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村田忠禧《日本竊取釣魚島始末:史料與考證》

村田忠禧《日本竊取釣魚島始末:史料與考證》

《日本竊取釣魚島始末》一書是村田忠禧教授繼《日中領土爭端的起源》之後,又一本對釣魚島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考證的著作。本書集中考證了日本政府佔有釣魚島的過程,以1885年至1895年為討論對象,涉及琉球國變為沖繩縣的過程及日本政府對沖繩的治理,西村舍三縣令對內務省要求勘察釣魚島命令的抗拒,內務、外務兩省放棄設置國標的原因,1895年甲午戰爭取勝前夕日本在釣魚島設置國標的詳盡過程等。

該研究儘可能全面地搜集了當時的內務省、外務省等部門的公文檔案,如作者所言,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即這些史料。

作者簡介:村田忠禧(Murata Tadayoshi),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目 錄

引 言

第一章 從琉球國到沖繩縣

「琉球處分」

「舊慣溫存政策」

琉球分島問題

搖擺不定的沖繩縣政方針

第二章 西村捨三與沖繩縣

第四任縣令——西村捨三

西村捨三的沖繩縣政方針

第三章 停設國標的經過

對沖繩縣近海無人島的調查

將大東島併入沖繩縣

上海《申報》刊登「台島警信」之謎

對設置國標表示憂慮

應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外務省的詭辯

關於西村縣令11月5日呈文

未收入內務省《公文別錄》

目前毋庸設置國標

西村的沖繩縣政受到明治政府的稱讚

第四章 沒有進行過「反覆的調查」

《帝國版圖關係雜件》所揭示的真實情況

西村捨三調任土木局局長

那霸還保存著11月5日的代擬呈文

從丸岡知事的角度看……

圍繞「海門」艦實施勘查的公文往來

奈良原知事也要求修改指令

「金剛」艦沒有進行過實地調查

第五章 乘勝並島的行為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壓倒性勝利

與1885年時有什麼不同?

爾勒里岩·赤尾嶼·久米赤島·大正島之謎

未向國內外公布並島事實

第六章 「尊重事實」這一精神的重要性

外務省條約局對併入版圖經過的說明

故意不發照會的並島行為

承認事實的誠實態度最重要

為和平解決日中間領土糾紛的具體提案

附 錄

一 與1885年巡視調查沖繩縣近海無人島有關的公文檔案

二 與西村捨三之沖繩縣政方針有關的史料

三 依據1885年11月5日以西村捨三名義代擬呈文之公文檔案

四 參考史料

後 記

後 記

2013年6月,拙著《日中領土爭端的起源——從歷史檔案看釣魚島問題》一書付梓之後,筆者本打算寫一寫日本將「尖閣諸島」併入日本版圖後所發生的問題,但在寫作過程中,將其改為集中討論1885年到1895年日本將「尖閣諸島」併入日本版圖的具體經過。其原因已經寫在了本書「引言」部分,這裡不再贅述。不可否認,本書與上一本書在內容上有重複的地方,但是,個人認為,本書發現了以前漏掉的史實,並基於這一史實進行了新的闡釋。如此一來,日本的並島過程就更加明確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885年山縣有朋內務卿最初下達的密令,不是調查沖繩本島東方的無人島大東島,而是調查沖繩縣近海的無人島。因此,西村捨三沖繩縣令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將會接到一個密令,對位於沖繩本島西部和清國福州之間的無人島進行調查。由於發現了這一事實,迄今為止一直疑惑不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筆者可以自信地說,第3章以後的內容將會令人耳目一新。當然,這一點有待於各位讀者的判斷。本書卷末所收附錄史料十分寶貴。這些附錄史料,不僅有助於了解日本將「尖閣諸島」併入日本版圖的過程,而且對於思考當時日本的沖繩政策也大有幫助。西村捨三口述的《御祭草紙》,本書只是引用了與沖繩有關的部分,其實,其他部分讀起來也十分有趣。西村捨三這個人物值得研究,期待日本近代史的專家對此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

