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即是念心,見佛即是見心
念佛即是念心,見佛即是見心
作者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一)持名念佛,見佛往生
阿彌陀佛,並不是對象化的宗教偶像,而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西方凈土,也不是對象化的空間領域,而是清凈無染的自心境界。自性彌陀,廣大無邊,具足萬德。自性凈土,光明透脫,本無一塵。自性彌陀,或曰自性凈土,就是諸人當下的一個「原本的真實」,就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
《阿彌陀經》云:「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是對念佛方法的開示,是對明心見性的開示。可惜,學人依文解義,把見佛當作見他,把死亡當作命終,把搬遷當作往生。因此,天天念佛,向外喊他,盼著能夠見到像大雄寶殿里的佛,說什麼阿彌陀佛穿什麼樣的衣服,結什麼樣的手印,放什麼樣的光。若前來接引的佛,不穿這樣的衣服,不結這樣的手印,不放這樣的光,那就不是阿彌陀佛,那就不可跟他去。若是這樣見佛,見佛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是見到了這樣的一個幻像佛,且以為自己見佛了,等到將來自己一口氣不來時,阿彌陀佛就會把自己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快樂,永遠不死。這樣的妄想,這樣的妄行,不是佛教,而是附佛外道。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不來不去、永恆當下的,究竟是個什麼?只是諸人本具的涅槃妙心。不識此心,認幻當真,是人顛倒,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曰不得契入自性彌陀極樂國土。
(二)切莫心外求佛
《觀無量壽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蕅益大師云:「求之三教,不若求於自心。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從此心施設。苟無自心,三教俱無。苟昧自心,三教俱昧。苟知此心而擴充之,何患三教不總歸陶鑄也哉。心足以陶鑄三教,乃名能盡其性,亦能盡人物之性。」[1]延壽大師云:「十方諸佛,同一法身。若慾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無有得時,遂即前後情生,凡聖緣起,徒經時劫,枉用功夫。」[2]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二名,同指一實,既然如此,念佛就是念心,就是喚醒自心,就是回歸自心。凈宗祖師有云:
蓮池大師云:「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3]
蓮池大師又云:「今之念佛者,只是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則自有得力處矣。」[4]
省庵大師云:「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5]
一元大師云:「西方弘誓廣流通,一句彌陀好用功。歷歷分明無間斷,聲聲喚醒主人翁。」[6]
念佛即是念自心,即是念念覺悟自心。口念佛號,向外喊他,則漸行漸遠,永不得到家。執持名號,反觀自見,則漸行漸近,到家只在剎那。《妙法蓮花經》雲,寶處在近,不在遙遠。六祖大師云:「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7]種種方便,無量誘導,總是要使下根變成上智,使上智覺悟自性,或曰覺悟自心。悟了自性,悟了自心,方知十方世界,全是自己,更無他人,所謂十方世界,恆沙諸佛,只在當人一念心中,只是當人一念心中的相。這時,無自無他,絕待無對,是真正的自己。
若欲見佛,當見自心。向外覓他,徒然自惑。今之念佛者,隨口叫喊,向外喊他,念念向外,愈求愈遠。此時,若無明師指導,則漸行漸遠,迷途難返。甚者,念佛念經,以多為勝,不知回頭,反致成病。更甚者,終日見光見佛,光影交錯,以為真實。如此之人,精神錯亂,無藥可救。
凈宗之人,見佛之後,或曰見性之後,方知念念皆是自變,法法無非己化,百千萬億化身,皆由自心而生,皆由自心而現,自心即是百千萬億化身的主人。這時,法界全體,唯是一心,無能無所,無自無他,凈裸裸,赤洒洒,十方世界,純一無雜。
[1]《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七。《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三八六頁中。
[2]《宗鏡錄》第四十八冊,第五四〇頁下。
[3]《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4]《凈土全書》卷上。《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一五六頁中。
[5]《省庵法師語錄》卷二。《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二五二頁下。
[6]《蓮邦詩選》。《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八〇三頁中。
[7]《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第三》,大正48·352a。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