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水天地——吳駿聖

山水天地——吳駿聖

【小編有話說】

葉茂中,從泰州走出的中國著名廣告策劃人、書畫收藏家。小泰州文藝圈的人都知道,葉茂中的藝術啟蒙老師,是現年80歲的我市著名畫家吳駿聖。對於家鄉,對於恩師,葉茂中有著很深的眷戀,在他發表於泰州晚報的一篇文章《家鄉的氣息》中寫道:「每次回家鄉……不管多忙,每次都要去吳駿聖老師的小院里曬會太陽喝杯茶,那樣會幫助我找到昔日生活的氣息。「 」我感覺到朋友們在變,但吳老師還是二十年前的那個樣子,每天安靜地作畫,不問窗外事,時光於他而言靜靜的,似乎不曾流淌。」

正如他所說,「不問世事,安靜作畫」的吳駿聖生性低調訥言,他所有的話語和情感,似乎只有在作品和筆墨中才可體會。對於恩師作品的藝術成就、學術價值,葉茂中多次撰文述評、解讀。

本期推送,讀葉茂中文,賞吳駿聖畫,品位吳氏山水世界的寒來暑往。

畫家簡介

吳駿聖1940年生,1964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師承傅抱石先生,原泰州書畫院院長,文聯副主席,政協常委,泰州市美協主席,國家高級美術師,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香港收藏家特聘畫家,中國皺紙山水畫創造者。

主要藝術成就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獲獎,曾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香港、日本等地辦個人畫展,在京展出期間,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作了專題介紹,在寧展出時江蘇電視台作了專題報道「吳駿聖和他的山水畫」

★1989年在香港中華書局展銷會,一百幅作品共銷出六十多幅

★1994年4月「春夏秋冬」四季圖於紐約百扇堂拍出價12000美元

★「別有洞天」獲92國際中國畫大展二等獎(文化部主辦)

★「雁盪山居圖」97年全國山水展覽獲優秀獎

★「雁盪山系列山水」獲國家人事部傑出人才獎

★「明江煙雲」獲93亞太地區雪梨懷水墨畫大賽山水畫金獎

★「雁盪山新居圖」獲2000年南京及十九地市書畫展金獎

★「雁山果林圖」獲江蘇省首屆美術節銅獎

★「深山致富路」慶祝國慶五十周年書畫展優秀獎

★1994年香港收藏家畫軒展銷五十幅作品銷出三十多幅

★1995年巴黎中國畫義展「好雨知時節」拍價8000美元

★2006年出版「吳駿聖畫集」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畫集被清華、北大、人民大學、中央工藝學院等單位收藏

★2007年「環球雜誌」「遠東經濟畫報」作了專題介紹並刊登了作品

★2007年北京保利迎春拍賣會拍出作品「色靜深林里」價40000元人民幣(4尺)

★2008年北京榮寶齋第七回中國畫清賞集作了專題介紹「山水天地——駿聖」

★2009年北京保利精品拍賣會拍出作品「秋山悟道圖」價45000元人民幣(4尺)

★2010年出版吳駿聖山水作品北大未名樓收藏

★2010年榮寶齋出版「中國國畫經典」刊登12幅

文畫賞讀

山水天地——駿聖

葉茂中|文

大師的出現往往是無聲無息的,甚至並不在大師之當世。大師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人品的空前絕後,起碼應是奇特的,富於異秉的。二是他的作品究竟如何,這是大師的證據所在。

我不敢說現已66歲的吳駿聖先生便是大師,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誡大家:不要對此人是否是中國山水畫的大師過早下結論,要知道人的認識水平在一定階段總是具有局限性的,甚至所知所識與所情所狀完全相反。比如世人對梵高的認識,對卡夫卡的看法... …

也許是我對先生過於景仰、偏愛,感情這玩意左右了我的目力,但我認為至少有一點吳先生已是大師級的,而這又是作為大師必不可少的品質,即他的品格、為人。我之所以寫這篇小文初稿時放棄了使用電腦而改以毛筆,就是對於吳先生的尊敬。一撇一捺之中,我似乎看到吳先生是如何走過他的創作與人生道路,——我們太需要這樣的藝術家了!

