退學),只能拚命學。成績終於不差,但是厭倦有增無減。

後來有機會轉到Gannon University (Erie, PA),立刻毫不猶豫的就轉了。Gannon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三流學校(RPI的工科至少是二流),而且去讀碩士,我為什麼會轉呢?因為這是一個Gannon與GE聯手辦的項目,學員在Gannon讀一個兩年的碩士,於此同時每年在GE工作1500小時。關鍵是,GE負擔學費,而且每年提供25,000美元的生活費。對於那時的我來說,這就是天文數字啊。

(一個天主教學校,只有幾千人)

(GE做火車頭的部門)

這個項目真的很贊。兩年時間,學員可以在3-4個部門輪轉。獲得碩士學位的同時,在GE積累接近兩年的工作經驗。而且以往這個項目的畢業生往往在畢業前就被GE錄用。對於一個工科的留學生來講,這幾乎完美。

(能看到車頂上隱隱約約的2005嗎?這是當時5台engineering prototype中的一台,我曾經在上邊工作過)

然而這段日子也並不快樂。我很清楚地知道,這是很好的機會,我必須把握。然而我就是提不起神。有多提不起神?

1)在學校上C++的課程,我硬生生沒過。但凡我稍微努力一點都會過,因為老師並不嚴苛,但是因為討厭編程,連作業都會忘記交

2)在實驗室做高壓擊穿試驗(用幾千伏的高壓試驗一個電子器件,記錄起被擊穿時候的一系列狀態,從而找出薄弱環節)。擊穿了一個,需要換另外一個,我居然沒有關電源就直接伸手準備換,大概手裡電極20厘米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不對。如果當時摸到了,多半就掛了。

3)當時大量用MathWorks的Simulink,我知道如果我精通這個工具肯定對找工作很有幫助(當時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剛剛破裂,工作已經開始不好找),可是就是不願意學。

因為我在RPI上過一個學期的課,我可以少修一些學分,然後早一個學期畢業(早一點畢業就可以早一點賺錢)。但是我意識到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沒敢提前。但是畢業了依舊找不到工作。那個時候是2003年,美國經濟最不好的時候。曾經有幾個公司對我簡歷感興趣,但是一聽我是外國人而且沒有綠卡的時候,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

不過給我最大打擊的,卻是我當時所在的部門。在我即將畢業的時候,那個部門放出一個職位。工作職責基本上就是我在做的事情。在那個職位上,我做了一年。按理來說,這個機會應該是非我莫屬。然而我心裡清楚,我的經理和經理的經理對我並不滿意。因為我雖然每天不遲到不早退,每個交給我的事情我都盡量去做好,看上去在做著一個兢兢業業的員工應該做的動作;但是我的精氣神並沒有在工作上。我最多只能算一個二流,甚至三流的員工。

果然,我參加了面試,沒有拿到工作。然而這不算什麼。和我一屆的還有一個清華自動化的,他們把工作給了他,但是他沒有要,而是去讀博了;公司還是沒有把工作給我。就好像為了確保讓我毫無疑問的明白公司有多麼不待見我一樣,公司後來又面試了一個歐洲人,給了offer,結果那人因為簽證問題過不來。然後,公司還是沒有把那機會給我。那個職位空了7個月,仍然沒我什麼事兒。

看到過很多關於招聘的經驗談,其中一條這樣說: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寧可空著,也不要放不合適的人進來。我就是那個「寧可空著也不能被招進來」的人。

我的人生又一次到了低谷。在美國,外國人畢業之後有一年的時間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就只能離開美國。我不介意回國,但是我介意被這樣掃地出門。我來美國不是為了讀一個我討厭的專業的碩士學位的,也不是為了積累兩年我沒有激情的工作經驗。我來美國是為了改變自己。在美國的頭兩年,我覺得我還是原來自我的一個延伸:魂不守舍、弔兒郎當、稀里糊塗、聽天由命。

我真的受夠了。

於是我從申請工作開始。首先我讀了幾本關於寫簡歷和準備面試的書。然後我給自己規定,每天要發100封求職信。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1天100封,300天就是30,000封。我只需要三萬分之一的成功率。

大約在發到七八千封的時候,我得到了我第一個面試的機會。那是在印第安納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做汽車車燈的公司,在招工程師。我開車8個小時,住在公司安排的一個小旅店。第二天早上,我早早起床,最後看了一遍為面試準備的資料。穿好西裝,打好領帶,對著鏡子里的自己,我說:「你今天TM必須把這份工作搞定!!」

面試進行的很順利,到最後hiring manager送我出去的時候都在問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了。果然,等我開車到家,家裡的留言機上已經有公司HR的留言,說我拿到了offer。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其實這段經歷並沒有告訴我怎樣才能優秀,但是卻明確的告訴我怎樣才能不優秀。

第十條:僅僅是做出動作,而沒有精氣神,是沒有意義的。

來美國了,真的有了生存壓力。迫於壓力,不得不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兒;勉強做出來的東西,最多只是二流三流,根本稱不上優秀。問題的根源在哪兒呢?我覺得是興趣是激情。做自己有興趣和有激情的事情是什麼樣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然後我就來到了印第安納的一個小鎮,Seymour,人口:18,000。小鎮有一條主幹道,我記得很清楚路旁有一個沃爾瑪超市,兩個Shell加油站,還有一個麥當勞,以及一些小店……小鎮上大概總共只有不到10個中國人,剩下的幾個好像都在一個中餐館打工。

我加人的公司叫Valeo Sylvania(就是法國的Valeo和美國的Osram Sylvania合資的公司),專做汽車車燈。我的工作就是主管昂科雷的大燈的自動轉向系統(就是方向盤轉動的時候,車燈會跟著一起轉)。

(我加人公司的時候這個車才剛開始設計不久呢,我離開公司的時候還沒有正式量產)

憑良心說,一個25歲沒有很多經驗的外國人,能夠遇到這樣的機會,真的很幸運。我的職位是Systems Engineer,但是我做的事情有點像項目經理,所以我會做大量協調工作。對於我來說,基本上是離工程和技術越遠,我越開心。但是這份工作,對於我來說,還是不夠遠。所以我工作的時候,還是沒有找到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生活上,平平淡淡,不好不壞。平常的我早上7:30上班,下午4:30下班,很少加班,偶爾出差。周末去一小時外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買菜吃飯。在車程半小時的地方有一個大一點的小鎮,鎮上有一百多華人。每個周末我都過去打球,大家說說笑笑;過年還會一起開個聯歡會啥的。年薪5萬美元,在美國的小鎮上可以算是結結實實的中產。攢兩年錢應該也買得起房。一切似乎都穩定下來了。

