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化山西:埋在黃河底下千年未腐、我國最重的文物——黃河鐵牛

文化山西:埋在黃河底下千年未腐、我國最重的文物——黃河鐵牛

原標題:文化山西:埋在黃河底下千年未腐、我國最重的文物——黃河鐵牛



記得小學課本中曾有一篇《撈鐵牛》的文章,講的是宋朝時期,一個名叫懷丙的和尚,巧妙藉助水的浮力打撈鐵牛的故事。1989年8月,在山西永濟市上演了現代版「撈鐵牛」場景,發現並出土了我國最重的文物——黃河鐵牛


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


永濟古稱蒲坂,又稱蒲州,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史書中曾稱「舜都蒲坂」,說的就是這裡。其南依中條山,西臨黃河,地處要衝,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就位於此,歷來被視為兵家重地。


春秋時期,秦國公子針攜帶資財、車輛,前往黃河對岸的晉國,在蒲津渡用舟船連接建造浮橋。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進攻韓、趙、魏,先後兩次在蒲津渡口造橋。

此後,漢高祖劉邦定關中、漢武帝劉徹東征、隋文帝楊堅過黃河東進,均曾在蒲津渡連舟造橋。可惜,這些橋都是臨時性浮橋,沒有橋墩,用竹索連接,壽命短,不安全。



黃河上第一座鐵索浮橋


唐開元年間,由於蒲津橋破敗不堪、難承車馬重負。唐明皇聽後降旨,在蒲津渡重建新橋。


蒲津浮橋的建造,在唐代當時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國家級工程。鑄造的浮橋地錨及鐵索鏈共用去鐵160餘萬斤,占當時全國年鐵產量的五分之四。當時正處盛唐時期,冶鐵業發達,於是兩岸數萬民眾奉命煉鐵鑄造,歷經苦戰後鐵牛鑄成。鐵牛分別伏卧於黃河兩岸,將鐵索拴繫於其身,連接舟船,建起黃河上第一座固定鐵索浮橋。

元朝初期,蒲津橋被毀,蒲津渡一度荒廢,但鐵牛仍存,被老百姓稱為「鎮河鐵牛」。到了明朝,明代皇帝又先後四次利用鐵牛建橋,歷經百餘年,直至清代因黃河逐漸向西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鐵牛逐漸為泥沙埋沒。



黃河鐵牛打撈記


上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里了。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黃河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典出山西:晉商溯源
典出山西:你的「王詵」出現了嗎?

TAG:山西黃河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