少時在家鄉,家境不佳,卻對繪畫情有獨鍾。那是故鄉辦了個振華業餘學校,其中有素描班和國畫班。我很想上國畫班,可是國畫班學費貴,素描班便宜,只好選擇了素描班。不過又不甘心,每晚素描班結束了,便站在國畫班門口「旁聽」。記得有一天天寒地凍。我就那麼站在門口,那時的吳先生在我眼裡是「崇高」、「遙遠」的代名詞,——他簡直就是小城的張大千。擺到別的老師,發現門口站一個「偷聽」的學生,不趕你走就算便宜你了,怎麼可能請你進教室呢?

「那個伢兒想聽就進來吧!」教室講台那邊傳來吳先生的呼喚。起初我以為聽錯了,後來才敢相信那是叫我。一聲不急不緩的呼喚,好像把我從此領進了人生藝術之門。我的天地從此豁亮,如果說今天的我算得上火焰的話,那也是吳先生二十多年前所點燃,那一聲呼喚分明是拋向一個清貧的求知青年的火種。及至後來,我居然有幸與吳先生同一個辦公室工作,天天可以聆聽吳先生的教誨,而他卻從無師長的架子。有一次我的一幅習作頗受吳先生欣賞,他竟然請人幫著裱起來,掛在辦公室,別人以為是他的大作,連聲稱讚,他卻指著我,說:「是小葉畫的!」等於在別人面前又大大的抬舉與推薦了我一回。

吳駿聖先生生於1940年江蘇泰興,1964年畢業於南京師大美術系。他原先是學油畫的,後來大約是畫不起油畫,改攻國畫山水,據說油畫框子也搭了雞窩。說起當年考南師時的事,有一個故事很另人動容。原計劃考試時間為三天,吳母便僅為兒子準備了一袋炒麵,誰知這一考就考了一個星期,炒麵吃完了,吳駿聖只好以五分錢一斤的西紅柿充饑,硬是堅持考完了試。不料考完了卻發現沒回家的路費,當時考場設在無錫,無錫到老家黃橋隔江過水百多里地,青年吳駿聖居然步行一天一夜,到家時已是深夜三點,擔憂的母親仍沒睡……

我彷彿想像得到那樣一段漫漫長路上,一個清癯的年輕人,踽踽獨行,卻目光堅定,充滿韌性。這不正是後來數十年艱苦創作、自成一格的吳先生的影子與寫照嗎?所以說他後來的藝術成就與自甘寂寞的品格在青年時代便露出端倪。

曾經在著名大型文學期刊《收穫》上看到一篇小說,那上面寫一個正直而清苦的中年畫家,小說中畫家的形象相當傳神,充分表現了一個蘇中小城畫家的執著與追求以及睥睨市俗的傲骨,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據說那篇小說的原型就是畫家吳駿聖先生。確實,多年來,為了畫畫,吳駿聖常將自己一個人關在小屋裡,窗外天寒地凍,窗欞被寒風吹的嚯嚯作響,可他從不覺得冷;為了畫畫,他在雪地里寫生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在酷暑中作畫揮汗如雨,任憑蚊蟲的圍攻叮咬。為了畫畫他不計較房子、職稱、名譽、地位『為了畫畫,他毀譽不驚,從不參與他人是非曲折,雞腸狗肚,家長里短。

畫家是創造者,是藝術家,而不是一個掌握了技法的「匠」,僅僅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複製古人前人,複製他人,複製自己。吳駿聖時時在思考,他在困窘、困惑和逆境中尋求中國山水畫屬於自己的突破點,經過多年的思考和探索,走過無邊的痛苦和磨礪,他的創新與突破終於出現了:

把一張好好的宣紙揉的皺皺巴巴,滿紙的皺摺似先生一臉的蒼桑,他把自己一生體悟到的真性靈、真品格、真趣味,揉進他的筆端紙上。——於是一種全新的吳氏畫法誕生了:皺紙法山水畫。

畫貴自然,張彥遠說「與造化同為之神品」,具體說皺紙皴亦為一種自然現象。自然無限,山石千變萬化亦無限,而皺紙皴所產生的千變萬化的皴紋恰和山石紋理,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借鑒、利用。不過皺紙法畫山水不是懶人的偷懶法,更不上指望靠運氣碰出來的方法。而是利用揉皺宣紙所產生的皴紋,用傳統的勾勒方法因勢利導地把皺起的自然紋理整理出來,再根據寫生畫稿有控制地進行創作。

