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瓷器精品賞析 青花山水鳳尾尊與粉彩描金百蝶賞瓶

清代瓷器精品賞析 青花山水鳳尾尊與粉彩描金百蝶賞瓶

青花山水鳳尾尊

盧升弟(文史研究專家、現供職於成都博物館)/文  馬千笑/手繪

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山水鳳尾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唐代大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將進酒》,既悲愴婉轉又奔放豪邁,歷經千年歲月,仍然被人們時常吟誦。尤其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傳世佳句,更是被很多人遵從效行。古人的詩詞歌賦中,涉及酒與樽的作品還有不少,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又如唐代詩人陸龜蒙「樽中若使常能淥,兩綬通侯總強名」,再如唐代詩人皮日休「五湖煙水郎山月,合向樽前問底名」等等。

在文人筆下,酒與樽往往被一同提及。其實,樽就是盛酒的器具。據相關詞典注釋,樽本作「尊」,亦同「罇」。尊作為酒具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青銅時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它了。不僅如此,尊也是當時重要的國家禮器,那時凡是國家有迎賓宴客、祭天地、拜神祗等重大禮儀活動,酒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盛酒的容器,包括尊,當然也在其中。如商代的四羊方尊、龍虎銅尊、酗亞方尊等等,都是當時的國之重器。

隨著時代的變遷,尊作為禮器的功能逐漸淡化,更多地是作為一般世俗生活用品和觀賞品了。尤其是瓷器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進步,人們已經能夠將尊這種複雜的器形加以改造做成瓷器。於是,在一般殷實富裕人家,尊或出現在廳堂之上、書齋之中,供人把玩觀賞;或流連於酒席豪宴,達官富豪、文人雅士們把盞舉樽,盡情享受人世之歡、宴飲之樂。

在成都博物館的瓷器藏品中,就有這樣一件出自於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山水鳳尾尊,此尊的藏品描述為:「高:41.5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13.5 厘米,白胎,通體青花山水;喇叭口,直頸,鼓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無釉。」這件青花山水鳳尾尊,尊體由口沿及頸部、腹部、圈足三部分構成:像鳳尾般展開的口沿由上而下逐漸收窄,形成一個優美的弧線至頸部,頸部到腹部為直線,腹部上沿微微向外之後再內收至足部,最後,足部又一次朝外伸展至足底。來來回回的幾個婉轉起伏,不僅將各部分自然而然的銜接起來,還使整個尊體具有了一種有節奏的律動感。

清代早期特彆強調瓷器的細膩和精緻,尤其是這件瓷尊表現得更為明顯:潔白的胎體,釉質潤澤明亮,如若仔細觀察或用手摩挲,沒有任何澀滯之感。其圖案的布局也十分講究,上下兩部分山水畫面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上圖近處為山石上生長的樹木,中景是臨水的淺丘和房舍,遠景則是一抹雲山;下圖近景也是山石與樹木,中間是畫面的主體部分,聳立的高山,陡峭的岩石,氣勢磅礴,後面的遠山掩映在白雲之間,若隱若現。整幅畫面用筆簡練,手法嫻熟。畫工在繪圖時採用了國畫山水中的傳統方法,在這不規則的物體上構圖作畫,皴擦點染,卻也做到了隨意流暢,不留一絲敗筆。

自青花瓷器出現以來,歷經各朝各代的演變進步,到清代的康熙王朝已經發展到它的頂峰時期。特別是康熙中期以後,由於色料的更新,青花色鮮艷亮麗,又不帶絲毫浮躁。而且,如同國畫中的墨分五色一樣,青花色也被區分出多種濃淡不一的層次,從而大大加強了色彩的表現力。同時,畫工技法也更加成熟,觀賞器因此而大量出現,鳳尾尊作為其中的典型器形,更是將青花瓷的誘人風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美輪美奐。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的古玩收藏熱情不減,對古瓷器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青花瓷作為瓷器收藏的大宗,藏家們更是青睞有加,在歷次拍賣中,成交價直線上升,屢創新高。各款清代青花鳳尾尊以其優美古樸的造型、素雅的色彩和堪稱完美的畫面,價格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成為收藏家和投資者們競相追逐的熱門品種,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光緒年間的粉彩描金百蝶賞瓶

