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各縣名稱從哪兒來的,快看!
原標題:衡水各縣名稱從哪兒來的,快看!
衡水,河北省地級市,是京津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供應基地。衡水屬於環渤海經濟圈和首都經濟圈的「1+9+3」計劃京南區,為環渤海區域「黃金十字交叉處」。衡水所轄冀州為九州之首。河北省稱冀,也緣於此,湧現出了董仲舒、孔穎達、高適、孫犁等知名人物。
桃城區
桃城區前身為縣級衡水市,由衡水縣演變而來。
西漢時為桃縣地,東漢時曾設桃城驛。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衡水縣,以後歷代歸屬雖屢有變更,而境域大體沒變。1996年7月,衡水地區撤銷,設立地級衡水市。原縣級衡水市改為桃城區。
冀州區
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冀州區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冀州區境屬巨鹿郡。三國魏文帝黃初年間,州治始由鄴(今臨漳縣鄴鎮)遷至信都(今冀州市),直至民國初年廢州改縣。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划出,合為冀縣。
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冀縣撤縣建市。2016年7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冀州市,設立衡水市冀州區,以原冀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冀州區的行政區域。
深州市
「以州西故深池為名」, 漢初設縣,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年),遷至吳家莊(今深州市城區),直至隋初廢州改縣。1994年6月,撤縣建市。深州歷史悠久,是形意拳的發源地,全國武術之鄉。
棗強縣
據《畿輔通志》,棗強古時盛產紅棗,早在戰國時期此地就以蒸煮棗油聞名於世,並且因此得名棗強城。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到西漢時,這裡更是「棗木強盛」,所以命名為棗強。但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栆疆」(「疆」與「強」同音同義),直到《明史·地理》始改作「強」字。
武邑縣
今武邑縣境在夏時稱武羅國,即后羿賢臣武羅之封邑。漢初置縣後基本沿用「武邑」之名至今。「武邑」二字當與古代武羅國有一定關係。
武強縣
縣名來歷說法有二:一是因古時境內武強山得名。清同治《畿輔通志》載:「武強山,州東六十里,形如弓,一名弓形山,晉置縣名取此」。二是因武強侯國得名。《太平寰宇記》曰:「武強漢為侯國,西晉於其城置武強縣,因古城以之。」意即武強縣因武強古城而名,而武強古城又因漢代封武強侯國得名。
饒陽縣
西漢高祖年間饒陽縣始置,以長安君封饒而得名,因縣南有饒河而名為饒陽,即饒河之陽。
安平縣
安平自漢高祖時置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因「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而得名。安平是革命老區,冀中區黨委、冀中行署、冀中軍區等均在這裡創建,是冀中抗日根據地的誕生和發祥地。
故城縣
蒙古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始置故城縣,縣治所設於漳南故城,故名故城縣。自此,「故城縣」名始標記於冊。
景縣
遠古的景縣由古黃河、漳河沖積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景縣地域在秦之前稱為「條」,置縣後名稱幾經變更。至元代,駐東光之景州遷此,州縣並存。續至明初,除縣存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景縣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阜城縣
西漢高祖年間(前206?-前195年)始置阜成縣。《太平寰宇記》載,阜城縣境地勢高且多土崗沙丘,為求物阜民豐,取《尚書》「阜成於民」之義,故名「阜成縣」。後改「成」為「城。
整理自微博


※衡水車輛年檢大改革,無需再去車管所
※2018衡馬來啦,6日開始報名!
TAG:衡水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