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劇社 戲裡戲外
戲劇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現實。
戲中我們不是自己,戲外我們必是自己?
劇社的日常,從選劇,讀本,選角到排演,歡聲笑語有之,抓耳撓腮有之,失落失望亦有之。
導演、製作、演員、道具、舞台、宣傳、服裝、音樂,各個崗位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聚光燈下是一個團隊的共同心血。
參與並見證一部戲的誕生,從磨合到公演的一路陰晴雨雪,體會過,就再不能忘。
你的大學生涯,不妨試著挑戰自我,釋放自我,體驗戲中悲歡,演繹人間離合,既鍛煉能力,又收穫情誼。
而南大英語系的閣樓劇社,正是這樣一個等你加入的團體。
1
何為閣樓劇社?
從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增設英文專修科開始,南京大學英語系至今已走過百年歷史。相伴它成長的,有一個歷史悠久、由師生自發組建的戲劇團體——閣樓劇社。
英語系戲劇排演的傳統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據校友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系裡每學期都會組織英語晚會,其中就包括戲劇表演。1964年,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莎學專家陳嘉先生籌劃並帶領英語系師生演出了四齣莎劇片段。
陳嘉教授飾哈姆雷特,張婉瓊老師飾奧菲麗亞
師生們台前幕後齊心協力,演出大獲成功,水平與規模在當時高校的英語專業中可說是史無前例。應邀從全國各地前來觀看的英美文學專家們都讚嘆不已。莎士比亞專家、翻譯家卞之琳先生稱南大外文系做成了他們當時「在北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
自此,劇社弦歌不輟,師生們不斷在舞台上演繹戲劇名篇,屢屢獲得殊榮。
2014年,隨著英語系由鼓樓搬遷至仙林,劇社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英語系同學在這一年開創了畢業戲的傳統:每年的畢業班都會排演一齣戲劇或組織一次戲劇活動,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共同走過的大學時光。
這一年也見證了凝聚英語系三代師生心血的莎士比亞之夜。5月16日晚,由外國語學院師生悉心籌備數月的紀念莎翁誕辰450周年暨南大外文系莎劇演出50周年的「莎士比亞之夜」晚會在張心瑜劇場拉開帷幕。錢佼汝、楊治中、劉海平三位年屆古稀的教授,時隔半個世紀後再度登台。當年稚氣猶存的學子已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但追憶起恩師與往昔,仍然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2014年莎士比亞之夜,左起:楊治中教授,錢佼汝教授,劉海平教授
光陰荏苒,英語系的戲劇傳統薪火相傳;戲裡戲外,閣樓劇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2
近年作品回顧
1
-THE FIRST-
《巴斯婦的故事》(根據喬叟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改編)
2017年10月6日、7日晚在仙林校區黑匣子劇場上演。
該劇將十四世紀的英格蘭場景移至當代酒吧,見證了經典與現代的融合與碰撞。
英國資深演員、導演Bill Aitchison博士擔任指導,劇組成員橫跨本碩,來自不同年級,既有中國學生,也有國外留學生。參與服務的除了本屆劇社成員,還有業已畢業、身在國外的校友。最終該劇作為對百年院慶的獻禮成功公演。
2
-THE SECOND-
《禿頭歌女》(原作尤內斯庫)
2018年6月17日、18日在仙林校區黑匣子劇場上演。
這部荒誕劇——
初讀,只看到「滿紙荒唐言」,細品,才覺出「誰解其中味」:有些夫妻相見,卻不相識;有些夫妻相識,卻不相親;相親的,偏是路人。門鈴響了,門外沒人;鐘聲響了,時辰亂了;禿頭歌女,既沒有禿頭,也沒有歌女。語言是紐帶?還是阻礙?是顛覆? 還是重建?
問:你們的戲有情節嗎?似乎有,又似乎沒有。有意義嗎?似乎沒有,又似乎有。
身在這個時代,我們的耳邊彷彿永遠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但當我們循著聲音張望又彷彿總是只能看到一片迷霧……排演《禿頭歌女》,我們試著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法。
如果你也想體驗——
燈光漸暗,音樂響起,在清脆的鳥鳴聲中,喬叟(竺文治飾)登場了。他向觀眾們緩緩走來,用地道的中古英語介紹著英格蘭的美麗春景:
「當陽春四月天將它的甘霖浸淫
三月乾旱里的花木根株,滲沁
萬樹千花每一絲脈絡於潮潤中
觸發了生機
使枝頭葉碧而花紅」
如果你也想感受——
英國,倫敦
兩對有姓無名的中產夫婦
一個有名無姓的女僕
一個攜帶著救火任務和奇怪故事的消防隊長
他們在這間屋子裡閑談、講述故事、
朗誦詩歌、互相指責直至最後互相推搡,
言語之中到底帶有怎樣的意味?
英語系閣樓劇社,一年一部英語戲劇,
期待你的參與!
外新社
文/閣樓劇社
圖/閣樓劇社
美編/外院傳媒部
責編/鮑田田


TAG:外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