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者深入基層開展學術調研 踐行新時代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精神

學者深入基層開展學術調研 踐行新時代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精神

近日,中組部、中宣部聯合發出《關於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當代知識分子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利用暑期時間,走出書齋,奔赴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基層一線,通過調研考察民情國情,以學術研究服務社會民生、經濟發展,踐行著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愛國奮鬥精神。

1

學術研究指向現實關切

2000年初,海外求學歸來的葉敬忠決心在農村大地開展社會學研究,如今身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的他,依舊初心不改。「我在四川省青神縣開展的村莊研究已經持續11年了。」葉敬忠說,很慶幸十年如一日的跟蹤調研,讓他見證了中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如今,中國的鄉村日漸綻放活力,鄉村環境出現好轉,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綠色發展成效顯著。「青神縣的很多村莊都展現了『百業興旺』的景象。」讓葉敬忠覺得最振奮的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在鄉村振興方面大有可為。據了解,這個暑期,中國農業大學139名教師和研究生分為37個調研小組,奔赴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鄉村一線,著手開展有關76個主題的暑期實地調研活動。

當葉敬忠等一批農村研究者用腳步去丈量中國鄉村大地時,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偉強等學者悄然從事著城市的轉型研究。「城市研究者應該對城市抱有情懷,在城市裡留下自己的印記。」吳偉強主持了杭州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注重用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城市公共決策服務。

在太行山呂梁山一帶開展抗戰文獻收集與整理考察時,山西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教授岳謙厚感慨萬。不論是「養兵十萬,犧牲一萬」的呂梁精神,還是「願拼熱血衛吾華」的太行浩氣,都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在他看來,開展「兩山」抗戰文獻整理不僅具有學術意義,更具有現實價值。

2

在調研實踐中驗證理論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對於很多學者而言,拿出一份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離不開紮實的調研。

「從馬路上踩出數據來」,是吳偉強從事城市研究的「不二法門」。「中國創造了很多奇蹟,需要我們紮根去探究,深入去了解。」吳偉強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堅持所有的研究都必須以調研為基礎。只有從調研中獲得第一手數據和資料,才能讓他對研究對象有「感覺」。

「任何一門理論的創新研究,都要為實踐、社會服務,並最終通過調研實踐獲得重要發現。數量經濟學也經常需要深入基層調研,尋找理論的實踐驗證,用實踐驗證計量模型;做真學問,已經蔚然成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李群舉例說,正是因為有珠三角「民工荒」現象的基層調研和數據分析,著名經濟學家蔡昉得出了中國人口紅利出現劉易斯拐點的重要結論

「對於農村社會研究來說,除了鄉村調研,沒有任何其他替代途徑。只有理解鄉村的現實和那裡的人民,才有可能對其進行分析總結。」葉敬忠發現,鄉村的實踐極其豐富多元,遠遠超出學者的想像。「比如關於『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不能只是空泛討論,到鄉村去會發現,那裡的人們已經有多種多樣的實踐和嘗試。」

調研對於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對於人文研究而言同樣不可或缺。今年暑假,岳謙厚帶領來自多所高校的青年學者,收集抗戰時期相關公文、戰報、日記、筆記、圖表等檔案史料數萬。「只有深入基層,感知史料展現的特定時空中的人、事、物、情,才能避免陷入一些理論預設與先入之見中,防止對史料的曲解誤讀,進而充分認識和有效把握歷史事實和歷史變遷。」

岳謙厚的調研收穫頗豐,「通過對收集到的各級各類檔案、報刊、日記、回憶錄等史料的系統研讀和比對分析,揭示了諸多以往被遮蔽和忽視的歷史面相,補充或修正了學界有關根據地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經濟結構、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一些抽象描述和刻板印象,也可以對農民何以支持革命、農村社會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等重大理論問題,做出新的思考和回應」。

3

為人民做學問

儘管從事不同的學科研究,但是談到調研,學者們都是飽含激情。

李群說,多年來的調研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寶貴財富。「在調研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樸實的第一線農民、工人、公務員,有任勞任怨的基層第一書記、社區幹部、街道鄉鎮領導,有帶領全縣人民精準脫貧的縣委書記、支邊幹部……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優良品質,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愛國奮鬥精神。對於學者來說,只有為人民做學問,才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通過對國情黨情的更深了解,激發我們這些經濟研究者以更好的創新成果服務國家發展、報效國家。」

臨沂大學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長魏本權帶領研究團隊,在沂蒙根據地一帶進行深度田野考察,訪談革命親歷者130餘位。「將普通民眾的戰時記憶保存下來,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既是對被訪談者的尊重,也是對那段歷史的敬畏。」

學者們在調研中打開了另一片天地,但在堅持理想的路途中也面臨著方方面面的考驗。葉敬忠曾在微信朋友圈記錄到,「如何在悶熱的屋裡度夜,這是夏季駐村調研需要鍛煉的基本功」。葉敬忠說,在氣溫36度左右、不通風只有電風扇的屋裡,黑夜中看著蚊香緩緩燃燒的感覺,如果不是經歷過很難體會。而白天在山村的調研往往是日行萬步只為尋訪一戶人家,叢林探險去深山尋找訪戶,看到身上被蚊蟲叮咬,第一次有密集恐懼症的感覺……但他還是給自己也給團隊成員鼓舞士氣,「無論怎麼酷熱艱苦,我相信,在調研完成之後再回憶這一段調研經歷時,任何人都不會後悔所經歷的時光」。

談到自己調研的心得體會,吳偉強道出了許多學者的心聲,「一要長期跟蹤,忌突擊式;二要耐得住性子;三要摒棄調研的功利化;四要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五要既吃得了苦,也能樂在其中」。吳偉強認為,「其實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就不會去考慮艱辛、困難。看到城市因我們的研究而變得美好,這是最讓研究者驕傲的事情」。

原標題:彰顯新時代知識分子的奮鬥精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18年6月「中國好書」在京發布
周星:為何2017年是中國電影最具有變異性的年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