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土創可樂興亡史

土創可樂興亡史





丨本文由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丨




當百事和可口這些「洋品牌」輪番為你送清涼時,


你可曾想過中國各地也有自己的可樂品牌?


嶗山、天府和非常可樂,


這些80、90年代的共同記憶,


如今還存在嗎?











舶來的「藥味飲料」,為何二進中國?








「這是什麼呀!?」當劉一達喝下人生的第一口可樂時,他一邊咧著嘴一邊打著嗝,對請他喝可樂的兄弟咆哮道。

 



▲ 

電影《北京故事》截圖


 


這一幕發生在1986年上映的電影《北京故事》中。當時,劉一達在澡堂當臨時搓澡工每天能拿1塊5,光是一瓶玻璃瓶裝的可口可樂就需要7毛錢。


 


八十年代中期的可口可樂,就像眼下的楊超越一樣,隨處可見,還能讓你快樂。

時光再流轉到計劃經濟意識濃厚的1979年,剛被引進中國的可口可樂只能在北京零星的涉外商店裡瑟瑟發抖——上海政府抵制它,因為它代表著資本主義的奢靡;北京政府鉗制它,限制它的生產,還專門售賣給外國人。能喝到它的中國人,一般是從事涉外工作的人員,憑著外匯券才能一嘗究竟。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人緊繃的神經才得到舒緩,開始接受更為新奇的事物。即使可樂有一股「止咳糖漿」的味道又如何?體驗一下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潮的。


 



▲ 

喝可樂,燙卷頭。洋品牌引導的「生活方式」。圖/網路



 


你以為這是新時代百姓的口福?並不,民國的百姓就嘗過可樂了。1917年,可口可樂初探中國市場,瞄準天津時尚人士,和當時的「溥儀大婚官方飲品」、北冰洋汽水廠的前身——山海關汽水廠先合作生產過一段時間。後來與屈臣氏合作,主攻上海市場,邀請到了炙手可熱的花旦阮玲玉合作廣告,引得滬上的紳士名媛爭相品嘗。這是洋飲料第一次進入中國。


 



▲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8日),無聲電影時代的super star。圖/網路

 



 


待1949年新中國成立,冒著資本主義氣泡的可口可樂被請出了中國,為國產可樂的生存留下了間隙。






嶗山可樂,口味最不像可樂的可樂









來青島旅遊的你,除了喝袋裝的啤酒,最好不要錯過當地特產——嶗山可樂,愛喝的人甚至回到家還願意網購囤貨。沒錯,

這款誕生於1953年的國產可樂

,現在依然在售賣。





▲ 

早年間的嶗山可樂,年代感滿滿。圖/網路


 



和魔幻飲料「白花蛇草水」同根同源,嶗山可樂是青島嶗山礦泉水有限公司的得意之作(前身是青島汽水廠)。這個國產可樂厲害就厲害在它的水原料——來自世界三大地下水系的中心之一嶗山。取嶗山下深層花崗岩縫隙內的礦泉水,配合上烏棗、白芷、砂仁等中藥製作的嶗山可樂,

初聞有草藥的清香,喝下一口,只覺有一股仙氣頂上腦門。


 



▲ 

位於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地上和地下水資源都很豐富。圖/視覺中國




正是這股仙氣,伴隨著一代青島娃娃的成長。

無論是家裡紅事白事,還是在放學的路途,都可以喝到土氣玻璃瓶裝的嶗山可樂。即使現在長大了,青島人也不會對它加以嫌棄,反而對這口淡淡「中藥味」有迷之情結。





▲ 

「有點藥材味而已,不會難入口,喝多了甚至想上癮。」——嶗山可樂試喝體驗。 圖/此方食紀




別看現在是青島的網紅,嶗山可樂的發展歷程也沒少經歷坎坷。在上世紀80年代,當紅的它有著全國市場20%的佔有率。轉折點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伊始,洋可樂在青島當地設立了分裝廠,配合上密集的營銷攻勢,使得嶗山可樂銷量驟降,

繼而被可口可樂公司收購

。1997年,面臨危機的嶗山可樂停產。


 


好在2004年青島嶗山礦泉水公司贖回了嶗山可樂的品牌,又重振旗鼓地開始生產。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嶗山可樂不是「肥宅快樂」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為家鄉的一個符號,寫在外出打拚的青島人心裡。


 




天府可樂,國宴飲料的反轉









按理說,知名的國產汽水品牌大多出現在交互更頻繁的沿海地區,但重慶的天府可樂是個例外。


 


故事還要從1980年

的一場新飲料的研發會說起。當時重慶的「冷食品廠」和四川中藥研究所合作研發新品,

研究員從張仲景的漢方之中獲得靈感,做出了類似可樂色澤和口味的飲料。於是他們順勢把這個帶有保健初衷的飲料做成可樂

,天府可樂就此誕生,並成為川渝地區的特產。


  



▲ 

天府可樂的原廠始建於1936年,那時重慶輕工業剛好起步,天府公司在渝中區投入資金做汽水。圖/《中華手工》


 



天府可樂也走「養生朋克」路線——

裡頭添加了白芍、當歸、地黃等中藥,一定程度上具備

護肝解毒

的功效。它口味清淡,喝起來不是單純的甜味,讓你不覺得口乾舌燥。




據一位重慶的網友回憶,他小時候只要感冒發燒就鬧著喝天府可樂,一喝就好。這麼多年過去了,鬧天府可樂喝的事迹還總成為他們家老一輩人的「笑資」,說他是吃貨病癮發作。


 