距上一本書的出版過去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日中關係一直處於令人十分憂慮的狀態之中。一般認為,其原因是以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為代表的「歷史認識問題」及圍繞「尖閣諸島」·釣魚島而產生的「領土問題」。日韓關係也極不正常,一般認為,「從軍慰安婦問題」是其主要原因。無論哪個問題,均由一條粗線聯結著,那就是如何面對過去,如何構建未來。

中國在2014年9月3日舉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69周年紀念儀式。今年是70周年,也是日本偷偷地將「尖閣諸島」(當時還沒有這樣的稱呼)「併入日本版圖」120周年。這些問題,是我們思考如何面對過去,如何構建未來的最佳材料。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3日的69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所做的講話,已經發到了網上,筆者也讀到了這個講話。講話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4日,《人民日報》駐東京分社的記者給筆者發來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筆者在當晚10點以前就習近平講話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筆者本人的看法。事情來得太突然,而且要趕在當晚10點以前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很難做到。本想謝絕了事,但筆者不贊成中國將9月3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很想借這個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於是寫下了下面這篇文章。

從《人民日報》的角度來說,這篇文章「文不對題」「不被刊用」也在預料之中。筆者只是想表達一下「不同見解」而已。

重視過去,是為了創造新的未來。

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還沒有擺脫國家這個框架。不僅政治、歷史、文化、環境不同,生活水平、教育程度也是千差萬別。見解上的不同和對立是十分自然的。同一個物體,觀察的角度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不同,更何況如果用顯微鏡、望遠鏡來觀察的話,看起來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不應該急於要求認識上的一致。

談論過去,不應該受到感情的支配。基於事實的客觀認識是必要的。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尊重事實的理性的誠實態度,那麼,就能夠實現事實的共享。如果實現了事實的共享,那麼,在認識上也會逐漸趨向共識。現實世界是多元的,多層次的,可以共享的事實是無限存在的,關鍵是識別真偽,判斷輕重。這項工作最好跨越國家的框架,聯合進行,並將成果向全人類公開。如果這項工作能夠實現,那麼,過去就可以轉化為開拓未來的寶貴財產。

筆者之所以不贊成將9月3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理由如下:在日本,昭和天皇通過廣播向國民宣告戰爭的終結是8月15日,日本將這一天定為「終戰(戰敗)」紀念日。中國將9月3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源於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這一天定為休息日。

但是,人們的常識是,抗日戰爭勝利之日,即大日本帝國失敗之日,是大日本帝國代表在停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戰艦上,向盟國簽署投降文件的9月2日。8月15日也好,9月3日也罷,都是針對本國國民而言的,在這一點上,日中兩國是一樣的。在這種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下,要實現認識的共享是不可能的。

人們常說,現在已經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佔大半的時代。筆者也是戰後出生的人。筆者有機會接觸了那些打過仗的士兵,他們都是極為普通的工人、農民,可是在軍國主義的「教育」下,他們卻由「人」變成了「鬼」,可以滿不在乎地殺人,犯下了累累罪行。他們淚流滿面地坦白自己的親身經歷,揭露戰爭的罪惡,訴說和平的寶貴。他們找回了自己作為人的靈魂,而作為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的我們,則在他們充滿勇氣的發言的啟發下,開始認真思考:戰爭是什麼?

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講述戰爭的「說書人」逐漸退出了舞台。「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佔了大多數,而年輕人則通過動漫、遊戲等,以假想的「戰爭」為樂。一個現實的情況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戰爭的傷痕也逐漸淡化,而這種淡化是無法阻止的。當我們回眸漸漸遠行的過去時,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地平線上。如果一種認識只依賴於感性,那麼這種認識極有可能以碎片性、部分性而告終。認識只有基於理性,才能夠具有普遍性。但是,基於理性的認識,不可缺少事實的支撐。只要具有尊重事實的精神,就能夠冷靜地客觀地觀察事物。