(周末的時候自己給車打蠟然後擦得亮亮的也是一種享受)

然而這真的不是我想要的。

其實那個時候的我也並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是我非常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那就是「隨波逐流」。我已經受夠了一次又一次被生活玩弄於股掌之間。

一次是在GE的時候。

還在GE的時候,我經歷了第一次公司裁員。在聖誕節前幾天的一個早上,我照常上班,突然看到一個陌生人走進來,手裡還拿了不少零零碎碎的東西。他找到另外幾個老員工,開始道別。他說,我在這裡工作了20年;沒想到,今天早上進辦公室,等待我的卻是那張pink slip(解僱通知單)……

我在旁邊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感覺腦子都不轉了。中學政治課上學的各種資本家壓榨悲慘勞動者的畫面嗖嗖的在腦中划過。那人大概50歲出頭。在美國,這個年紀的人很有可能,1)太太不工作;2)還在負擔房貸甚至車貸;3)孩子在讀大學……就這樣,在聖誕節的前幾天,說被裁員就被裁員了。我很難想像他是怎樣面對他的妻子的。

這次經歷,幾乎給了我心理陰影。除了被解僱對生活造成的壓力,對於我來說,被解僱有點侮辱人。我可能是神經過度敏感,但是那種被拒絕被否定……我很害怕那種感覺。

還有就是我找工作那次經歷。身邊明明有職位,公司就是不要我。

即使在印第安納的新工作,我也有很多不順心。

比如身份問題。在美國工作的中國人,大概最在意的就是身份。當時面試的時候,我壓根兒不敢提辦綠卡的事情。工作了一段時間,我就試探性地問了問HR,有沒有可能辦綠卡。結果每次HR的回復總是模稜兩可。我還是抱了一點點希望,直到我得知,我的前任就是因為工作了三年而且表現很好,公司仍然沒有辦綠卡才辭職去的加拿大。

沒有可能辦綠卡,那就意味著這個地方不能久留。但是立刻又找不到工作,總不能就這麼混著啊?後來我想,何不讀個在職MBA,讓公司出點學費也好。這樣以後自己多少還多點資本。去找HR談,這次HR倒是很直接:不行。理由也相當耐人尋味:你已經有一個碩士學位了,不需要第二個。換句話說,公司覺得你夠優秀了,所以不支持你變得更優秀。

身份和讀書的事情發生之後,再結合之前的經歷,我決定做出些改變。怎麼改呢?

我想來想去,只想到讀MBA。我當時是這樣分析自己的:首先,作為一個痛恨工程的工程師,我在這條路上肯定走不遠;第二,我雖然對管理感興趣,但是管理崗位對我不感興趣,因為我沒有任何經驗;第三,我想回國,但是我當時的情況,回國能夠找到的工作恐怕比自己本科畢業直接找到的工作也好不了多少,因為本質上我除了英語有提高以外其實真的沒長什麼本事。

在這種情況下,讀MBA似乎變成了唯一的路。然後我就開始了準備過程。我前所未有的努力。GMAT考了770(滿分800),托福考了297(滿分300)(關於英語學習,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個回答: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 - 塔爾蓋的回答)。給斯坦福商學院最著名的申請文章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我足足寫了8個月。推到重來的改動不下20次。在基本定稿之後,我逐字逐句的改了不知道多少遍。3000字的文章,每一句話,每一個短語,每一個單詞都推敲過。

文章寫到最後,我幾乎是釋然和平靜的感覺。因為我覺得我真的第一次可以不誇張地說,我使出了我的全部本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斯坦福不錄取我,那麼應該是命運之神對我有其它安排。當然也不光是因為這篇文章。在長達一年半的準備過程里,我幾乎做到了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來申請MBA。這不僅是我第一次這樣努力,而且是我第一次努力了這樣久,而且是我第一次在並非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努力了這樣久。

也因為這段努力,我心裡有種暗暗的自信。因為我知道,即使申請不到MBA,只要把這種努力程度用到別的地方,我也一定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我當時最喜歡的一句話:Grab life by the horns(抓住生命的犄角)。我覺得特別形象。很多時候,命運就是那樣可怕那樣不可控。但是害怕並沒有什麼卵用。與其抱著腦袋被牛角戳屁股,不如迎頭而上,跟它斗個你死我活。

準備了一年半,終於提交了申請。在斯坦福結果揭曉的那幾天,說不緊張是假的。太多期待,太多付出,太多感慨。那天早上,我7點多到了辦公室,突然發現桌子上電話的紅燈在閃:說明有留言!按說這個時間很少有人會有留言啊。因為怕失望,我趕緊壓抑住自己內心的高興,手微微顫抖的輸入了語音郵箱的密碼。話筒里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當我聽到「congratulations,你被斯坦福商學院錄取了」的時候,我的手都麻了。從來沒有那麼興奮過。真想大喊兩聲,告訴全世界的人。那一刻的自豪、滿足、欣慰、激動,似乎再也沒有經歷過。大概沒有什麼比苦苦付出之後收穫的果實更甜了吧。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一條:要不滿足於現狀,要敢折騰,要dream big

申請MBA這件事給了我許多learning:

1)在諮詢一些過來人的時候,他們都勸我不要申請斯坦福,因為我的硬體條件不夠好,而斯坦福錄取率太低(一直低於10%)。而我覺得,我就是喜歡這所學校代表的一切,就是要試一試。最多就是沒有被錄取,又能怎樣呢?

2)在準備的時候,我就把我的心路歷程都寫在了博客上。有好朋友說,你這樣做不怕到時候不成功沒面子嗎?我說,我就是不想給自己留任何後路。

3)在申請上之後,身邊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於我決定辭職然後貸款去上學的決定表示不太理解,覺得我放棄綠卡是不明智的選擇(事實上當我提出辭職之後,公司試圖通過申請綠卡來挽留我)。現在回過頭來看,斯坦福的經歷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讓我重活十遍我仍然會做出一模一樣的選擇。

要想優秀,首先要敢於伸手去夠那些更高的果子。很多時候把手伸出去把腳踮起來,已經戰勝了90%的人。

不敢伸手的人怕的往往也不是失敗本身,而是沒面子。問題是,誰在看你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最在乎的人,還是自己。那個成天以嘲笑別人失敗為樂的人,基本肯定是個loser。

不敢伸手的人往往有很多借口:萬一不成功,我的辛苦不就白費了嗎?我的經驗是,只要把心血花進去,其實辛苦不會白費。即使得不到眼前最直接的目標,這些辛苦會在未來某天生出利息。而且,很多時候,即使我們不努力,那些省下來的精力也並非去做了更有意義的事,而是散落在朋友圈電視上網聊天里,什麼痕迹都沒留下。

不敢伸手的人還有一個常見理由:我還沒有想好目標/方法/方向,等我想好了我就出發。越是複雜的事情,越是不能靠空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邊走邊想。一方面,空想的東西往往不成立;另一方面,把事情做起來,會給我們很多靈感。

有的時候,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好是卓越的敵人)。手裡已經有了什麼,就容易被牽絆,就容易患得患失。去夠更高的果子,肯定有風險。然而沒有風險卻又高回報的路,哪裡存在啊?