▲ 

「家裡翻出來的一張老照片,喝過玻璃瓶的天府可樂的孩子現在估計都已經在奔四或者奔五的路上了吧!」  圖/@都說眼睛不大


 



當時,養生路線讓它博得了全國老百姓的歡心——西到新疆石河子,南到海南島,東到上海,天府可樂都設置了分廠。

1985年它還被國務院定為國宴飲料

,為外賓展示中國的風采。不過,是騾子是馬,總得拉出來溜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天府可樂和有著更豐富市場經驗的洋可樂進行了曠日持久的交鋒,花去8000萬的廣告費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 

可樂咚。圖/中國天府可樂集團



 


當時是,國內可樂的競爭大有你死我活之勢。趁著1994年的中國合資浪潮,天府可樂將自己全國各地優質的廠房和設備以730萬人民幣的價格併入「重慶百事天府公司」,嫁到了國際品牌的門下。讓天府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可樂在生產線上的生產比重連年下降,到了第四年,這個佔比竟達到了1%。被雪藏後的天府可樂連年虧損,

只好在2006年將合資公司的股份都賣給了百事集團。


 


故事並沒有結束。清醒過來的天府可樂雖已是重慶的特困企業,但它在2008年將「負心漢」百事訴諸法庭,用以卵擊石的方式贏回了自己配方的使用權。




就在兩年前,天府可樂終於帶著原來的風味回到了川渝人身邊

,總經理錢黃說:「我們會立足在川渝和周邊,開發重慶石柱、秀山、巫山和黔江等中藥材基地,用高品質的草藥來保證天府可樂的鮮明特色。」


 



▲ 

巫峽地區的自然條件適合草藥種植。圖/視覺中國


 




汾煌可樂,點一首《涼涼》送給它







在廣東土生土長的小編本人,其實對這個從「

中國食品第一名鎮

」——潮州市庵埠鎮走出來的汾煌可樂毫無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它來勢兇猛,去也匆匆了。





▲ 

1999年,成龍億元代言汾煌可樂宣傳片。





汾煌可樂趕在千禧年的鐘聲敲響之前華麗登台,

主打「龍文化」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所以要讓可樂帶上更多龍的標籤。請來成龍做代言,還花重金打造了相當於9層樓高的「亞洲第一龍船·汾煌號」。汾煌號載滿了可樂,在1999年的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走位風騷,引來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總部的關注。一整套宣傳攻勢下來,在交易會喜提4億多的訂單,

還與健力寶、非常可樂一起形成國產飲料三大巨頭,簡直是飲料界的BAT。


 



▲ 

心有多大,龍船就有多大。圖/網路



 


Flop說來就來。為了與已經佔領80%中國可樂市場的可口、百事做對抗,汾煌花重金在各地電視台做廣告。一年還沒有1個億的純利時,就已經把1.5億人民幣砸在廣告上了。

由於擴張過快、自身產品有質量問題等原因,汾煌可樂在2001年就已經幾乎停產了。

咱們地道風物的粉絲,有喝過的嗎?


 




非常可樂,賣給美國人的中國國貨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全國的學生都憤然上街。如果非常可樂能走進校園做贈飲活動,迎合大學生這個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相信會是一次不錯的宣傳。但非常可樂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在央視上做著不溫不火的廣告。






上面這段話來自1999年的雜誌《現代營銷》,能想像作者寫下它時,是抱著多麼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畢竟在大家的認知中,它就是國貨本貨——

1998年,杭州的娃哈哈以「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為口號,推出了「根正苗紅」的非常可樂






▲ 

非常可樂廣告




問世之後,非常可樂主動承擔起了向洋品牌挑戰的「民族任務」

——2000年,非常可樂不和已經佔領了大城市市場的百事和可口正面硬杠,而是選擇進入農村市場。它售價便宜(2015年有網友還用1塊8買到了一瓶)、包裝喜慶、二氧化碳豐富,還不添加防腐劑,喜歡非常可樂的人越來越多。

風頭正盛的2004年,非常可樂甚至出口到了美國,這在中國的可樂業界還是第一次。


 



▲ 

2003年,杭州街頭出現的巨幅非常可樂廣告。

圖/視覺中國


 


可惜好景不長,市場上長期做老三的非常可樂有一點安逸了。在深挖農村市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非常可樂除了高舉國貨大旗,似乎沒有更多吸引眼球的招數

。它的市場佔有率連年下滑,到現在,你要問杭州當地的朋友是否還見過非常可樂,他們也許會一臉懵地向你搖頭。不過你可以用網路途徑買到它。


 


除了前面這些實打實的土創可樂,更多比如可日可樂、萬事可樂等曇(假)花(冒)一(偽)現(劣)的品牌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不知道你的腦海中,還殘存有多少關於國產可樂的記憶呢?如果上文中沒能提到你家鄉的可樂,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哪個牌子的土創可樂陪伴過你的童年?








文丨百萬


圖編丨Geethan


設計

丨Q年


參考資料


林剛. 

激活的「飲料」. 

青島日報. 2008-4-14


李程瑩,周春林. 

一代名飲:懷念不如相見

中華手工. 

2016-11-1


李雪梅. 

領袖訪談 | 天府可樂 錢黃:國產可樂重生記

商界夢想家

.

2017.9.6



王君讓

用最濃郁的民族特色 宣傳最時尚的產品

現代營銷

1999.10.1


斯欣宇,李利. 

中國可樂首次出口美國. 

中國國門時報

2004-5-27








「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品牌,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占廁狂魔,奇葩情侶,潔癖狂:當代都市青年合租圖鑑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