為使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課題,就應該儘可能地降低國境和民族之類的藩籬,就需要共同創造一個多角度地、多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的環境。為此,就需要把自己從「本國第一」的觀點中解放出來。就是為了表達這個意思,才寫了這篇文章。

在本書大致脫稿的2014年10月26日,日本現代中國學會全國學術大會在神奈川大學召開。筆者在會上做了一個題為《日本併入「尖閣諸島」過程之考證》的報告。這個報告,是以筆者於2014年4月17日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多元視野下的釣魚台問題新論」國際研討會上所做的《日本據有「尖閣」過程之考證》這一報告為基礎的,也是本書的核心部分。

在台灣的研討會上所作的報告,是接受對方邀請而做的報告;在日本的研討會上所做的報告,則是以應徵自由論題報告的形式而完成的。這是因為,在日本的學術研討會上,有避免將這一問題作為學術問題而進行正面交鋒的強烈傾向,筆者對此感到不滿和不安。所幸大多數會員聆聽了筆者的報告,相互之間還交換了意見,而這種意見交換,是很有意義的。

後來,由於本書即將脫稿,筆者11月4日到15日訪問了中國。此前5月份時,筆者與北京大學歷史系王曉秋教授夫婦一起訪問了沖繩,王曉秋先生邀請筆者在北京大學做報告,為踐此約,筆者首先訪問了北京大學,並在北京大學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分別作了報告。這次報告使用了筆者在10月份現代中國學會作報告時使用的PPT,並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做了報告。報告是在北京大學一個可容納70人左右的教室里進行的,但有超過100名聽眾參加了報告會。可能是因為講座是在夜間進行的,校外的參加者很多,討論時非常熱烈,實在是一次認真而又愉快的交流。

本來預定於11月10日去武漢。但是,由於APEC峰會的影響,北京市從11月7日開始臨時放假,在北京也無法進行交流活動,所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發來邀請,於是在11月7日飛往大連,並在當天下午為大連理工大學日語專業的學生作了一場報告。第二天乘高鐵去瀋陽,為東北大學日語專業的學生作了一場報告。在這兩所大學,都是用日語作的報告。11月9日返回大連,10日飛往武漢。

在武漢大學,第一天談日中領土問題,第二天與武漢大學邊界與海洋研究院院長鬍德坤教授以「日中關係的過去、現在、未來」為題,舉行了一場「脫口秀」。我們二人均為1946年出生,在「脫口秀」中,雙方暢談了各自走過的人生道路以及對今後的日中關係的看法。這之後是私人旅行,去了武漢以西大約250公里的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訪問了少數民族土家族的農戶,品嘗了他們親手做的本地風味菜。飯後,在這家靜靜的山村農戶的前院,坐在椅子上,曬了一會兒太陽,旅途的疲勞也因此一掃而光。

正當筆者在中國各地匆匆忙忙地轉悠、交流的時候,在北京APEC峰會即將召開的11月7日,日中兩國政府的外交當局「為改善日中關係而舉行磋商」,並達成了4點原則共識(具體內容採用了新華社公布的文本)。

為改善日中關係,兩國政府迄今為止進行了心平氣和的磋商。此次在如下幾點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一、雙方確認將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二、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

三、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

四、雙方同意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建政治互信。

由於達成了上述4點原則共識,11月10日的日中首腦會談終於得以實現。會談只進行了25分鐘,時間很短,也沒有什麼新意。安倍首相一直以來始終堅持無條件對話,稱對話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現在卻突然一變,轉而同意了4點原則共識,毫無疑問,這是被逼無奈的結果。

今後,日中兩國政府應該尊重、遵守這一原則共識,對此必須拭目以待。新華社於12月30日公布了2014年國際十大新聞之一,其中就有「中日兩國為改善關係而達成一致意見」這一新聞。可以說,這是一個飽含著希望如此這一願望的積極評價。全世界都希望日中關係、日韓關係得到改善。世界的重心正在向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地區移動。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日本不能與中國、韓國這樣重要的鄰居構築和發展友好關係,那麼,日本將會落後於時代的潮流,將會變成一個越來越小的國家。

