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當代藝術40年,細數激蕩和變革中的火花

中國當代藝術40年,細數激蕩和變革中的火花

1978年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轉折點,也是中國當代藝術至關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也打開了束縛中國當代藝術這隻小鳥的牢籠,從此它將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40年後的2018,一個與1978年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經歷了四十年的變革和激蕩,它被磨平了稜角,它又變得更加鋒芒畢露。

回望來時的路,那些在變革中產生的藝術,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

文革時期的宣傳海報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宣傳報充滿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色彩。它是藝術被壓迫被束縛下的產物。但是藝術需要自由。被束縛久了,就會爆發。

星星畫會被禁後的遊行

改革開放後整個文藝界朝氣蓬勃,關於自由、民主、情感表達等的討論開始活躍起來,並且演變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解放思想,解放藝術」

身為詩人和畫家的黃銳不滿足於給《今天》畫封面,拉了馬德升、鍾阿城一干人組成「星星畫會」,名字取「星星」,是強調星星作為獨立發光體的存在,而星星可能是看起來平凡的每一個人。

他們要讓大家明白,能照亮我們的,不只是毛主席。

嚴力星星參展作品

李爽《夢》1980 年

馬德升為芒克詩集畫的插圖

王克平首屆星星參展作品

宋紅二屆星星參展作品

那時的這群人,就只是純粹的熱愛藝術和想要改變中國藝術現狀。他們全身心的投入藝術,一腔熱血的創作,不為名利,不求回報。

1979年9月27日,他們在中國美術館外的小公園裡辦起了展覽,將他們奇奇怪怪的作品掛上了公園的鐵柵欄。當時美術館內正在展出《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這無疑是一種叫囂。也是他們的態度。

這就是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覽。展覽上大膽的作品,讓看慣了「文革」繪畫的觀眾大吃一驚。「那些作品的表現手段是自由的,是我們從未看到過的。展覽像原子彈炸到中國藝術界一樣。

星星畫會的宣言:

世界給探索者提供無限的可能。

我們用自己的眼睛認識世界,

用自己的畫筆和雕刀參與了世界。

我們的畫里有各種表情,

我們的表情訴說各自的理想。

星星畫會作品合集

「藝術之春開始降臨大地」

與此同時,上海開始出現個別的民間形式的聯展,其中影響最大的為「十二人畫展」。它是文革後第一個民間性質的現代藝術展覽。

陳巨源寫下詩一般的展覽前言

嚴酷的封冰正在消融

藝術之春開始降臨大地

戰勝了死亡的威脅

百花終於齊放

從密封固所中解脫出來

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

我們的藝術生命復活了

每一個藝術家有權選擇

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

有權表現

自己深深眷戀的題材內容

把靈魂溶化進去

使藝術之樹常青

舊時代過去了

新時代已在召喚

我們將努力創作

為中國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

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陳巨源

陳巨源《道炁長存》1979年

沈天萬《自畫像》1960年

黃阿忠《蘇州河畔》1978年

「十二人畫展」與同年(1979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星星美展」成為了拉開新中國改革後30年現當代藝術序幕一南一北兩個重要的標誌性展覽。

「十二人畫展」上海黃浦區少年宮展覽現場

錢培琛在展覽現場自己的作品《不夜城》前

「表達真實自我的藝術」

上海「十二人畫展」與北京「星星美展」之後,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覺醒,大家突然意識到,原來藝術還可以這樣。於是各類藝術團體和展覽層出不窮。

對傳統的批判、追求思想解放與個性自由成為了當時藝術創作的特徵,藝術家們逐漸開始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於是「傷痕美術」出現了。

陳逸飛《踱步》1978年 ?龍美術館

何多苓 艾軒《第三代人》 1984年 ?龍美術館

羅中立《春蠶》1980年 ?龍美術館

從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轉向悲情現實主義與平民主義;從表現英雄,塑造典型,轉為對大時代里普通人命運現實的描繪。這位就是「傷痕美術」。它是更具有情感和溫度的藝術。「傷痕美術」也為80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提供了基礎。

「源源不斷的藝術新鮮血液」

到了80年代,藝術家們開始接觸西方文學、西方哲學。他們在那裡尋找自身的身份與對待世界的方式,因而掀起了「85藝術運動」。

這場運動其以新生的銳氣和巨大的活力猛烈地衝擊著舊傳統、舊觀念、舊格局、舊方法。他是一次碰撞與爆發。它展現了藝術的多樣與豐富,還有藝術的無數種可能。

兩種文化形態雜交的戲劇性B1-B3 谷文達 1986年 ?龍美術館

森達達《死亡的太陽(一車塊狀蜂窩煤灰)》局部 1983年

趙半狄《H·金》1990年 ?龍美術館

就像趙半狄的《H·金》,神色各異的人物交織在一起,看似平靜自然,卻反應了90年代初一個社會狀態的縮影。

90年代初,藝術的創造有了些許停滯,早些年的熱情在現實的打擊下轉換為隱喻。描述身邊人物成為劉小東、喻紅等藝術家的關注點,由他們所代表的「新生代」在之後轉換為「玩世現實主義」。

喻紅《熱戀》1991年 ?龍美術館

90年底出開始,國內藝術家逐漸走向國際藝術圈,在國外產生影響力。進入2000年,藝術變得更為開放,材料、手法、表現方式都不再成為禁錮,藝術家身份背景更為多元,學科的交融使得視覺語言不斷被突破,人的心理與審美也經歷著被打散重建的過程。

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

宋永紅《在泳池》1998 布面油彩 ?龍美術館

劉小東 《燒野火》1998 布面油彩 ?龍美術館

方力鈞《方力鈞》2008

至今,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初步實現自由,沒有的外在因素的束縛,但是卻有了更多自我的束縛。藝術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藝術,它正在形成一個脈脈相連龐大的生態鏈。

今年6月16日,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以「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呈現自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近百位重要的藝術家及作品。

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展覽時間:2018.06.16—2018.10.07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近瑞寧路)

門票價格:100元/人(通票)

轉折點——當代藝術四十周年海報

龍美術館西岸館處於黃浦江邊的北票碼頭,過去是常年運輸煤炭的場所。這與早期當代藝術聚集地選址方式有一些相似:廢舊的工廠,最少程度的裝飾。清冷、宏大。

這個曾經來來往往運輸煤炭的場所,後期在政策引導下改造為遊客服務中心的停車場,煤料斗卸載橋、鋼筋、柱網的存在像是時代境況的縮影。彷彿有著和中國當代藝術相同的命運,不斷地在改變,尋找自己的歸屬,好在它找到了,作為一個美術館。

當它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的展覽現場時,這所曾經已經靜止的時間容器又一次開始快速的運轉,傳遞記憶與困惑。

龍美術館 外景

在參展的這些藝術家中,一部分人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道路的全過程,他們的有些人參與過中國藝術生態圈過半的火熱事件;還有一部分人則帶著全新時代的標籤啟程。

回望來時的路,中國當代藝術的每一個腳步都歷歷在目。40年,這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它從牢籠走向自由,從黑暗走向光明,它在壓抑中被釋放。它在尋找那條路,屬於中國的,當代藝術之路。

在展覽現場,你能看到眾多典型作品,它們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40年來,它們沒變,世界變了。

中國當代藝術用四十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個精彩的開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YART藝術站 的精彩文章:

彭忠明專訪:入侵未來,在數碼科技的叢林中尋找幸福
專訪方偉:我建構劇場,是為了擁抱世界

TAG:BYART藝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