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龍袍的特點及作用

古代龍袍的特點及作用

龍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一個臘造出來的動物,它是多種生物的形象綜合體,結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龍是上古部落的圖騰,根植於人們的觀念信仰。《易經》中很多表述都與龍有關,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等。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龍的神威的描述。在民間傳說中,龍是一種非同一般的動物,有著神靈的威力。於是,龍逐漸地成為皇帝的象徵,龍形、龍圖龍紋遂也成為皇帝的代名詞,綉有龍紋的服飾也就成了皇帝專用。龍袍因綉有龍紋而得名。亂用龍紋,則寓謀反之意,會因此丟掉腦袋。明初功臣長興侯耿炳文頗得太祖器重,洪武末時,諸公侯很少倖免於死,耿炳文則為少數幸運者之一。但在「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服飾,玉帶用紅鞋,僭越不道。炳文懼,自殺。」在統治者看來,擅用龍紋是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挑戰。

中國龍

根據禮服上所綉龍紋之形態,有團龍、行龍、雲龍、升龍、降龍之分。盤成圓形的龍紋統稱團龍,團龍又有正龍、坐龍之分,凡頭部呈正面的稱正龍,側面的稱坐龍;凡昂首豎尾,狀如行走的龍紋,稱為行龍;雲氣繞身,露頭藏尾的龍紋,稱為雲龍;凡頭部朝上的,稱升龍凡尾巴在上,頭部朝下的,稱為降龍。龍紋之中以正龍紋為最尊,皇帝的龍袍胸前正中位置綉一正龍,表示帝王的正統地位。親王的龍紋一般是團龍。

龍袍

龍袍又稱龍袞,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根據《周禮》記載周代帝王的冕服已經綉有龍形章紋。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遂成為皇室專用之色,歷代遂沿襲為制度。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也別稱黃袍。龍袍有多種名稱,比較常見的有龍衣、龍章、龍火衣、龍服、華袞、滾龍服、袞龍袍等,因綉有山、龍、藻、火等章紋,故曰龍火衣。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但龍數一般為九條:前後身各三條,左右肩各條,襟里藏一條,於是正背各顯五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綉有水腳(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龍袍在清代,只限於皇帝、皇太子、皇太后、皇后穿用,皇子、貴妃、嬪妃等只穿龍褂,而不能穿龍袍。龍袍一般只在上朝、祭天、祭祖等重大場合下才穿。

清朝皇帝的龍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回天堂 的精彩文章:

川菜的發展及特點

TAG:夢回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