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門,主治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嘔吐
啞門
【名解】啞,喑啞。門,意為要地。穴當治啞之處,亦為致啞之門。
【定位】在頸後區,第2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布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3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
1,暴喑、舌緩不語 ;
2,骨蒸潮熱;
3,頭痛,頸項強痛;
4,癲狂癇、癔症等神志病症。
【操作】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臨床配穴】
1,瀉啞門、聽會、外關(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
2,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
3,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癲狂、癲癇;
4,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
5,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
6,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崑崙、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督脈之循行路線】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人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GIF


※符合這幾點,你很可能是中風高危人群!年輕人更要注意!
※1種種子是「天然吸脂王」,泡來喝,迅速降血脂遠離腦中風
TAG: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