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府招生貓膩曝光,一石驚起千層浪!是什麼斷送考生求學夢!
熱點
哈佛大學因涉嫌歧視亞裔遭美國民間組織「公平招收學生(SFFA)」起訴。近期,該校被迫交出的海量入學數據,不但使其坐實了「歧視亞裔」的名號,還揭露了一份「Z名單」。
這份「Z」原告在訴訟中指出,很多這些通過「Z名單」被錄取的學生都是哈佛校友的子女,每年約有50到60名,他們本身並不滿足入學要求。
哈佛錄取潛規則,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
哈佛大學作為世界名校,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談生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曾培養出9位美國總統,157位諾貝爾獎得主。
哈弗大學擁有著最雄厚的教學實力,和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多數人心中它是普世價值觀的最佳代言。即便人類的良知在社會前進的車輪下被無情地碾壓,但作為世界第一學府的哈佛,仍然有義務將公平,正義,自由傳承下去。
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罪惡。今天哈佛被公然起訴,一石驚起千層浪,許多人感到震驚。但其中問題的存在卻並非一天兩天了。
早有調查顯示,哈佛錄取的新生39.2%來自美國東北部,這些東北部學生中有親戚在哈佛的佔到46.8%。美國本土以外被錄取的學生佔12.6%,其中15%有親屬是哈佛校友。而在哈佛錄取的新生中,73%的新生是家裡第一個考上哈佛大學的人,其他新生至少有一位親屬是哈佛校友。
亞裔被歧視
一個名為「學生公平錄取」(簡稱「SFFA」)的非營利性組織早在2014年就因此向法院提交訴狀,狀告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國人。
SFFA稱,證據顯示,「哈佛大學搞種族平衡,更看重的是種族,而不是學生優勢的事實,並且他們也沒有興趣尋找種族中立的替代方案」。
「一名亞裔學生有25%的錄取機率,但如果他是白人,錄取機率就會是35%,如果他是西班牙裔,他的錄取機率就會變成75%,但如果他是非裔,他就有95%的可能性被錄取。」
儘管分析發現,亞裔美國人各方面成績均不必他人差,但學生的個人特質評分大大降低了他們被錄取的機會。
中國人是否一定要上國外名校嗎?
大概前兩年,牧心的一位姐姐決定申請美國哈佛大學。我還記得她為了考托福雅思,除了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平時下班後也會熬夜到凌晨。我們眼見著她整個人消瘦了一圈,但每次提起求學夢,她的臉上仍然洋溢著激動與憧憬。
後來她沒有被哈佛錄取。原因肯定有很多。但從她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哈佛這所世界第一學府對於每一位學子強大的感召力。在人們對中國教育愈來愈失望的時候,國外教育成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三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夏令營。在夏令營中,我是一名服務孩子的義工。當時一共有9名義工,可是除了我以外,其他義工全部剛從國外的大學放假回家。而我們所服務的那些孩子呢,其中已經上初中的孩子,很多正在準備出國英語訓練。
那一次,我第一次感受到人們常說的「留學熱」到底有多熱!
的確,出國深造過的人,有個特殊稱號,「海歸」。一般人,若有了出國留學的經歷,那履歷必定閃耀著金燦燦的光芒。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對其另眼相看。
但是,沒有出國留學就一定差人一等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大家所熟悉的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國內大學畢業的。馬化騰畢業於深圳大學,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恆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
國內照樣能培育出棟樑之才。因為中國幾千年文化中所蘊藏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藏身於中華深厚的智慧與文明中,氣宇,心胸,眼界必會不凡。
中國教育也常被吐槽
當然也不必過度鼓吹中國教育。網上流傳著無數這樣的段子:
某工地,一個山東民工和北京的工程師聊了起來,發現他們都是1999年參加的高考。
那一年,高考是全國統一試卷,山東考生523分,光榮落榜,成了泥瓦匠;北京考生421分,考上重點,成了工程師……
你可以把山東換成安徽、湖南,北京換成廣州、上海;或者把民工換成保姆,工程師換成家長,再講一遍。
許多劣勢地區的學子和家長紛紛擲地有聲地對國內院校的招生制度予以斥責。
對此種現象,眾說紛紜,有擁護也有吐槽。但我們在無法改變的現狀面前,與其抱怨,不如調整心態。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
「賜予我寧靜,接受不可更改的事實;賜予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賜予我睿智,好讓我分辨兩者。」
熱文點擊


※時隔13年,兩岸關係降至冰點,該人物再訪大陸,有何意味?
※驅逐400萬異教徒,印度難民政策再引全球爭議!
TAG:新財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