任何創新,都是有傳承關係的,不妨贅言追溯一下淵源和歷史: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之一,自五代荊浩、關仝創斧劈皴,至董源、巨然創披麻皴,到近代黃賓虹、傅抱石的皴法,足有三十多種。不過古代和前人之於皴法,不過視之為國畫眾多技法中的一種,並不作為作畫的主要手法。而吳駿聖則把古人前人的這些偶爾用於華蘭草荷葉的手法,有意識地大面積運用于山水畫,並在理論和實踐上,使之成為一種成熟的皴法技藝,這就極有價值了。

吳駿聖的皴法山水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對色彩的運用。在這方面吳駿聖感觸和心得頗深,而且時時覺得有話要說,有領域值得開拓和研究。中國畫的色彩既是他皴法山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耿耿於懷的一個不解情節。在這方面的揣摩和研習,他可以說篳路藍縷,嘔心瀝血了幾十年。

中國畫的色彩是世界繪畫藝術的一大特色和瑰寶,從唐朝的大小李將軍開始就有了富麗堂皇的金碧山水,其後又有艷麗而敦厚的大青綠、小青綠。可惜唐宋以降數百年間,文人畫佔據了中國畫主導地位,中國變得只重水墨,而越來越不重視色彩,將本可以大大利用的色彩,卻放在了極其次要的位置。即使到了解放以後,江蘇以傅抱石先生為首的江蘇山水畫派,也只是在中國畫筆墨技法上有所發展,而色彩方面,幾乎是空白,色彩的缺失與示弱,不能不說是中國畫的一大遺憾。師承傅抱石,而又學過西畫,吳駿聖決意要在中國畫的色彩上有所開掘。他認為強調色彩,其實是回歸與重塑傳統。現代山水畫大都以墨為主,而後染上淡而透明的色彩,不加重彩。實際畫水墨山水,再加重彩點綴,色彩更豐富尤其在重墨上點葉點苔,鮮艷古雅。另外吳駿聖強調墨帶色,通常墨中帶色在花卉上常有人這樣做,但沒有普遍運用到山水上,實際每一種色彩加上墨,就會形成一種灰墨色,與油畫的高級灰色調很相似,十分雅緻。具體到吳駿聖的皺紙法山水上,吳駿聖的山水畫往往從一開始就以色作畫,墨為色補,勾勒、渲染、點苔均以色為主,最後還要用重彩點綴。不過吳駿聖的重彩又與古人傳統的重彩有所不同,古人重彩一般只用石青、石綠,而吳駿聖則根據畫面的色調,用色調白粉,變為各種豐富的重彩色。用以點葉、點苔、點山頭,加強色調,構成層次,造成厚重感。另外洋為中用,吸收水彩畫的用色方法,即干畫和濕畫法的運用。皺紙法山水畫要求山石的質感強,所以勾勒以後的山石,再用干加法畫出山石塊面的色塊,畫出山石多層次和豐富的色彩。至於畫面雲煙處和虛實的處理,則把紙噴濕後進行渲染、潤化,這樣出來的效果有虛有實,空間感和質感強,變化微妙,氣韻生動。可以這麼說,吳駿聖的皺紙法山水巧妙而創造性的運用了西洋水彩著色和中國古代傳統工筆重彩的設色、用色方法。同時,吳駿聖還重視畫面色彩的傾向,明確具體色調,而一般山水畫用色,基本不要求有明顯的色調。這就全面形成了吳氏皺紙法山水畫在色彩和整體效果上的獨特風格。

皺紙法山水畫是吳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與關注,他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心血與追求,他的山水畫大都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追求與理想。