神奈川縣日中友好協會經濟文化交流分會於12月13日舉辦了一個經濟文化講座,主講人是著有《中國邊境:行走於熱戰遺迹之間》一書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井明先生。在這個講座上,我們請石井先生介紹了該書的要點。據石井先生講,1978年8月談判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會談記錄,只有涉及尖閣諸島問題的部分沒有對外公開。而據園田直外相和原日本駐上海總領事杉本信行等人的記錄可知,兩國政府之間確實談到了尖閣·釣魚島問題,不可能沒有會談記錄。據中方當事人張香山回憶,是鄧小平首先提到了這個問題,而據日方當事人的回憶,是日方首先提到了這個問題。

石井先生指出:「對日中雙方的記錄進行比較,包括日中雙方究竟哪一方首先提到了尖閣諸島問題,了解雙方實際上達成了什麼樣的共同諒解,這對於探討尖閣諸島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據此,石井先生要求公開會談記錄,但外務省堅稱「不存在會談記錄」。石井先生以平靜的語氣,明確指出外務省拒絕公開會談記錄的不當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在2014年即將結束的12月31日,從倫敦傳來了與此有關的一個重大消息。NHK在新聞節目中播放了英國檔案館的記錄圖片,並報道如下。

英國解密檔案:「在維持尖閣現狀上達成一致意見」。

英國方面的記錄表明,關於沖繩縣的尖閣諸島,昭和57年(1982),當時的鈴木善幸總理大臣在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舉行會談之際,「曾告訴撒切爾夫人:與中國之間就維持現狀達成了一致意見,實質上是將這個問題擱置起來了」。

這是英國政府記錄的、昭和57年(1982)9月,當時的鈴木善幸總理大臣與來訪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舉行會談時的內容。這份記錄於12月30日解密。

據這份記錄,關於沖繩縣的尖閣諸島,鈴木總理大臣親自介紹了與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先生舉行會談時的情況,「並告訴撒切爾夫人:日中兩國政府在基於重大的共同利益進行合作、暫不涉及細節的不同這一點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據這份記錄,「鈴木總理大臣告訴撒切爾夫人:由於雙方在不涉及具體問題、維持現狀這一點上達成了一致意見,實質上是將這個問題擱置起來了。」

當時,撒切爾夫人正準備在香港將來的統治形態上,與中國進行正式磋商。據說,鈴木總理大臣建議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先生直接對話。

日本政府在尖閣諸島問題上所持的一貫立場是:尖閣諸島是我國固有的領土,不存在尚未解決的主權問題;與中國之間,也不存在就「擱置」和「維持現狀」達成一致意見的事實。

外務省官員:不存在就「擱置」達成一致意見的事實。

對此,外務省官員在接受NHK採訪時表示:「尚未確認鈴木原總理大臣的發言,但在尖閣諸島問題上,不存在與中國之間就『擱置』達成一致意見的事實。尖閣諸島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國際法上,都是我國固有的領土。日本政府的這一立場沒有改變。」

外務省官員在接受NHK採訪時說「尚未證實鈴木原總理大臣的發言」,但是,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書庫保存著外務省歐洲局西歐課製作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婦訪日(公賓)》2冊簿冊,其管理編號為2014-0824和2014-0825。如果真想確認是否存在著這一事實,只要是外務省官員,馬上就可以辦到。但他們卻無意為之,而是以套話作答,企圖矇混過關,說什麼「在尖閣諸島問題上,不存在與中國之間就『擱置』達成一致意見的事實。尖閣諸島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國際法上,都是我國固有的領土。日本政府的這一立場沒有改變。」難道他們想說,當時的鈴木首相告訴撒切爾夫人的內容違反了日本政府的立場?外務省官員這種不誠實的做法,理應受到批判。而NHK裝出一副公正的樣子,報道外務省官員的上述談話,其立場也有問題。