2006年8月,開車四天橫穿美國。走到中部和西部的幾個州,經常幾公里沒有一輛車。荒涼的程度絕對比得上內蒙。進了加州突然就不一樣了,靠近了洛杉磯的時候就更加不同。明顯有到了發達地區的感覺(考慮到我原來工作的地方真的是in the middle of no where...我從辦公室的窗戶看得到玉米田)。

等到進了斯坦福校園,完全被那種氣氛俘獲。

後來才知道,這叫西班牙風格。整個校園裡到處都特別開闊。所有的房子基本都是低低的,兩個色調(磚紅和土黃),配上加州乾燥空氣里的明媚陽光和藍天,還有到處都是的草坪和棕櫚樹。校園被大家昵稱為farm,真的有點像。

同學們的經歷一個比一個傳奇,Navy Seals/Green Beret(美軍特種部隊),大學沒畢業創業成功公司賣了幾百萬,奧利匹克運動員,某國總統兒子,某國際知名大企業董事長孫子,Rhodes Scholar……還好有了清華的經歷,我已經習慣了在智商和努力和成就上被人碾壓的經歷。

更關鍵的是,這次上學,和以往完全不同。

這是我自願選擇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清楚我為什麼來上這個學。當目的清楚的時候,做事就變得有條不紊。學校提供的機會特別多,從優秀的教授、到有趣的社團、到每天都有的講座……雖然目不暇接,但是靜下心來的時候,還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比如我感興趣的課程(組織行為學),我就拚命選;我不感興趣的課程,我就只做到及格。

因為是自覺自愿的選擇,所以再苦再累也沒有抱怨。苦完累完,更多的是滿足和踏實,還有躊躇滿志。

因為是自覺自愿的選擇,所以和旁人比的心態也少了很多,更多是在和自己的目標去比。而且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也能去享受整個過程。

因為是自覺自愿的選擇,於是會更用心。這與大學一年級的狀態正好相反。那個時候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早出晚歸,腦子卻並沒有真正用進去。MBA這兩年,對於我感興趣的課程,我是真的把心思放在上邊了。

最明顯的例子,是斯坦福商學院的「奇課」: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際動力學)。因為投入,因為用心,因為心甘情願,這門課讓我有鳳凰涅槃一般的經歷。毫不誇張的說,這門課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我公號上「人際關係動力學」系列)。

兩年的學習經歷,讓我收穫了知識,也收穫了朋友;更重要的是,開了眼界。知道這個世界原來如此豐富多彩,知道了這個世界還有如此多的活法。職業發展越到後期,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越低,胸懷和見識的重要性越高。知識和技能往往足夠努力就可以獲得,而胸懷和見識卻不是一個人獨自努力就可以拓展的,還需要周邊的環境等諸多因素。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二條: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是井底之蛙,但是我們可以時常換個井看看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的看法有局限性(其實即使害怕也沒用,除了上帝我們每個人必定是局限的),最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如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少被自己的局限性所局限呢?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但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很難,因為我們看這個世界的唯一視角,就是自己的主觀視角。怎麼辦?

多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會讓自己的局限性暴露無遺:原本你覺得自己很懂的地方發現山外有山,原本你認為很簡單的東西發現在別人手裡可以別有洞天,原本你深信不疑的理念發現其實並不一定是絕對真理,原本你不屑一顧的理論發現其實自己的不屑其實來源於不理解……這樣的事情經歷得多了,會讓人變得更謙遜。我對謙遜的理解,不是在遇到優秀的人的時候肯學習,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如履薄冰一般不敢對事情隨意下結論,因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有了對世界的多樣性的敬畏,有了對自己的局限性的認知,接受不同角度的觀點就少了一些障礙,換井觀天的意願就會強很多。雖然終究我們還是只能看到自己頭頂那一小片天,但是至少在我們心裡可以裝得下那些看不到的天。

斯坦福的兩年,是快樂而充實的兩年。這兩年,其實很奢侈。一個成年人,放棄工作,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專職學習新東西,專職思考未來,專職嘗試不同的事情。每當我回頭,都能為自己有那樣一段經歷而感恩(斯坦福的錄取率每年都低於10%,任何選拔如果低於這個百分比,其實運氣的成分就變得重要起來)。

讀MBA,最重要的思考可能就是職業選擇了。因為絕大多數人讀MBA不是為了換行業就是為了換職能。某種意義上,MBA把大家各自的起跑線洗牌重組了一下(當然,僱主還是很看重之前的工作經驗的),於是每個人都面臨很多選擇和機會。

我當時對於職業選擇只有兩個要求:1)回國,2)管理,3)global pay。至於說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管理,我真的沒有想很多。直接回國做管理拿global pay的機會不多,於是諮詢似乎是個不錯的踏板。

在實習的時候,我嘗試了管理諮詢。去的公司叫PRTM,規模不大,但是在Operational Strategy方面挺有名的諮詢公司。公司的氛圍很好,但是短短12周的經歷還是讓我很明確的知道,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記得和一個senior partner一起上項目,坐在客戶的辦公室里,這位和友善謙遜的partner拿出電腦跟我一起看PPT和Excel;一方面我認同這種身先士卒不擺架子的工作方式,但是另一方面,我腦子裡想到的是商學院一位毒舌老師(這老師也是神人,自己創業成功賺了幾個億美金於是就開始教書,完全處於興趣)對於諮詢行業的調侃:The prize for winning the pie eating contest, is another piece of pie (贏得吃餡餅大賽的獎勵,是一個餡餅)。我看著這位聰明、努力、友善的partner,心裡想,做了這行就意味著,假設我特別成功,七八年以後我將會做和他今天做的同樣的事。

我不是詆毀諮詢行業的意義,事實上我的好幾個好朋友都做過諮詢或正在做諮詢。而那麼多成功的諮詢公司存在了那麼多年,還成就了那麼偉大的品牌,一定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那麼大的價值。但是對於我來說,諮詢永遠隔著一層紗。我不想思考完了不行動,我想直接為結果負責。