1994年吳駿聖的「春夏秋冬四季圖」在紐約世界書局展廳展出,一時間好評如潮,這套畫作中就充分體現了吳氏皺紙法山水畫的特色。四季景色以皺紙法的獨特技法和用色加以表現,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香港收藏家李月榮稱吳駿聖皺紙法山水畫是個「突破」。同樣他的皺紙法山水在他的《夏山滴翠圖》、《艷陽秋色》、《好雨知時節》等畫作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吳氏皺紙法山水畫的出現和產生的影響,引起了中國第一媒體——中央電視台的注意,中央台就此對吳駿聖的皺紙法山水作了專題報道,從而使得皺紙法山水畫的聲名遠播。著名畫家吳冠中看了吳駿聖以皺紙技法所畫的作品後說,吳駿聖的作品「有章法、有控制、有收有放,頗見功力」,四個有,一個功力,概括了吳駿聖畫作的基本態勢。隨後吳駿聖又多次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舉辦皺紙法山水個人畫展,作品入選遠赴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其中《艷陽秋色》獲中國神龍杯書畫大獎賽一等獎。另有畫作分獲澳洲亞太地區水墨畫大賽金獎、加拿大楓葉杯國際水墨畫大賽優秀特別獎、文化部92國際中國畫暨大賽二等獎等等,總計獲省級以上獎項30餘次,另出版有《吳駿聖獲獎作品集》,在國內重要專業報刊發表論文《談皺紙皴山水畫》、《開拓中國畫色彩》、《對新文人畫的異議》等等。雖然獲得了許多榮譽,但在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上,吳駿聖仍是沉寂的。這與吳駿聖的性格有關,他的信條就是「老老實實地作畫,清清白白地做人」,他向來不事張揚,淡泊名利,也從不知炒作為何物,包裝是什麼概念 。他認為畫家應當以畫作說話,而不是以一己之舌一味聒噪。

看吳先生的《雁盪山居》,你會知道他是個寧靜的人,他的心智永遠沉浸在那遠離塵囂的山林之中,是僧,是禪,是道,是悟,是超然!看他的《漫山果林圖》你才知道其實先生的心底亦有大激情、大氣象、大感慨!只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因了這畫、這藝術,先生「為伊消得人憔悴」。他只是很平凡而普通地數十年蟄居在蘇中小城一陋室中,默默地作畫,默默地活著。最近,當榮寶齋的鑒賞大家與中央美院的教授們看到先生的作品時,不禁感慨太多太多,要知道這些人通常對畫家的畫作是「金口難開」的,生怕一不留神就被低俗而急於求成的畫家當作「金口玉言」拿去自我炒作了。僅管如此,低俗如我者,還是不得不提一下中央美院著名書畫評論家薛永年的「金口玉言」。這位書畫評論界的「大腕」在看了吳駿聖的《雁盪山居》後這樣評價道:「看駿聖的畫,我覺得可以走進去,令人嚮往。」山水畫達到令人產生走進去的遐想,可見吳駿聖畫作的意境確實意境達到相當高的層面。也正因為如此,不久前,中國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之一——「北京保利」已選中吳駿聖先生多幅山水畫精品上拍。

看一看現代和當代的山水畫家中能創造出自己皴法者不多,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像當年人們忽視黃秋園一樣,人們似乎仍在忽視一位其實已臻於很高境界的畫家。我是否可以斗膽試問:中國畫界是否忽視了蘇中的吳駿聖?忽視尤他獨創的皺紙法山水畫?

答案在哪兒?部分專家和權威已有評價,而中國畫界默不作聲,好像在忙活其他事,忙著包裝那些本已名聲顯赫的「大家」。另外藝術界還有一個怪象,就是不敢承認實際已有很高水準但尚未著名的畫家,一定要等到大家都承認了才敢承認,生怕被人譏為無知、淺薄,眼光不靈,底子不厚。甚至連畫家本人也對自己在得到普遍承認之前,對自己信心不足,將信將疑。這是一種怪現象,這是一種令許多有才華的人出不來的不良氣氛。對這類現象,我也無法給出答案。

答案還是留給天空,留給大地;留給未來,也留給吳駿聖先生自己。

得天地之靈氣 繪心中之山水

葉茂中 |文

寧靜的畫需要寧靜的文字,我覺得為吳駿聖先生畫冊作序,需要一些寧靜。吳先生是一個寧靜的人,數十年以來以寧靜的姿態作寧靜的畫,他的畫是寧靜的,看他的畫需要寧靜,評他的畫也需要寧靜。

