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演講前,你需要熱血,還是冷靜?

演講前,你需要熱血,還是冷靜?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南希·杜爾特

進行公開演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人在演講前變得神經過敏、焦躁不安,需要花一點時間讓自己平靜下來,才有辦法上台演講。有人希望面對台下觀眾的時候,能表現得比平常更有活力。這些人演講前需要花時間振奮起來,做一些能讓自己感到能量十足的事情。

我演講前的準備儀式,一向是使自己平靜,把它當作一種心靈的儀式。我一般會在後台找一個黑暗的角落,集中精神,緩緩呼氣,讓腦子安靜下來。另一方面,我訪問過四十幾位專業講師,其中一些人採取比較振奮的演講前儀式,例如,擺出強勢姿勢,或是跟著重金屬樂團的音樂搖擺。

任何人想要做好演講前準備,最好的方法,就是運用能讓你在上台之前感到最舒服的方式。

出於好奇心,我在上一場大型演講之前,決定試一試這些不同的、振奮式的演講前準備儀式。我試了幾種全力以赴儀式(exertion ritual):快速地原地跳躍、擺幾個強勢姿勢、做大幅伸展的動作。

可惜我發現,由於我本來就是個比較容易興奮的人,這些儀式對我沒有用。其實,我變得有點興奮過頭,以致整場演講我都有點喘不過氣來,事後有人告訴我,我聽起來好像快沒辦法呼吸了,因為我不斷對著麥克風喘氣。有一位客戶甚至打電話給演講經紀公司,詢問我是不是病了,因為我看起來不大對勁。於是,我確定我原本行之有效的做法,仍是最適合我的演講前準備儀式。

以下有四種不同類型的演講前準備儀式,你可以在上台演講之前試試看。在選擇適合你的儀式時,不妨想一想,你希望呈現給觀眾什麼形象。

1

同理心儀式

同理心儀式能拉近你和觀眾的距離,同理心十分重要,能讓我們理解別人的感受,得以對當下情況做出恰當的反應。能激發同理心的儀式,不但能幫助你以人性的眼光看待觀眾中的每一個人,也會使你不那麼害怕。

要建立同理心,你可以在演講開始前多與參加者互動,例如問他們問題、了解他們的興趣是什麼,以便和他們建立關係。另一種技巧是,從後台鎖定觀眾席中一張熟悉的友善臉孔,或是從觀眾席的制高點看向舞台。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可以考慮在演講前試試同理心儀式:

你的演講對象是和你沒有共鳴的人;

你會怯場,講到一半說不出話來,表現大失水準;

演講內容關係重大,無論如何必須引起共鳴。

2

全力以赴儀式

演講前的全力以赴儀式,和字面的意思一樣,就是在開講前竭盡全力使自己進入狀態,好讓你心跳加速、感受到身體律動、變得更有活力。全力而為的過程不但能使你振奮,也能減輕焦慮感,因為這麼做,可以自然降低你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水準。全力以赴儀式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做一下健身操、在旅館房間內跟著嘻哈音樂起舞,或是在後台上下跳躍。我訪談的一位講師告訴我,他喜歡繞著後台快步走,對迎面而來的每個人微笑。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可以考慮在演講前試試全力以赴儀式:

在一個充滿活力、歡欣鼓舞的場合演講;

內心對演講主題有矛盾情緒,必須表現得很興奮;

你的演講呈現方式比較缺乏活力。

3

心靈儀式

心靈儀式就像我在後台靜下心來,感受靜止狀態的時刻,我的個人儀式會包含祈禱、冥想、沉思,以及對這一次演講機會表達感激。心靈儀式能撫平緊張不安的情緒,讓人感到安定和充滿正能量。我的做法是緩慢而深長地呼吸,每一次都把氣全部吐光,這樣做三次深呼吸,並在第三次吸氣時分三次短促地吸,把更多空氣吸進肺里,然後再緩緩吐氣。這麼做會讓我平靜下來。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可以考慮在演講前試試心靈儀式:

你天生就是個容易興奮的人;

公開演講之前容易變得極度焦躁不安;

平常就有讓自己感到安定的心靈修練方式。

4

念念有詞儀式

念念有詞儀式(mantra-based ritual)是透過重複默誦和自我對話來舒緩緊張。

你可以試試在上台前重複默誦你最喜歡的名言、警句。

如果你有以下的情況,可以考慮在演講前嘗試念念有詞儀式:

重複默誦會使你感到平靜;

本來就有一些能安撫你的警句或詞語;

平常就會以自我對話來讓自己安心,或變得更勇敢。

為演講做準備,並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做法。你可以依你的演講風格或演講場合,來選擇合適的準備儀式。或者,你可能覺得嘗試多種準備儀式效果還不錯。關鍵就在於找出在你走上舞台的前一刻,用什麼方式能讓你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最好的那一面。

—END—

(作者是杜爾特公司(Duarte, Inc.)創辦人,該公司已為客戶製作超過25萬次演講,也為大眾及企業推出演講工作坊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論語中「人道與德行」的指引
用大數據贏得商業未來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