通過這次經歷,我更堅定了我要走的路:General Management。二年級的時候,我面試了3個工作,Google,Apple,和Danaher(一家財富500強公司,有點像小一號的GE)。最終都拿到了offer,算上PRTM給我的return offer,我總共拿到4個。幾個面試都特別順利,蘋果那個面試總共5輪,到第三輪的時候面試官已經不問問題開始向我sell了。(關於面試,我想另外寫一篇文章,這裡其實還是有很多技巧和策略的)。

選擇不算艱難,很快選擇了Danaher,因為我當時覺得和自己路數最一致。

Google的機會是在北京的Online Sales and Operations Manager,我當時覺得自己不是高科技的料(C++掛科的人),所以沒有認真考慮。現在回頭看,其實自己當時還是挺短視的。互聯網在2008年的時候,我居然也沒有看出來這東西席捲地球的趨勢。如果我當年選擇了Google,我估計自己早就已經創業了。那意味著什麼?我也不知道。歷史無法假設。

Apple的機會在加州總部,是Supply Chain Manager for iPod enclosure(iPod殼子的供應鏈經理)。我當時覺得去蘋果這種地方做供應鏈,顯然是沒有發展啊。而且當時我對蘋果完全不感冒,就覺得是一個有點貴的電腦公司。如果我當年看過喬布斯轉(那個時候還沒出版),我真的有可能去這家公司。

Danaher的機會是在一個牙科醫療器械公司參加一個Gener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就是一個輪崗三四次培養總經理的機會)。一想到熬幾年可以成為總經理,而且輪崗的時候可以把我在銷售市場等方面的短板都補上,而且是和諮詢公司一樣的pay(還有stock option),我高高興興的就選擇了Danaher。

去Danaher其實還有其它分公司可以選擇(更偏工程和技術,看上去和我過去的經歷更合拍),但是最終我選擇了牙科。原因有二:1)牙科是醫療行業,在國內是新興行業(水漲船高);2)當時這家公司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在國內還很小,我覺得我有機可乘(池塘小就顯得魚大嘛)。事實證明,我這兩個判斷都是正確的。(對牙科行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我的另外一個回答 在實體經濟一片下滑的大環境中,哪個行業還可以? - 塔爾蓋的回答)

在美國總部工作了兩年,總體而言平平淡淡乏善可陳,除了我做銷售的那段經歷。

這家公司是個銷售主導的公司,公司里的總裁副總裁級別的人物,80%都是銷售出身,連HR VP都做過銷售。我一進公司,立刻被告知我做牙科生意,最大的短板就是銷售。雖然我極其不情願(那個時候我的臉皮還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厚),但是也沒辦法。

簡單的產品培訓完之後,就是電話銷售。

你有多討厭接到那些房產中介或者理財產品的電話,美國牙科診所的前台就有多討厭我。因為我是新手,所以給我的客戶要麼是已丟失要麼是從來沒有買過產品的非客戶,換句話說,就是cold call。本來就緊張,被人連著掛了幾個電話之後,我連說話都開始抖。而且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坐著六七個銷售(我是歲數最大的),我還特別不好意思,特別害羞。用第二語言,打電話給我不認識的客戶(準確的說有點討厭我),推銷我不熟悉的產品(不光不熟悉產品,關鍵不懂銷售)……我一輩子可能都沒那麼囧過……

每次看著長長的電話單,我真的要鼓足勇氣才敢開始撥電話。然後基本被很沒有禮貌的掛斷幾次之後,要出去透口氣吃塊餅乾感覺才能把失去的氣血補回來。這樣的日子做了一段時間,基本上沒有什麼斬獲,但是膽子稍微大了一點。接下去就是面對面銷售。

我當時自作聰明的說,我應該聚集在華裔牙醫上(加州的華人非常多)。銷售經理說,好的,不過你不要碰現有客戶,因為那會讓客戶奇怪為什麼有兩個代表服務於我。我說沒問題,然後我就花兩天時間把一個差不多10公分厚的黃頁里所有的華人牙醫都挑了出來,把電話和地址存在Outlook里,也確保在公司CRM里沒有。我心想,我一個一個篩過去,我就不信我打動不了一兩個醫生。(我們的總裁是多年的銷售出身,非常看重銷售技能。為了給他個好印象,我也特別重視。)

然而第一天出門,就打碎了我的夢。我挑了幾張我認為印刷最精美的銷售單葉,走進了第一個華人牙醫的診所。等到人家出來,我一張口,才發現自己其實屁也不懂。跟人說話根本不是聊天,我只會背誦銷售培訓里的賣點。沒過幾分鐘,我自己都呆不下去了。

然後我想,也許堅持堅持就好了,沒準碰到一個美女牙醫就是看我順眼,我咋說她咋信呢。於是又嘗試了幾個,發現一樣的無效。我介意的不是沒有成交,而是自己那種尷尬笨拙窘迫的狀態。不但沒有賣掉東西,而且還給人留了不好的印象。

有一天,總裁問我銷售進展如何。我說,呃,努力中。他笑著說(這是個喜歡開玩笑的人),你什麼時候賣掉第一單,什麼時候回國。從那以後,他每次見到我都會問我賣掉了沒有。雖然是半開玩笑的,但是對於一個想要拚命給老闆留下好印象的新人來說,壓力大啊。

我還在堅持,經常一天四五個客戶跑下來,雖然沒說幾句話,但是整個人已經低落得連話都說不出來的地步。又堅持了一段時間,所有的客戶都被我聯繫過一遍,我連醫生的時間都約不到了。(後來意識到,華人客戶多數喜歡比較便宜的產品,而我們公司的產品幾乎是最貴的。而從客戶細分角度來講,我的挑選方式,基本上是選了最沒有可能買我們產品的一個客戶群體。但凡有可能,應該已經被之前的銷售代表拿下了。)

我想不能坐以待斃啊,就和當地的銷售代表聊天,問能不能和他們一起拜訪客戶,給他們打打下手。有兩位痛快的答應了,和他們一起跑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問其中一個,你有沒有什麼雞肋客戶,你自己跑覺得不值,但是放棄又覺得可惜的?我可以幫你跑。因為我不要銷售業績,所以賣掉什麼都算你的。他居然也爽快地答應了。

於是,我成了全公司學歷最高的銷售代表助理(那位好心的代表剛剛本科畢業兩年)。終於有一天,有一個診所的護士,見到我之後,直接讓我下一個50美元的訂單,買幾個小零件。我確定的知道不是我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客戶,也不是我的如花似玉的外表影響了對方的判斷,也不是我的努力上進感動了蒼天;多半是那人看我可憐,丟給我一個小訂單打發我。

但甭管怎樣,我賣出去了我的第一單。雖然有些勝之不武,但是這個訂單是我寫的。我有生以來的第一單。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三條: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沒幹掉你的那個東西,讓你更強壯)

坐在電腦前回想當年的囧,我自己都覺得搞笑。今天的我再去做那些事,雖然不能說駕輕就熟,但是肯定不會那樣難受。為什麼?因為經歷過了。

很多時候,我們邁不過去的坎兒,都是心魔。

沒人喜歡被人掛電話,可是掛了又怎樣呢?沒人喜歡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可是摔倒幾回又怎樣呢?優秀的來源是進步,而進步的本質就是不同。只有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才有可能有進步。而第一次做不同的事或用不同方式的時候,一定不擅長啊,沒做過的事怎麼可能一上來就擅長呢?