吳先生畫畫,凡四十多年,經歷了由手到心,到氣。手、心、氣三個階段既是指歷程,也是指他山水畫創作的不斷超越。

在他看來「手畫」是作畫的第一步,無非是要掌握一定的技法,這種技法,可以是老師教授的,從美術院校的課堂上學來的,也可以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大量地寫生,從大自然那學來的,也可以是通過自己不斷地、大量地寫生,從大自然那兒學來的;可以是從古人那兒臨摹而來的。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談不日後的創作和出新。「手畫」是可以學習的,以手畫畫的人是大量的,是藝術創造之金字塔的最下層。同時,所謂技法,也是可以不斷創新的,這取決於繪畫者對技法的刻苦鑽研和深層感悟。比如山水畫之皴法古人就有披麻皴、斧劈皴等三水多種皴法,當代傅抱石、李可染、吳冠中等大家在皴法上亦各有出新、發展。吳先生則在掌握眾多皴法的基礎上,也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皴法:皺紙皴法。這在當代山水畫皴法上可說是獨樹一幟。這種創新,為他整體的繪畫創作,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技法形式。

繪畫的第二個階段,在吳先生看來,即為以心作畫。所謂心,是由畫家的觀念、秉性學養、愛好等諸多方面構成的。以心看山看水,以心畫山畫水,是一個山水畫畫家區別于山水畫畫匠的分水嶺。畫匠眼裡的山水是平面的、機械的,而畫家眼裡的山水卻與他心中的山與水緊密相關,畫家筆下的山山水水總關情,總是他心靈的外化,是獨特的「這一個」。吳先生是一個安靜的人,他的靜是唐詩宋詞中的那種靜,是那種柔中帶剛的靜;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松是剛烈蒼勁的,月照其上,尤為顯出一種柔靜中的剛毅,石是堅定、自在的,而清泉透明、透徹,不固步不前,流水響動中愈發顯得矜持之靜。這就是吳駿聖先生的品格與性情,他的畫里無處不體現出這些品格與性情。他的畫,每每線條近於直線、方角,色彩艷麗可親可感,但絕無媚俗之嫌:幽靜,卻又不蕭瑟。

吳先生一向認為能心畫者方能發現山水之美。看他的畫,可以看出他的平和、淡泊、中庸的性格,他筆下的山水往往是:泉鳴幽谷,溪流潺湲,靜中有動,細而不亂,潑而不狂,能收能放。曾經有一位先生的同仁看了他的雁盪山歸來的畫作,覺得很美,也去寫生,結果回來後說:怎麼你畫的雁盪山我找不到。先生答道:「我覺得李可染的山水畫好,可是走遍大江南北也沒有找到那麼黑的山,那麼白的水呀!」

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是講究氣韻,即以「氣」作畫,畫山水之氣韻。這氣韻是畫家超越心靈與技法,真正進入了「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自由王國。吳先生始終認為山水是有靈性的,大部分畫家只能寫其表象,只有少部分人得其真性靈才畫出了其魂魄和氣韻。早年吳先生去山裡寫生,只是一味描摹形態,六十歲以後,他仍然迷戀于山水之間,不過更多的卻是一人枯坐山中,時而畫幾筆,時而又喃喃自語,欲語還休,彷彿是在與山水溝通交流,吮吸天地之靈氣。從心靈到氣韻,是一個復歸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畫家成熟的標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也是幸運的、幸福的,這是一個畫家畢其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一個畫家在藝術上苦苦探索,最終找到自己的涅槃。此時作畫,往往畫景又不是景,畫我又不是我,所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已是禪宗,是一種精氣神了。終觀這一時期先生的畫作,也即收入這一本畫冊的畫作有:《過客匆匆》、《賞月圓》、《天山秋色》、《秋水無聲》等等。

自由王國是自由的,同時也是無際涯的,進入這一境界自由了,但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浩瀚如宇宙的領地,畫家只有可能接近某個終極目標,卻永無止境。吳駿聖就是這麼想的!

(此文發表於2012年1月8日泰州晚報,本文有刪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泰州工作站 的精彩文章:

他寫春聯寫成大草名家,竟3個月連續斬獲5次國展最高獎

TAG:書法報泰州工作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