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諾獎得主談科技如何服務社會

諾獎得主談科技如何服務社會

編者的話:6位諾貝爾獎得主近日齊聚北京,出席「崔各庄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分享各自領域的最新成果,並深入探討諾獎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作為活動的嘉賓邀請方、主辦方,演講局(SPEAKER  BUREAU)擁有全球超過18個分支機構,超過4000名全球各領域頂級演講嘉賓陣容。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張妮專訪的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都談到,想獲得諾貝爾獎才去研究科學,那是走錯路了,這是幾率問題。你必須首先要熱愛科學,享受科學研究的過程。在任何一個科學領域,開放和國際合作都是關鍵要素,這也可以給自己的國家帶來更多經濟效應。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邁克爾·萊維特:中國式創新將惠及全世界

基礎科學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什麼用?我舉個例子。上世紀初,美國幾乎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但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諾貝爾獎獲獎者突然超出了其他地區。一個重要原因是,二戰後,歐洲的基礎科學研究幾近崩潰,大批科學家遷移到美國,那個時代大約30%的美國諾貝爾獲獎者的老家在歐洲或其他地方。那段時間,美國基礎科學研究的進步非常卓著,發明了計算機、網際網路等,促成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歷史上,中國也曾引領世界的發展,我相信,中國未來還可以再現輝煌,在科技方面可以有更大的願景。首先,中國有非常多的人。我覺得,有時候基礎科學就像買彩票,你不知道下一個突破在哪裡。但前提是,彩票買得越多越好,這樣更容易遇到好運氣。所以,要有更多人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我非常喜歡中國的一個原因就是這裡充滿活力。當你走在北京市中心,身邊有非常多的人,你能夠感受到充滿活力的氛圍。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夠學到成為一名科學家所應具備的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在我看來,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發明就是茶。要知道,中國人開始飲茶時歐洲人還在飲用不幹凈的水。還有就是現在的微信支付,希望未來微信支付能在世界範圍內推廣使用,這將會更方便人們的生活。據我所知,中國近些年一個非常好的成績就是使太陽能的使用價格一步步降低。此外,中國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發展也很受矚目。儘管美國蘋果公司是智能手機的引領者,但中國如今能生產出大量價廉物美的智能手機,這將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使用智能手機。以上我舉的這些例子足以說明中國非常具備創新能力,希望越來越多的新創造能更好地惠及全世界。

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給年輕科學家更多支持。上世紀80年代,我獲得了多個專利,與一些初創企業合作,這個工作後來得到大型公司的認可,我們因此獲得治療癌症的幾千億的市場份額。基於這個專利我們每年可獲得5億美元收入。但是,現在年輕的臨床科學家數量越來越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年輕人獲得這種資金上的支持比30年前難度大。目前,通常只有40歲左右的科學家才能獲得二三十年前20歲科學家獲得的資金支持。而實際上年輕人更有可能做出技術上的突破。

中國有許多好大學,他們應該更加開放,共享更多資源。在美國,西部的大學互相競爭。但是美國東部的大學會互相合作,因為清華和復旦之間的共同利益,一定比清華和足球俱樂部間的共同利益大。他們應該彼此合作。在中國,如果一個人在北大得到一席之地,他可能就一直在北大了,這種事在美國永遠不可能發生。科學研究應該聚集那些最厲害的人,但那些最厲害的人不一定都在一個大學。在組建隊伍時不應通過大學來判斷要不要這個人才,而是選擇你想要的、喜歡的人才。而且要讓年輕人更加獨立,不要讓導師天天監視他們。

科學研究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花費長時間的投入。我獲獎前已經在這個領域研究幾十年了。40年前,中國的科學研究氛圍不好,但現在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在美國,我有很多學生都來自中國,他們都非常優秀,其中一些在學成之後會回到中國。我的研究領域是把計算機模型應用於化學研究。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很棒的企業在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我覺得未來中國在科學領域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莫澤:人工智慧不會讓大腦退化

神經科學、大腦科學是一門十分複雜的科學,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基礎研究,想弄清楚大腦的工作原理。現在對於大腦更高級的一些功能諸如思考、計算、決策等,我們只了解一些皮毛,面臨許多難題。幾十年後,人們對這些功能會有更多了解,人類大腦中的秘密會被繼續發掘。