筆者於1月5日就閱覽與此有關的日方記錄一事詢問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得到的答覆是,閱覽限制分類為「需要審查」。這樣一來,由於可能包含「個人信息」和「警衛信息」,且審查項目繁多,待審查完畢,竟然需要10個月的時間。日本首相與作為「公賓」訪問日本的英國首相舉行會談,屬於公務活動,其信息應予公開,而對於警衛信息之類,筆者毫無興趣。筆者跟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解釋,打算對比一下英國政府公開的記錄和日本政府的記錄,但是,任憑筆者怎麼解釋,對方就是堅決不答應,無論怎麼說,問題也得不到解決。筆者再一次感受到,日本在信息公開方面問題實在太多。

同樣內容的新聞,共同通信社半澤隆實發自倫敦的《在尖閣「維持現狀上達成一致意見」——鈴木首相所披露的1982年日英首腦會談》這篇報道,就準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核心。而筆者看到的報紙中,《琉球新報》12月31日的報道最為詳實。

共同通信社所刊發的《鈴木善幸首相關於尖閣諸島問題的發言》,在1982年9月20日日英首腦會談的記錄中(原文是英文)是這樣的(摘自《琉球新報》第2版面解說):

鈴木首相建議撒切爾夫人,最好是與鄧小平先生一對一地進行坦率的談判。

在圍繞尖閣諸島主權的爭論中,鈴木首相認為,鄧氏採取了合作的態度。(據鈴木首相講:)鄧氏指出,實際上重要的是日中兩國政府應該求大同,存小異。鄧氏認為,尖閣諸島問題將來可以交給下一代處理。從此以後,中國方面未再提及尖閣問題。

鈴木首相建議撒切爾夫人與鄧氏直接進行談判,是因為鈴木首相本人在尖閣諸島爭論中,與鄧氏有過直接談判的經歷。因此,鈴木首相(與鄧氏)一致同意:日中兩國政府應該基於重大的共同利益進行合作,細節上的分歧應該擱置起來。(據鈴木首相講,)基於這一點,雙方一致同意:不明確宣示(尖閣)問題,同時維持現狀。實際上是將這個問題擱置起來了。

共同通信社介紹了橫濱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矢吹晉先生的專家意見:

首相本人甚至將「擱置」尖閣諸島這一問題告訴了外國首腦,這說明在日中關係上,「擱置」的存在,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常識。1978年,鄧小平先生在日本舉行記者招待會,談到日中之間在不涉及尖閣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當時日本方面並未反駁,國際上普遍認為日本對此不持異議,也在情理之中。日本政府現在堅持認為「沒有擱置這回事兒」,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日本政府應該承認這一事實,並在這個基礎上,積極改善日中關係。

「日中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沒有擱置這回事兒」之類的主張,完全不能成立。關於這個島的問題,日中兩國政府在去年11月7日不是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認為雙方存在著不同見解嗎?恪守這個一致意見,才是構築雙方信賴關係的第一步。當雙方見解不同時,一方一味地固執己見,只能以爭吵而告終,問題也就得不到解決。

雙方應該傾聽對方的主張,如果對方的主張有正確之處,就應該接受對方的主張;如果認為對方的主張不正確,那就拿出證據,進行反駁。這樣的反覆對話,將會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重要的是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冷靜的對話。這樣的真誠對話如果反覆進行,不斷積累,那麼,雙方的信賴關係就可以建立起來。

遺憾的是,政府之間的這種關係似乎很難馬上建立起來。只能通過社會各界的各種形式的友好交流和對話,努力推動歷史的進步。本書如果能夠對此有所貢獻,則不勝榮幸。

本書是筆者與日中雙方各界人士進行交流和對話的成果。值此出版之際,謹對花傳社的各位朋友,特別是平田勝社長和山口侑紀女士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

村田忠禧

2015年1月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言5931 的精彩文章:

抖音登陸日本獲得成功,中國IT業的機會來了?

TAG:陳言5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