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海參高溫悲劇,大連海參真的只有漲價一條路可走嗎?

面對海參高溫悲劇,大連海參真的只有漲價一條路可走嗎?

海參熱死的新聞過後,是大連海參集體漲價。

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裡,大連海參漲價幅度高達30%。

市場果然是買漲不買跌,在漲價的標籤貼上之前的幾天里,市場的購買熱潮堪比春節前市場。大連商場以往一天也賣不上幾萬的個別品牌,漲價前每天銷售額都超過10萬元。

這場海參養殖戶遭遇的災難,似乎為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海參市場重回2012年。

有人因災難破產,有人卻藉機發財。

海參漲價的市場動力真的存在嗎?面對災難,大連海參真的只有漲價一條路可走嗎?

&1

漲價,對市場來說並不新鮮,按照經濟學原理,供求關係影響商品價格。當某種產品的供應量減少,在需求沒有減少的情況下,這個商品就會漲價。

我們經常會看到雞蛋價格波動、豬肉價格波動(剛才看到遼寧省因為豬瘟疫情撲殺8116頭生豬),都是因為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引發的價格波動。

漲價,對大連海參來說,也並不新鮮。在2003年非典過後的10年間,大連海參每年價格都會上漲,到2012年,大連海參價格達到歷史高峰,圈養海參的收購價一度達到每斤90元。

我在上一篇文章(大連海參發財簡史:從非典到八項規定的10年,此後再無黃金期)中,回顧了海參市場這段輝煌的歷程。

這10年,大連海參漲價的動力來源於需求的持續增長。老齡化社會和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海參滋補的價值,帶動了海參市場的需求上漲。

&2

可惜,這樣的輝煌只持續了10年時間,從2013年過後,這個市場進入了持續的低迷期。

海參價格也開始進入到下行通道。在電視購物頻道中,不到10元一隻的海參叫板十年來漲上去的價格。

圈養海參的收購價格曾一度低至30幾元一斤。

那些曾在這個市場上「數錢數到手發酸的賣家們」開始懷念過去的好時光,有些人心生去意,轉向其他的海產品領域,有人做起了魚罐頭,有人做起了蝦仁等低價的海產品。

跟漲價的道理一樣,降價的邏輯也是基於供求關係的變化。

2013年之後,海參等高端滋補品市場都在下滑,中央八項規定的出台,讓很多高端消費一夜之間露出了底褲,「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的市場怪圈被打破,「誰吃誰買」還原了真實的市場需求曲線。

這些年,很多做海參的人是賠錢的。

&3

需求的減少並沒有帶來供給方的迅速減少,市場調整總是需要周期的。

雞蛋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從外部打破就是食品。

可是,誰也不願意從內部打破,這就是為什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需求側改革難度大的原因。

今夏大連的高溫災難打破了市場供求關係,70%到90%的圈養海參大面積死亡(圈養海參佔大連海參總產量的94%),意味著供應量將大幅度下降。

這個信息對於賣方來說確實是漲價的好機會。海參賣家們被價格戰折磨得太久。

在大連海參集散地大菜市,已經有大的賣家悄悄地開始收購小賣家的貨,等待著市場價格大漲時出手。

一方面有大賣家收購,一方面有消費者恐慌性搶購,海參市場出現了短暫性供不應求的局面。

漲價,成了海參商戶們的統一選擇。

&4

大連海參行業的店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心齊過,大家互相打著招呼,詢問著漲價的幅度與節奏。

「你家啥時漲?漲多少?」以前像仇人一樣的海參品牌商們,開始合謀集體漲價事宜。

短短一周多的時間裡,幾家排名靠前的品牌已經內部做好了調價準備。

大連各大商場、超市的海參部經理每天都能接到商戶提交的漲價申請。

「只要大家一起漲,海參價格就沒有不漲的道理。」這句話的背後也暴露出海參市場吹響了集結號:沒聽到不漲的號子,誰也不許撤,都給我頂住!

有沒有不聽招呼的?還真有。一個品牌上周打出「我們的海參不漲價」的通知,但是,這個通知似乎並沒有博取顧客的擁躉,眼看著那些吵著要漲價還沒有漲價的競爭對手顧客盈門,自己卻門可羅雀,心裡酸酸的。

有人想靠不漲價博眼球的願望看來是落空了,一場集體漲價的合謀在這個城市的海參業戶中展開,預計各家會在9月1日前將價格調整到位。

&5

沒有這場高溫,你可能很難相信真的有那麼多人吃海參。

沒有這場高溫,你可能很難相信,市場上那麼多年來大家一致喊出的「大連野生海參」的招牌中會有那麼大的水分。

有人曾經問過一個做野生海參的商家:「你敢不敢不漲價?」這個商家說:「不敢,因為我用的也是圈裡的貨,圈養海參死了,原料肯定漲價,我不漲就賠了。」

這幾天,幾個赫赫有名的品牌都漲了,沒漲的也從內部傳來消息,肯定也要漲,因為,不漲就沒人買,大家都是買漲不買跌。

漲價了真的就能賣嗎?我了解到的情況是,那幾個早早聲稱要漲價的品牌的確出現了幾天的小高峰,一個大商超市社區店的海參櫃檯甚至帶動了旁邊生鮮食品的銷量增長了60%。

但是漲價之後的這幾天,就再也沒人光顧了。

&6

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格,因為一場天災,海參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價格隨之波動,這是市場的正常反應。

