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史上最出名的水利工程大師,被尊為川主

他是史上最出名的水利工程大師,被尊為川主

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為了目睹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偉水利工程,我觀賞樂山大佛之後,順著沿岷江的高速公路朝上遊方向直奔都江堰。滾滾岷江之水,氣勢宏大。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來說說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翻開世界水利史,還沒有一座水利工程樞紐像都江堰那樣古老且服務至今。

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都江堰就建在岷江上,是我國現存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的水利工程,它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由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 17米的楔形口子稱寶瓶口。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有一座古索橋,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 翻開世界水利史,還沒有一座水利工程樞紐像都江堰那樣古老且服務至今。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鬥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衝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岷江縱貫蜀郡,水量充沛,咆哮野性,當時水患非常嚴重,經常洪水泛濫成災,當地人民迫切要求治水。李冰到任後,傾聽民眾呼聲,耳聞目睹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況,立即著手治理岷江。岷江發源於四川、甘肅交界部的岷山,那裡高山挺拔,終日積雪成為岷江水量豐盈的來源之一,奔騰咆哮的岷江急流而下,流到川北灌縣附近,地勢受四川盆地影響突然平坦,岷江水道突然敞闊,水流舒緩起來,上游帶來的泥沙淤積起來,把河床淤塞了,水量充沛的岷江就放肆起來了。

到了灌縣城外,偏偏有一座玉壘山擋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暢流。岷江東岸因為水流不過去往往會發生旱災,而岷江西岸則由於水量過大,常常發生水災。當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壘山鑿開,分流江水,既可分洪減災,又可引水灌溉造福鄉里。為了弄清岷江水情,李冰邀請當地幾位治水能手,帶領他的兒子李二郎,跋山涉水,實地勘察。岷江兩岸人民的治水經驗豐富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在李冰領導下,治理岷江的偉大水利工程開始了。

玉壘山岩石堅固異常,當時鐵器又不是很多,百姓們發明了火燒法等一系列開鑿山石方法,經過很長時間苦幹,終於鑿開玉壘山。山口寬約二十米,稱為寶瓶口。寶瓶口引水入灌縣,為了加大寶瓶口過水量,李冰父子又在距離寶瓶口前不遠的江心修築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在玉壘山前分成兩股,使其中一股流入寶瓶口。分水堰將岷江分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是岷江的本流,經過寶瓶口的江水叫內江,通向沱江。從此,岷江分流水量減輕,很少發生洪水泛濫的災害了。

為了清除淤泥沉積,李冰父子又總結出了「深淘灘,低作堰」的調節水流原則,使都江堰很好地發揮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位置選擇合理,規劃完美,布局講究,通過魚嘴分水、寶瓶口引水和飛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水利工程,創造了世界水利技術史上罕見的奇蹟。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李冰任蜀守期間,還對蜀地其他經濟建設也做出了貢獻。李冰「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於是盛有養生之饒」。在此之前,川鹽開採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多依賴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創造鑿井汲鹵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李冰還在成都修了七座橋:「直西門郫江中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亦)曰笮橋;橋從沖治橋而西出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是大幹渠上的便民設施。

他在修完都江堰後,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後病逝與此,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後人尊為川主。在洛水旁邊的高景關和洛水之間的地段關口兩側後人修建有大王廟、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聞異事閣 的精彩文章:

他本是一代中原王,國民黨器重的上將,卻因一個致命錯誤淪為平民

TAG:奇聞異事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