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父親:被高估成超人,低估成懦夫

中國父親:被高估成超人,低估成懦夫



文:大臉&武志紅







chapter 01



一個詞,描述你的父親





最近,微博上熱傳一個視頻:

如何用一個詞描述你的父親。





視頻中邀請了5-50歲不同年齡的人形容父親,有人說耐心、善良、關心、保護者,有人說勇敢、榜樣、太陽、哥們兒……







父慈子孝,畫風一片溫馨。




如果說視頻里是溫情告白,評論就是大型翻車現場。






<自私>









<陌生>


 





<霸道>








<脾氣大>







<懦弱、自大、可憐>






自私、陌生、霸道、懦弱、自大、無能、可憐……這些詞用在了父親身上,還有人表示此生要遠離父親這樣的人。




和歐美父親的強壯陽光不同,中國父親似乎顯得特別「不堪」。




提起父親,很多人總有藏不住的失望,就如作家李承鵬在他的《所有人問所有人》中所說:




「在中國,每個父親在子女眼裡,都是不堪的。」




但亦如他所言:中國的父親跟全世界的父親有些不同,我覺得拿一身灑滿北美陽光的父親的標準來要求中國父親並不公平。




因為,中國的父親都是家庭頂樑柱,必須小心翼翼隱藏住自己不堪的奮鬥;




他們也是權力體系中是失敗者,是芸芸眾生,是沉默的大多數。




中國父親大多沉默,他們愛孩子,卻總要在孩子面前裝得若無其事。




而這種若無其事,也讓他們的愛,猶如他們自身的存在,變得淡淡的、弱弱的、可有可無。




好父親似乎總是極少存在,存在的,一直多是在無力中掙扎、似混蛋又帶點溫情、讓人愛不起來也恨不起來的父親,模糊得看不清那張臉。






父親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




長大後重新看一看父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chapter 02


你是要一個幻想的父親,

還是真實的父親?




在未成年時,我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看不清自己眼前的父親,到底是幻象,還是真實。




我們難免會受整個社會輿論的影響,會追求主流輿論所倡導的父親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親的真實存在。




2006年春天,我的父母來到廣州和我生活了一段時間。




一天,我帶他們去植物園玩,當給父親拍一張照片時,通過相機和鏡頭看父親時,我突然發現好像看到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父親。




他在我眼中第一次變得無比生動,我的心似乎都在和父親的心同步跳動。




這麼多年來,這是我第一次重新找到與父親的連接感。




過去,在我眼中,我的父親也不是強有力的。




他先在他的原生家庭被忽視,而他成家後,我們一家都被爺爺奶奶忽視和壓制,也被同村人輕視。




對此,爸爸沒有做什麼抗爭,或者他也做不了,他只是默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對爺爺奶奶的責任,和對我們一家的責任。




不僅如此,我的父親也是非常不擅長人情世故的,他喜歡一個人做事,而任何需要求人的事情,哪怕只是去鄰居家借一把鐵鍬,他都不願意去。




但父親又是聰明勤勞的,每天他會很早起床,要麼是去趕著做小生意,要麼就是在家裡做各種各樣的農活。




除了偶爾看看電視,他幾乎從來不閑著。




然而,勤勞和聰明並不能讓父親很好地撐起這個家,我們家在村裡還是被邊緣化,還是會被人欺壓,而且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




因為這些不認同感,我與父親總有一些隔閡。但這個隔閡在植物園給父親拍那張照片時一瞬間崩塌。




我突然發現,是過去的我對他太苛責,即便平凡如他,仍努力堅守支撐著這個家。




而如今,他竟也老了。




從此之後,我和父親的關係也有了很大改變。




以前,每次打電話回家總會問:

「我媽呢?」




現在,我一定會和父親聊會兒,有時聊很久。




這樣的和解,也讓我的心裡多了一塊兒暖意。







華師大的心理學博士張敏翻譯過一本書《父性》,這本書稱,儘管我們意識上對暴君般的父親有百般不滿,而且殺掉暴君般的父親的譬喻在很多神話故事都有出現,且歷史上也不乏真實的故事,但是,我們還是傾向於找一個這樣的父親的。





與溫和近乎軟弱的男性相比,很多人感情上還是更容易被強勢到蠻不講理的男性所吸引。




對於這一現象,可以在許多層面上做解釋。




譬如一種常見的解釋稱,這是遠古蠻荒時代所遺傳下來的需要。




那時,男子是獵人,他們的狩獵能力將決定一個家庭乃至一個部落的存續,而細緻、敏感和善解人意這些因素並不是很重要。




也就是說,一個男子的權力味道是一種真實的保障,而不像現在更可能是一種虛幻的心理需要。




德國一名女權主義作家的故事也耐人尋味。




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這位女作家先嫁給了一個無比尊重女性的男子,但最後她與這個男子離婚,而嫁給了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




她到底想要什麼呢?




對此,這位女作家有她的一番解釋,而且上升到哲學高度。




我相信這些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我更願意從微觀角度去看這些事件。




在我看來,其中的關鍵就是,你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




你是接受了他的真實存在,還是活在理想父親——也即白馬王子的原型的幻夢中。




chapter 03


你是否捲入了父母的戰爭而迷失雙眼?






讓我們看不清父親真面目的,除了幻象,更多的是,來自家庭中權力鬥爭的影響。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稱,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這一傾向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




孩子們很容易捲入父母的婚姻戰爭中,甚至是家族的戰爭中,而被這場戰爭也讓孩子迷惑了雙眼。





圖:Brady Phillips




夫妻之間很容易爆發婚姻戰爭,雙方都想爭奪關係的制高點。




孩子們並不是真正去平衡強弱,實際上他們和誰站到一起,經常性的關鍵是,誰表現的更悲慘,誰有更多的機會訴苦。




最終,為了順應這種壓力,孩子們選擇了與情緒最激烈的一方,也即是媽媽站到了一起。




妻子眼裡丈夫的不堪形象,也印在了孩子眼裡。




chapter 04






父親不是一朵花,我們也沒有必要非將父親美化成一朵花。




關鍵在於,對你來說,你的父親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你們有過什麼真實往事。




我們必須尊重真相,否則就會背離自己的心,而這種背離會讓心分裂,讓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劇烈交戰。




結果就是,我們的人生也一直處在劇烈的衝突之中。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




這句話也可以用到你與父親的關係上——

你必須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與父親這一重要關係的存在。




在你眼裡,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


用一個詞、一段話或一個故事來描述你的父親吧:)










?


進入公眾號武志紅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日簽~




如何看清你的家庭矛盾——德國家排大師亨利博亞深度工作坊
醒醒吧!真正厲害的父母,從來不「教」孩子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