可是供求關係到底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應該有數據支持。

根據以往了解到的事實,當下的海參市場有這樣幾個現狀:

1、從2013年過後,市場需求趨於萎縮,很多公司積壓了大量的庫存,海參市場嚴重的供大於求。從這方面來看,此次天災,不應該是漲價的機會,而是清庫存的機會。

2、大連海參市場其實存在兩個市場:野生(底播)海參市場和圈養海參市場,這兩個市場的重合度並不高。吃野生(底播)海參的人,基本不吃圈養海參,吃圈養海參的人,也大多不吃野生海參。因此,圈養海參受災並不意味著底播海參一定漲價。

3、海參不是剛需產品,而且有很強的可替代性。海參如果價格太高,人們可以不吃海參,或者用蟲草、燕窩代替海參。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麼,海參的漲價動力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

現在可以看到的事實是,供給端的高調漲價,市場卻並沒有太大迎合,人們看到的排隊購買現象裡面也摻雜了一些水分:

有人看到朋友圈裡曬出的發貨單,有的日期是以前的(顯然有人在造假);消費者的所謂火爆,買的大多是低端貨,真正經營底播海參的品牌並沒有從這次火爆中得到好處;還有一些商家在捂貨惜售,人為製造了市場的供需失衡。

很顯然,這是一場供給方集體謀劃的漲價行為。

有人寄希望看到「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這樣的市場怪相發生,但是海參是一個與大蒜、生薑、綠豆完全不同的產品,它不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資本之所以敢砸錢控制大蒜、生薑、綠豆市場上遊資源,是因為它們是高頻生活必需品,需求是剛性的。

而海參市場,會有這樣的好命嗎?

&7

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市場的供給方出現了變化,承認價格波動的正常性,但是海參市場真的可以通過漲價回到2012年的巔峰狀態嗎?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如果漲價不能讓市場買賬,海參商家又該怎麼操作?再打價格戰嗎?

我看到,領漲的都是一些多年來聲稱在市場上排名很高的大品牌。品牌從來不是賺快錢的。在天災面前,真正的品牌從來不是這麼表演的。如果把天災演變成一個集體漲價狂歡的事件,這個吃相是不是不太好看?

大連海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品牌矩陣,這在全國絕無僅有。這是大連海參重要的無形資產。

在天災面前,海參品牌商們除了漲價,難道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

我這裡有幾個案例,也許有些價值。

1、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連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颱風,市場上的蔬菜副食價格飛漲,一家做雞蛋的養殖場出來說:我的雞蛋價格不漲,大家不要恐慌。

這段大企業帶頭平抑物價的故事一直成為民間佳話,這個公司的市場也持續增長了20多年。

2、十多年前,山東海域遭遇天災,鮑魚大量死亡,急需補充鮑魚苗,大連的一家生產鮑魚苗的企業跟山東養殖戶說:不要慌,保證你們每戶都能買到鮑魚苗。為此,這家公司拒絕了個別客戶要求加價大批量購買鮑魚苗的要求,為客戶限量。

3、再說近一點的,2016年,大連的裙帶菜遭遇天災,死亡率也高達90%,裙帶菜價格高企,大連一家生產裙帶菜的大公司在面對日本最大客戶原料採購時,主動給出了比市場價更低的價格,保證下遊客戶的需求,接下來的兩年,這個客戶都在這家公司訂購大量原料。

此次天災,死亡的是圈養的海參,海底的海參並沒有減產。

在面對市場的恐慌情緒(我很懷疑是供給側在製造恐慌)時,也許海參品牌們除了漲價,還應該做點什麼。

能不能主動告訴市場,海底的海參沒有受災,穩定市場情緒?

龍頭企業能不能做出市場表率,承擔社會責任,幫助養殖戶度過難關?

大品牌能不能不跟風,把精力花費在提高產品質量,給品牌資產一個增值的機會?

無論你在哪個生態圈裡生存,生態系統決定了生存機遇。這個系統被破壞了,誰都別想活。

如果有一個可以發國難財的機會,你不知道要不要進,就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只想賺點錢,還是想一直活著?

曾經有一個偉大的機遇擺在大連海參的面前,可是大家被利益蒙蔽了雙眼,並沒有珍惜它。這個機遇是品牌擔當,是社會責任,是情懷與文化,是持久的利益,而不是賺點眼下的快錢。(宋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京會客廳 的精彩文章:

TAG:宋京會客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