大家都知道要推自己出舒適區,可為什麼很少人這樣做?我覺得最重要原因,就是怕失敗,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別人對你的嘲笑,如果對你造成任何傷害,都是你自己允許的。我不是說忽略別人嘲笑容易,今天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因為怕失敗怕被嘲笑怕沒面子,而不敢去嘗試不同的事情,這大概是優秀的最大敵人。

在印第安納的時候,有一次當地華人組織春節聯歡,讓大家報名齣節目。我自告奮勇報名唱歌,我雖然沒有五音不全,但是嗓音並沒有那麼動聽,而且我其實很不喜歡站在舞台上做一個我不擅長的事情那種感覺。我之所以報名,就是為了證明給自己看,只要我想,我有勇氣做我不喜歡做的事。

後來真的唱了,唱的也如我想像般難聽,我自己也如我想像般難受。但是我知道,我有這個勇氣和能力。

還是在印第安納,公司每隔一段時間會開全體大會。到最後,總裁會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我是新來的,英語還說不利索,業務也不大懂;以我的本性,我一定會躲在角落裡。但是正因為我有這個想法,我決定逼我自己每次開大會都一定要問一個問題。於是我每次開會從第一分鐘開始就會思考我要問什麼問題,因為我不想問沒水平的問題。然後我就真的做到了三年中每次開大會我都會問問題。

問了問題讓我升職加薪了嗎?並沒有。但是鍛煉了我的膽量。到後來,已經逐漸覺得這樣做很有趣了。而且,在我離開公司的時候,總裁還專門和我聊了幾句。雖然我是公司的最底層,在工作中從來沒有和他有過交集,但是因為我每次都會問他一個還不是那麼糟糕的問題,他就記住了我。

如果你想變得更優秀,就要主動去做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馬雲說,男人的胸懷是讓委屈撐大的。我說,人的膽量是讓窘境撐大的。沒有膽量,不可能真正的優秀。

賣出了我人生的第一單,然後也差不多該回國了。2010年初,我正式被派回國內。

那時的公司,百廢待興。公司剛剛成立沒幾個月,除了辦公室幾乎什麼都沒有。我回來才兩個月,總經理因為和美國總部鬧不和被解僱,於是公司更加混亂,我成為臨時的負責人。在隨後的幾個月里,我真的嘗到了又當爹又當媽的滋味。

公司要發展,第一步就是僱人。當時我同時和四五個獵頭打交道,篩簡歷排面試走流程;以至有好幾個獵頭以為我是公司的HR經理。

公司要賣貨,第一步就是備貨。我是所有人當中最懂產品的,於是我硬著頭皮在幾萬個貨號當中挑(xia)選(cai)那些最有可能在中國大賣的。定的多了怕庫存高被美國老闆罵,定的少了怕斷貨被代理商罵。

銷售代表雇進來,沒有人做培訓,我來。從產品到理念,從公司文化到規章制度。

沒有IT支持,我來。各種弄網線、設置郵箱、改密碼、連VPN,我的那點三腳貓本領都用上了。

美國總部要財務數據,我們沒有財務經理,我來。破破爛爛搞了幾個Excel表格,自己都看不過去。好在美國財務一看我們這個狀況,也就不逼我們了。

母公司CEO(這可是500強CEO哦)要戰略計劃,可我們連總經理都沒有,我來。和兩個同事熬夜兩天拼湊了一個PPT出來矇混過關,居然還獲得好評。

簽不到代理商,我和銷售經理一起上陣,各種畫大餅喝酒摟著脖子稱兄道弟掏心窩子拍胸脯。

任何事,只要有價值,只要沒人做,我就會盡量去做。

然後團隊就那樣搭起來了,業績活生生就做上去了……直到公司重新招到一個總經理,然後我從臨時負責人被放到市場部經理的位置。我多少有些失落,但是我一點不後悔,因為那段日子我學到了很多。

我本科畢業就出國,在國內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對國內的牙科也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一窮二白的狀態進入到一個一窮二白的公司,從零開始。其實如果不是公司一片混亂,也輪不到我做很多決定。在一個一切穩定的大公司里,一個新來的,學流程學規矩學政治恐怕都要幾個月時間。

也許有人在那個情形下會做不同的選擇:城頭變幻大王旗,是不是應該看準方向再努力,否則萬一站錯了隊怎麼辦?或者說,是不是應該先談條件再付出,省的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也的確有人勸過我,說我沒必要那麼較真,又不是自己的生意,不過打工而已。

但是我還是一點都不後悔。

我好不容易給自己爭取到了一個能夠體現價值的機會,我不想浪費。我平庸的時間已經足夠久了,我要shine。我要把我的全部能量都釋放出去,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出些什麼。

而且從完全功利的角度上說,這段經歷讓我迅速的了解了公司各個職能部門的意義和做事方法,而且也幫助我和美國總部的各個部門建立了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Ergai(我的英文名)在美國總部那邊就是China的代名詞。很多人不管有什麼事都首先找我。而我也充分發揮了自己英語的優勢,和在總部待過兩年了解情況的優勢。

只有做得多,才能學得多;只有夠操心,才能有收穫。老天在這個問題上,是公平的。

事實上,我後來的辭職,與這種狀態的丟失,有很大關係。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四條:There is no limit to what you can do, if you don"t care who gets the credit(如果你不在乎誰能得到什麼,你的成就也不會有止境)

說句實話,不在乎很難。但是,我們終究要有取捨。如果你想學本領,那麼你就要承擔得更多,付出得更多。

為什麼?