大清雍正年間,紫禁城的金鑾殿上,身披龍袍的雍正皇帝舒服的坐在龍椅上,對面是恭敬肅立的王公大臣們。一個官員正在向雍正彙報著什麼,雍正往常那嚴肅緊繃的面孔此時已突然消失,露出一絲難得的笑容。待那位官員彙報完畢,雍正對他說:你幹得好,朕賞瓷瓶一對!侍候在一邊的太監用尖細的嗓音將聖諭傳到內宮,不一會兒,一件青花瓷瓶就送到了大殿上。

此後,雍正皇帝凡是要嘉獎大臣,賞賜瓷瓶就成了一種慣例。後來的清朝皇帝們也紛紛仿效,於是,一種特供宮廷用的瓷瓶,便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賞瓶」了。據說,雍正最初賞賜的那種青花瓷瓶原來有一個很有詩意的名稱「玉堂春」。那時,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賜是何等的榮耀,因此,那些得到賞賜的大臣們,便直截了當地稱之為賞瓶,置放在家中廳堂的顯要位置,以示皇上的恩寵和自家的顯赫。從此以後,賞瓶的稱呼被一代代沿襲下來,而「玉堂春」之名反而被人們逐漸淡忘了。

清人入關以來,尤其是雍正一朝,對瓷器的生產製作十分重視,朝廷設有皇帝親自任命的督窯官,具體負責瓷器的設計和生產。當時的督窯官名叫唐英,在職將近30年,歷經雍正、乾隆兩朝。他兢兢業業,潛心鑽研,在景德鎮期間先後仿製、創新了50餘種瓷器。由於他主持燒制的瓷器無一不美、無一不精,因而頗受兩朝皇帝賞識。賞瓶就是由他奉旨負責,「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創新設計的。由於賞瓶的器形優美,製作精良,自雍正以來便成為清朝歷代皇帝賞賜功臣的專有之物。

最初的賞瓶「玉堂春」為青花瓷,頸部描繪蕉葉紋,腹部飾以纏枝蓮紋。之所以要用青花色和纏枝蓮紋,據說「青」諧音「清」,「蓮」諧音「廉」,「青」「蓮」合在一起,表示「清廉」之意。大清皇帝用這樣的方式賞賜官員,既有獎賞和鼓勵,亦包含著告誡與警示。這種說法是否為後人的附會不得而知,但無疑表達了歷代百姓的善良意願和寄託。除了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在雍正之後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釉質和紋飾的賞瓶,如紋飾花樣繁多的描金賞瓶和粉彩賞瓶。雖然釉質、紋飾相異,但基本造型還是沿襲了青花纏枝蓮紋賞瓶的風格,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成都博物館琳琅滿目的瓷器藏品中,也有數件這樣的賞瓶。其中一件粉彩描金百蝶賞瓶:高39.2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13厘米。其藏品描述為:「喇叭口,長頸,流肩,球腹,圈足。通體飾加金粉彩百蝶。口下,足上為蕉葉紋,肩頸交接處一周纏枝菊,中間接四個對稱『壽』字。肩頸兩周鎏金凸弦紋。底紅釉楷書『大清光緒年制』」。這件粉彩描金百蝶賞瓶造型簡潔明快,線條流暢,上下部分之間銜接自然,局部的平緩和凸起並沒有破壞整體的和諧。潔白亮麗的胎體上,以不同的色彩描繪了各種形態的大小蝴蝶,它們或成雙成對或獨自飛翔。單看這些蝴蝶的畫工並不精細,但整體看起來卻發現,正是由於這稍顯粗獷的線條和簡練的畫風,反而使得整件瓷瓶非常完美和協調,這也許是經過無數次試燒、對比而得出的結果吧?而瓶體的口沿、頸部和圈足上的蕉葉紋、纏枝菊圖案,以及肩頸的凸弦紋,使圖案的裝飾效果更見突出。金粉的運用也十分出彩,恰到好處襯托出這件賞瓶的高貴與華麗。

粉彩描金百蝶賞瓶

一款實用的觀賞器要做到高雅不落俗套,非常難得。清代賞瓶系列的燒制工藝、圖案、繪畫,都堪稱佳作。簡潔明快的造型,看似容易的簡約之美,正是造型藝術中最難企及的高度。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晚報 的精彩文章:

怎麼畫好一組壁畫
太倒霉!資陽男子被自家魚塘躍起的魚擊瞎左眼

TAG:成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