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宋元之際的歷史學家胡三省在給《資治通鑒》作注時,面對戰國李牧史料,留下了如下一句批註:「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李牧

無獨有偶,《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中關於大明名將孫傳庭的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孫傳庭

李牧,趙國後期唯一可以倚仗與秦國相持的大將;

孫傳庭,大明末年所剩無幾的名將,崇禎帝賴以支撐危局的肱骨之臣。

他們的死,可以說是大廈將傾,因為能打的真沒有了。


李牧死,趙國滅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戰國時期最大規模戰役的長平之戰落幕,趙國戰敗,前後有四十五萬趙軍陣亡,趙國元氣大傷,此時趙國還有名將廉頗、李牧賴以支撐。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長平之戰:趙軍敗亡

長平之戰,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并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其後在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秦軍趁機再次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在退後一步即亡國的情況下,趙軍迸發了超強的戰鬥力,硬是重新組織了一隻十萬軍隊,由名將廉頗率領,並且通過外交手段陳述利害,魏楚兩國援兵在公元前257年12月先後進抵邯鄲城郊,聯軍反攻,秦軍大敗。

此戰,趙國打的滿目瘡痍,此時主持戰場大局的一直是廉頗,李牧主要是率領部隊鎮守趙國北疆,抵抗匈奴。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其子悼襄王繼位。

公元前244年,悼襄王以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率部將投奔魏國。此時,趙奢 、 藺相如已故、廉頗出走,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

公元前233年,秦軍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國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最終在宜安之戰中,李牧大破秦軍,並因功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度率軍迎擊秦軍,南路留司馬尚抵禦進攻邯鄲的秦軍;李牧秦率部隊反擊北下秦軍,最終在南守北攻的局勢下,再破秦軍。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公元前230年戰國地圖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日漸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 ,將領楊端和率河內兵馬,兩路合圍趙都邯鄲。

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

秦軍不能勝,便再次使用了幾十年前長平之戰時使用過的反間計:

派人混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趙王遷近臣郭開 ,散布流言蜚語「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昏聵的趙王遷聽後,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拒不接受命令。

最終,趙王遷設下圈套誘殺李牧,廢棄司馬尚。

隨後在公元前228年,王翦大軍乘勢急攻,大敗趙軍,趙蔥戰死,顏聚逃亡。隨後,邯鄲城破,趙王遷以及顏聚被俘,趙國滅亡。

趙國公子嘉逃往代地稱王,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宗系滅亡。


傳庭死,大明亡

公元1636年,孫傳庭任陝西巡撫,開始編練秦軍,以用於圍剿農民軍。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公元1636年時局圖

公元1636年七月,闖王高迎祥率軍進軍西安,其走的是當年魏延建議諸葛亮出兵的子午谷,諸葛亮沒走是擔心有危險。千年後高迎祥走了,迎接他的是死亡---孫傳庭在子午谷出口處埋下伏兵,激戰四天,高迎祥軍潰敗,高迎祥被俘後送往北京處死,其外甥李自成 繼任闖王。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子午谷

公元1637年到1638年,孫傳庭再接再厲,率軍連續擊敗起義軍,並且與洪承疇合兵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打的闖王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

陝西基本平定,但內憂才平,外患又起。

公元1638年八月,滿清多爾袞 、 岳托率清兵分路從牆子嶺、青山口攻入長城, 明薊遼總督吳阿衡力戰而亡,大明京師戒嚴;

崇禎帝詔令宣大總督盧象升率領宣府、大同、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朴、虎大威入衛京師,由於受到畏戰派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的掣肘,盧象升根本無力指揮軍隊,大同總兵王朴藉機逃走,關寧軍在高起潛控制下根本不參戰。

公元1638年十二月,盧象升率軍進擊巨鹿,高起潛按兵不動,盧象升率親兵力戰而亡。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盧象升

在此局勢下,按了葫蘆起了瓢。崇禎急召孫傳庭、洪承疇主持京師防守。

但 孫傳庭抵達京郊後,由於他和主和派的楊嗣昌太監高起潛矛盾頗深,崇禎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並奉旨進殿拜見崇禎帝。

隨後楊嗣昌舉薦洪承疇為薊遼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認為「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但楊嗣昌不聽,孫傳庭苦心訓練的秦軍至此全部開往薊遼前線。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洪承疇(後降清)

公元1639年,朝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崇禎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下獄,以待判決。

在孫傳庭下獄的三年期間, 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熊文燦和楊嗣昌先後去世,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

在這種局面下,崇禎帝想起了在獄中的孫傳庭,命其率軍馳援河南開封,那裡有大明周王府。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孫傳庭再次起複

在孫傳庭還未到任時,李自成主動解圍開封,攻擊三邊總督汪喬年部隊,汪部不敵,汪喬年不屈被殺。崇禎帝隨即任命孫傳庭接任三邊總督。

孫傳庭到任後,先是處死了屢次抗命不尊、臨陣脫逃陝西總兵賀人龍,隨後在崇禎帝催促下率軍再次救援開封。

先是柿園之役由於缺兵少糧,大明官軍敗北。

公元1643年五月,朝廷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隨後升為兵部尚書,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兵部侍郎 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揮師出關

孫傳庭不欲倉促出戰,可是在崇禎的催逼下,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 、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同時要求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 、 秦翼明分別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

九月十四日,官軍和民軍主力在郟縣進行激戰,由於大雨,官軍後勤斷絕,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決定回師迎糧,命令陳永福率領河南軍留守,自己親率陝西軍返回。但陳永福的河南軍見陝西軍返回,而自己留下來忍飢挨餓充當替死鬼憤憤不平,於是軍亂。

民軍乘機發起進攻,白廣恩部火車營招架不住,率先潰敗。火車營的潰敗引發連鎖反應,騎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戰場形勢瞬間發生巨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民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里,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此役,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孫傳庭督師

公元1643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時年51歲,陝西全省陷落。

伴隨著孫傳庭的戰死,大明再也無那種總督一方的名將,

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後進軍北京。

歷史的悲壯:「李牧死,趙國滅」,「傳庭死,大明亡」

公元1644年時局圖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劉宗敏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 德勝門 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 乾清宮 ,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大明滅亡。

崇禎帝弔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