因為,如果沒有承擔,就沒有學習。承擔得多,自然付出的也多

我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就是如果你不能做決定,或者做決定之後不能承擔這個決定的後果,你就無法真正學習。

舉個例子,騎自行車。

如果騎自行車的時候,如果旁邊一直有人扶,就意味著你不可能真正做決定,換句話說,你就不可能培養起來看到東西躲避和剎車的條件反射。因為每次遇到問題,這個問題總是被自動解決了。你自己這裡就算有學習,也純粹是理論層面的:前邊出現東西的時候,爸爸做了那件事我們就不會撞車了。這種學習和自己騎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就算旁邊沒有人扶,如果你在騎的時候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但是保護輪可以讓你在多數時候不摔倒,那麼這個時候你培養出來的感覺(學習到的技能)其實也是扭曲的。或者說,當你帶著保護輪騎得很好的時候,在拆掉輪子那一瞬間你就會發現,世界完全變了,很多原來的「技能」已經不再適用。

其實在大公司里混日子,與帶著保護輪旁邊有人扶的騎車非常相似。

越好的公司,流程和制度越完善。流程和制度很像保護輪,它們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不煩錯誤少犯錯誤。流程的最高境界,其實是「防呆」。防呆是什麼意思?就是獃子都不會做錯。那麼我們想想看,我們每天在這樣的系統里做事,我們的大腦能夠得到多少刺激,獲得多少進步?

如果你在有一個管理起來事無巨細的老闆,你能學到什麼東西?因為這樣的老闆就好像那個一直扶著你騎車的人。你的確摔倒的概率降低了,但是你也基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還覺得自己做出了很多成就。在一個優秀的平台上工作,你有時候很難分清,什麼是你的作用什麼是平台的作用。而多數人在這個時候都會傾向於認為是自己的作用。比學不到本領更糟糕的,就是明明沒有學到,但是還覺得自己很牛。

回國的前三年,是最累的三年,但是也是最開心的。看著團隊一天天壯大,看著自己負責的生意一天天成長,看著自己負責的品牌越來越家喻戶曉,也能感受到自己對於行業、管理、和生意的認知逐漸加深。

可是隨著公司規模的變大,很多東西都在變。第一個變化就是公司人數超過100的時候,不是每個新員工都叫得上名字;第二,隨著各種規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官僚機構的感覺逐漸開始出現;第三,隨著公司規模變大,層級變多,結構變複雜,政治的味道開始出現。

其實,這些現象都是難以避免的,甚至必要的。畢竟,一個大外企不可能很隨意的做事。為了確保公司不犯低級錯誤,肯定要通過種種制約手段,讓一個人的不小心不可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種按部就班的日子越來越難熬。每天處理200封郵件不再讓我覺得日理萬機創造價值,而越來越覺得流於形式,因為太多的郵件都是關於申請批准或者給予批准;一年到頭做PPT,不再覺得是實現自己腦中的想法,而是覺得在應付差事。

隨著對公司的業務越來越熟悉,隨著過去幾年的積累逐漸在市場上越來越有效果,隨著團隊的建制越來越完善,我的日子越來越輕鬆。銷售有經驗豐富的全國銷售經理幫忙搞定,市場部有幾個部門經理搞定執行細節,我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於是我開始大量讀書。我還在團隊內部開辦了Mini MBA,把我認為經典的課程精華傳授給大家,目標是通過兩年20次課程讓大家對於生意的理解上一個台階。這一切都獲得了預期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什麼地方不對……

我第一次在周一早上有不想上班的感覺;以往的我想到去公司要設計的項目,要完成的事情,有按捺不住的興奮。我的頸椎開始頻繁地疼。頸椎是我的晴雨表;每當它疼,很少是因為累,往往都是因為煩躁,因為壓力大。

其實那一年是我回國以來最輕鬆的一年,業績好,人緣好,職業發展也好。回國4年,晉陞3次,被總公司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經常去參加一些針對總經理級別的培訓和會議,而我往往都是裡邊最年輕,級別最低的人。我知道,只要再熬一兩年就會成為某個公司的總經理。

但是我突然覺得自己不想熬了。因為我想到喬幫主的一段話。

(喬布斯當年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對我衝擊很大。沒有看過的同學強烈推薦。喬布斯斯坦福大學演講(高清,雙語字幕) 標清)

這段話是這樣的: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當我十七歲的時候, 我讀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想做你今天將要的事情呢?」當答案連續很多次被給予「不是」的時候, 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

而我當時的狀態,已經不是「假設這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想不想做這些事」的問題了;而根本就是,我真的多一天都不想再做,不管我生命還有多少天。

想清楚這一點,我意識到是時候做一些改變了。我開始和一些獵頭聯繫,把簡歷也改了改,和總公司的HR也傳遞了我對現狀不太滿意的想法。然而我突然意識到,即使我提前兩年成為總經理,並不能改變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是,我對這種工作方式越來越無法接受。即使我換一家公司,情況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事實上很有可能更糟。

舉個例子。

每到月底或者季度末,美國那邊的數字壓力就傳遞過來了。因為歐美市場連續幾年不好,所以總部的人對中國市場總是寄予厚望。這些我完全理解也接受,誰讓中國是高增長市場呢。我不能接受的,是到了月底之後對於數字的那種不顧一切的需求。明明是下個月會自然而然出現的訂單,這個月就是打折也要把它拉進來;代理商明明已經有庫存,就是硬壓也要讓他們吃貨;到了月底,逼著每個銷售代表東拼西湊一些訂單,能抓多少是多少。真的是為了數字而數字。

月初給下個月做預測,又是一個「藝術」活兒。預測的最高境界,居然不一定是準確,而是合適。太低了找死,太高了作死,但是什麼是不高不低?這要分情況討論。

而到了年底,情況又變得微妙。一旦當年任務已達成,或者當年任務還差很遠,立刻開始有訂單也不發貨。因為怕把今年的base「無謂」做高,讓明年「受罪」。這些遊戲我都懂,而且作為一個打工者,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我保護。但是我不喜歡這種做事的感覺,我不喜歡玩數字遊戲。我喜歡真正地做事。

再舉個例子:每年一度的戰略規劃。

寫到第五年的時候,我已經練就了古代文人的八股文技能。我太了解美國總部的思維方式,也太知道當年的「熱詞」或者說"strategic priority"是什麼。所以把一些大的framework稍稍修改(比如coverage vs penetration),加一點中國特色的東西(比如發改委對醫療的新政策),弄一些所謂的insight(比如二三線城市怎樣怎樣),配加一點令人震撼的strech goal(比如翻倍),最後再弄點新鮮玩意(比如什麼digital marketing或者social media),一篇香噴噴的,冒著熱氣的,催人淚下的China Strategic Plan就做出來了。

趁著老外們心潮澎湃,趁機再多要一些人頭多要一些錢……可是總部總要砍掉一點怎麼辦?沒關係,我們的數字報上去的時候已經多加了一些……

其實我深刻地懷疑,總部人也完全知道我們玩的什麼把戲。只是他不想揭穿也沒必要揭穿。揭穿了又有卵用?