就我所研究的領域,我最希望看到我的科研成果在阿爾茨海默症中得到應用。超過5%的65歲老人和20%的80歲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這一疾病與認路、記憶有關,和我們的研究很契合,因此我希望我們在記憶、導航方面的研究能為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做出貢獻。但整個應用過程並不容易。現在致力於研究阿爾茨海默症的人非常多,他們試圖找到治癒的方法。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明白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是哪裡出了問題。我認為需要在大腦工作方面開展更多調查。當從事大腦研究工作的人與研究阿爾茨海默症的人開展更多合作時,這一問題將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目前,我特別感興趣的另一個領域是, AI在經過一定的培訓後也會建立一些類似於人類大腦神經突觸這樣的聯繫。第一個階段,計算機已經可以打敗李世石這樣的圍棋高手。在第二個階段,計算機或者AI工具可以自己和自己對戰,在這一過程中找到最好的玩圍棋的方式,它可以像大腦一樣儲存獲勝模式等。現在,它如果再和世界冠軍對戰,不止能贏100次了。

很多人問我,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多後,會不會導致人類大腦的退化。我認為不會。因為即使AI在生活中承擔越來越多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器替代,人們並沒有停止使用大腦,不過是換一種使用方式罷了。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大腦會變化,會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新信息,大腦會適應這個高速變化的世界,適應並不意味著退化。

關於人工智慧的爭論與20年前我們對一些科技的爭論是類似的。AI在過去幾年發展迅速。現在AI可以解決幾年前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停止AI的研究,因為AI會帶來無限可能。AI在一些方面可以取代人類完成工作。在現階段,這是在可控之中的,AI要想完全取代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像創造這樣的高級功能。人工智慧帶來了很多機會,足以改變現在的世界。但同時要看到,機會還伴隨著風險,就像20年前的生物技術,這些技術是可能被誤用的。所以,至關重要的是,制定相關法律以防人們濫用誤用這些科技。

中國在人工智慧的應用上投入了巨大資金。我認為,中國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方面佔有巨大優勢。人工智慧可以從大腦借鑒、學習很多。現在我們對大腦有更多的了解,可將這些知識用於開發電腦的人類行為功能。我認為理論、應用和科技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將這三者結合,才能真正推動科技、經濟和社會進步。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天文台聯合發起人基普·索恩:電影是激發科學興趣很好的方式

13億年前,地球上各個物質正在形成我們的地球,之後在我們的星系中有兩個黑洞圍繞著自體進行旋轉,這兩個黑洞可以相互衝撞、結合,產生巨大的引力波。引力波的總體力量比宇宙中所有星系的能量結合在一起還要大,即便是100毫秒的能量釋放,總能量都要超過3個太陽的總和。5萬年前,引力波進入銀河系。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到達地球,不斷穿越大氣,進入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在美國建立了一個觀察引力波的天文台,我們團隊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的成員有來自16個國家的1000多名科學家。我們確定觀測到的是真實存在的引力波。

在我們所生存的宇宙中,只存在兩種波來進行信息傳輸,一是電磁波,包括光、無線電波、X 光、伽馬射線等。二是引力波。引力波是由一系列可以進行放大和縮小的空間中的自由顆粒產生的,可以對空間進行放大和縮小。我們可以使用這兩種波以及中子來探索宇宙。

為什麼引力波的發現對於人類這麼重要?這相當於我們給後代留下的一筆遺產。第一,我和同事們共同合作的引力波探測器包含了非常前沿的技術,其中有高精度測量,其精度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技術將在科學技術領域及其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第二,我們對於宇宙規律有了更深的認識。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在137億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探測到。未來科學家可用新的技術探測引力波,研究宇宙起源。引力波最主要的應用就是探索宇宙,通過它我們可以發現那些之前無法理解的宇宙現象。在我研究的領域,中國還不是主要參與者。因為引力波是一個非常新的研究領域。LIGO團隊的建設中,中國的參與很少。但是中國很有雄心,我很期待中國未來在這個領域中的表現。

科學探索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它極大地增強了美國的經濟基礎,中國卓越的機器人製造業也是一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但首要的一點,是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我的「新職業」就是致力於科學普及。我與許多音樂家、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合作。通過音樂、藝術、尤其是電影激勵年輕一代。我所參與制作的電影《星際穿越》就能很好地激發人們的興趣。我在電影的劇情摘要階段就參與了,比編劇、導演的參與還要早。我的第二部電影正在製作之中,這是我和霍金先生等一起寫的劇情摘要。我認為,在當代人們才剛剛開始通過藝術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馬英九「回鍋」參選有幾成勝算?台民調顯示支持度遠超蔡英文賴清德
美為何對俄實施嚴厲制裁?俄媒:美國內部政治鬥爭需要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