這些遊戲,每個大公司都有,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我也並不懷疑大公司也在創造大公司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東西,更純粹一點,更自由一點,更簡單一點。

想清楚這些,我意識到,創業是我唯一的路。

說到創業,不得不提一下我的斯坦福校友陳歐。沒錯兒,就是那個我為自己代言的陳歐。

他比我低一屆,所以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打交道不多。吃過幾次飯,聊過幾次天,他還因為選課的事情給我打過一個電話,大概僅此而已。所以當時他並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聽說他是在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人談到他在做一個化妝品網站。當時人們的普遍看法是:一個大男人,又沒有電商經驗,做化妝品網站怎麼可能成功?我也覺得大家的分析挺有道理。

再一次聽說,就是關於他的網站如何火,什麼一天就做幾千萬云云。然後大家就各種羨慕嫉妒恨,我也不例外。

再後來的故事,基本上百度都搜索得到了。總而言之,他用三年時間把一個化妝品網站做到NYSE上市,成為NYSE的220餘年歷史上最年輕的CEO。他也一瞬間成為斯坦福校友中最家喻戶曉的一位。如果你讓我描述一種典型意義上的登峰造極的成功,那基本也不過如此了。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身邊,對我影響很大。我突然有點看不上自己原來做的那些事情。總覺得比起他來,我管的那點生意,有點不值一提。和他的成就相比,我做的事情顯得如此渺小。更可怕的是,按照我當時做事的趨勢,如果畫一個延長線,到5年之後,依舊不能和他相提並論。這個想法,深深地動搖了我。

與人比,是一切痛苦的來源。這道理我懂。但是,如此具有可比性的人,反差如此之大,還是讓我不能淡定。創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真正面臨抉擇的時候,心裡還是很虛。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我從小成長在學校院里。上大學、出國、工作,全都是中規中矩的路數。現在突然要辭職創業,面對巨大的未知,這個轉變太大。我心裡很害怕。

與身邊的親友聊這個事,大家居然都很支持。當我把創業的想法告訴我太太的時候,她說:「我肯定支持。因為我理解你有多麼想做這件事,如果我不支持,你會記恨我一輩子的,哈哈哈……」

我沒有想到我會這麼容易得到她的支持。她本來就比我保守,而且那時我們剛買房,而且準備要老二;創業意味著拿原來20%不到的薪水,生活水準肯定要下降;而且這種下降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比較95%的創業公司都已失敗告終……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肯支持我,我很感激。

我的父母知道以後,一方面很擔心,另一方面還是支持。如同我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類似的經歷一樣,They are always there for me,他們總是給我無條件的支持和愛,讓我覺得無論我在外邊經歷了什麼風浪,總有一個港灣是永遠等著我歸航的。他們做了一輩子老師,根本沒什麼積蓄,但是他們居然做好準備全部拿出來給我用。這就是父母,永遠想著自己的孩子。70多歲了,還在為自己奔四的孩子操心。寫到這兒我眼淚都快下來了。

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岳父。他平常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他知道我的想法之後,專門對我說:我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平平淡淡的,沒什麼成就。但是我支持你創業,年輕人就是應該闖一闖。你在前邊好好乾吧,我們在後方全力支持!」 我當時特別感動,感動得都說不出話來。這番話聽著,就好像是老派電視劇一樣,然而我知道裡邊的情份。

然而最終推動我走出那一步的,是我哥,親哥。他長我14歲,非常優秀。從小他就是我的榜樣:出國、回國、做管理,我無一不是在追隨他的腳步。在我成長的路上,他更像一個導師,總是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提供想法和建議。

當創業的想法剛剛冒出來的時候,我第一個告訴了哥哥。沒想到他比我還興奮,他對我說,「你一定要去做,這麼好的市場,為什麼不做?而且你的性格,你的特點,很適合去做這件事。」當我的創業想法略有雛形的時候,他說:「我要是年輕10歲,也辭職跟你一起去做。就算別人不投資,我也要投資你。」

不得不承認,我哥的熱情影響了我。本來我非常的瞻前顧後,一會兒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一會兒覺得放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很可惜,一會兒覺得創業這事根本沒有那麼靠譜,一會兒覺得活那麼累幹嘛輕輕鬆鬆不也挺好……但是他的熱情突然讓我覺得我好像沒必要再猶豫了。

在創業這個念頭出來之後的第三個月,我正式提交了辭職信。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五條:人是環境的產物。

雖然我們都願意覺得自己是特立獨行的,但是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當你的同學把考90分當作天經地義的時候,和當你的同學把考60分當作最高要求的時候,你會如何設定你的目標?當你的同事成天抱怨指責偷懶的時候,和當你同事每天學習思考進步的時候,你的狀態會是怎樣的?

巴菲特說,你在職業發展上,最重要的決定,是你選擇誰做你的配偶。不能同意更多。我覺得道理很簡單,因為你的配偶和你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任何人,所以Ta就是你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你配偶的世界觀價值觀為人處事,必定對你有極大的影響。或者正面,或者負面。

還有一個說法,說你最終擁有的財富,是你最要好的五個朋友的財富的平均值。細思極恐。但是還是說的同樣的道理。如果同學當中有人成為億萬富翁,會讓多數人對於如何定義財富上的成功,有新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

到底是進入了好的環境才能優秀,還是優秀了才能進入好的環境?我覺得它們互為因果。越優秀,就越有可能接觸到優秀的人;接觸到越多優秀的人,就越有可能優秀。

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1)努力進步;2)認真挑選你身邊的人。

創業維艱,這句話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離開公司的第一天,感受還是蠻奇怪的。一方面躍躍欲試,覺得天高任鳥飛;另一方面,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沒底。畢竟自己即將開始一段總體而言成功率小於95%的事情(指創業);畢竟自己沒有一丁點創業經驗;畢竟是在三十大幾的高齡(對於首次創業來說)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被許多人羨慕的機會。

組建團隊,確定方向,找錢,開干……一轉眼已經一年多。從來沒想過創業會容易,但是確實沒有預想到自己遇到的那些困難。自己做事了,才發現那些被說了一百遍的創業的苦都是真的。

1)沒有後方,都是前方。在大公司的時候,面對客戶是前方,回到公司里是後方。創業,特別是初期,根本沒有後方。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問題。想要解決問題,又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

2)從零開始,百廢待興。原來可以依賴公司的資源,自己的團隊,個人的積累;一個初創公司,什麼都沒有。如果你想讓一件事發生,那麼你最好直接確保它發生。不過至少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了,自由了,對吧?

3)自由。有那麼一句話我特別認同,「創業給你自由,創業給你自由讓你把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工作」。的確如此。然而最熬人的還不是工作,是焦慮。

4)「24x7的焦慮」。創業之後,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模糊了,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只要稍微閑下來,腦子自動開始考慮工作的事情。根本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基本上對所有其它事情都不感興趣。有一半時間是在思考各種可能性,還有一半時間是在焦慮。各種擔心。方向,團隊,生意,融資,或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焦慮什麼……

我是天性樂觀的人,在創業中我居然開始有些明白「抑鬱症「是什麼意思。我覺得,抑鬱就是沒來由的焦慮。焦慮居然成為常態。原來在公司的時候,只要下了班,只要我想,多數時候還是可以把工作暫時放在一邊。因為本質上,在大公司里,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大不了的。實在不行,我換個地方一樣打工。然而創業不同,因為責任。

5)責任。我,作為創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家庭。我拿著不到原來五分之一的工資,每天忙得顧不上家裡,全家人的生活質量都受到很大影響,關鍵我還不能保證這種日子要持續幾年,而且持續幾年之後一定會有什麼結果。所以我必須要考慮清楚創業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團隊。有好幾個都是從很好的公司辭職出來,放棄了很多和我一起創業。雖然說我們都是成年人,自己做自己的決定。但是,我必須對得起他們的信任。

投資人。沒有投資人的支持,我們的事業就沒法開始。我必須為這份支持負責。

客戶。客戶信賴我們,而且我們做的是醫療服務,所以必須踏踏實實把事做對做好。

創始人的詞典里也不能有借口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根本沒有意義。如果由於這次創業,我的家庭白白受苦,團隊浪費了時間精力青春,投資人浪費了錢,客戶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不管我能找到多麼好的借口,這一切依然都是我造成的。我必須負責。

如此徹底的負責,對人的心態影響很大。除了壓力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指責。因為指責在這裡不值一分錢。創業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除了想辦法解決,沒有第二條路。如果要指責,我也只能指責自己。

就這樣,創業已經一年多了。居然慢慢的,慢慢的,在忙亂之中,有了一些進展。

下邊是去年這個時候我發的微博。

下邊是診所現在的樣子。

(不好意思,圖有點多,看著我們的診所,就好像看到自己baby一樣,自豪感爆棚)

我確信,未來遇到的困難只會更多更大。但是,我一點都不後悔。重新來一遍,我還是會選擇創業。因為,這就是我要的生活。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第十六條:想要,就行動。

創業以來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好想法根本不值錢」,甚至還有壞處。怎麼講?

舉個例子先。

在2013年初的時候,我剛搬家,打車上班成了每天早上的一劫,特別遇上下雨。有一天我想,現在智能手機什麼都能做,肯定有app是可以幫忙約車的。一搜,果然,就下載了兩個。結果一輛車都沒約到。然後我就卸載了。

滴滴出行,這個估值幾百億美金的公司,當年還叫滴滴打車,創立於2012年9月。而在2013年三四月份的時候,至少在上海,它的服務還完全不能用。

我不是說假設當年我也做打車軟體,這個時候我就如何如何。事實上我覺得假設當時我做了,99%我會失敗。但是如果當年我做了,今天的我一定不是現在的能力和水平。

再舉個例子。

我在2013年2月申請的微信公眾號。那個時候,我就「敏銳」的覺得這東西一定是未來。我給敏銳打雙引號的意思是說,這種敏銳並沒有卵用。因為在我鼓搗了三天之後,我就因為煩而放棄了。當然我給自己的合理化理由是,我應該聚焦於當時的工作。

2013年到2015年,是公眾號的紅利期。那個時候我但凡開始,並且堅持下來,這個時候一定已經有所成就了。我從去年7月開始重現折騰這個號,到現在不到一年,不敢說碩果累累,但是各種好的壞的經驗倒是積攢了一籮筐。越發後悔沒有早兩年開始。

再好的想法,不落到實處,都是扯淡。而且是有麻醉作用的扯淡。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有很多「好點子」?他們描述點子的時候總是唾沫星橫飛,繪聲繪色,結合當今國際形勢和最新科技潮流,各種巧妙和創新;然而他們永遠只停留在點子階段。

事實上這是多數人,因為淺嘗輒止最容易。出點子,只是把一件事做成當中最簡單的一步。

在腦子裡設想一些情景的時候,是不需要為這些情景的後果負責的。如同在野黨對執政黨的攻擊,總是說執政黨政策的缺點和自己政策的優點,卻從不提自己政策的缺點。就好像這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種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做事方法一樣。

當點子在頭腦里飛的時候,很多細節在「好點子」的光輝下,都顯得不重要。然而現實里,就是細節決定成敗。雇的每個人,做的每個決定,選擇的每個供應商,花的每一筆錢,制定的每一個策略,一個企業就是由千千萬萬個這樣的細節累積而成的。

當我們沒有付諸行動的時候,我們的「點子」可以隨時改變。如同在頭腦里炒股,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股神。因為有些原本覺得不錯的股票跌了的時候,我們就會「告訴」自己其實自己早就覺得這個股票哪裡不對勁。

這些「好點子」,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優秀,很有想法。於是更加安於現狀。或者更喜歡評頭論足。

然而,直到邁出第一步,這些點子都是虛的。有人說沒有能夠倖存到A輪的商業計劃書。意思就是所有的生意的方向,都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所有覺得憑著一個點子就能創業成功的人,多半沒有闖過業,甚至根本沒有做過什麼高不確定性的事兒。

可是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或者是晃晃悠悠的一步,真正的learning就開始了,真正的進步才有可能開始。

想要學英語?不要猶豫是這本書還是那個app,這個老師還是那個方法啦,隨便哪個立刻開始都比原地踏步地猶豫強。

喜歡某個女孩?不要糾結她是否喜歡你,不要糾結什麼是最好的搭訕方式。立刻行動起來,追!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怎麼做。

打算鍛煉身體?不要總想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或者裝備還沒有配齊。立刻做二十個俯卧撐,時常走走樓梯(別跟我說走樓梯對膝蓋不好,長期不鍛煉對膝蓋更不好)。做了一點,總比一點不做好。

希望換工作?不要躊躇那些未知的事情,不要擔憂那些風險。拿出簡歷來,現在就開始改;找到獵頭的電話,和他們聊聊;去招聘網站上,看看都有什麼機會。把offer拿到手裡再考慮要不要換也不遲。

想要變得優秀?立刻開始行動。讀書也行,寫文章也行,跑步也行,旅行也行。做啥都行,別閑著。We only live once. Do something. Anything. If not you, who? if not now, when?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座右銘,希望你喜歡。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dancelike no one』s watching, and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像不需要錢一樣工作,像無人觀看一樣跳舞,像從未受過傷一樣去愛。

文章終於寫完了,生活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本文由塔爾蓋(ID:Ta_Ergai)原創發布,授權互聯網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