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前歐洲國家為何放任德國吞併奧地利?

二戰前歐洲國家為何放任德國吞併奧地利?

近代,德國統一的比較晚,1871年普魯士王國才最終完成德國的統一,但是這個統一的德國並未包含跟德國同文同種的奧地利。那為什麼普魯士不把奧地利一起納入德國的版圖呢?不是普魯士不想,而是以當時普魯士的情況來看,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實力相差無幾,沒有能力將奧地利拿下,只有將其排除在德國版圖以外。

其實在德國的各邦國當中,奧地利是最有實力和機會完成德國統一的,但是最後卻被普魯士成功逆襲,普魯士為何能夠逆襲奧地利完成德國的統一,銘蘇先生在此前寫的另外一篇文章《普魯士為何能夠逆襲奧地利成為德國統一的中流砥柱?》中有詳細論述,此處不再詳細分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完整的德國應該既要包括普魯士,又要包括奧地利,這也是德國人的夢想。

一戰後,德國和奧地利都有實現兩國合併統一的意圖。德國認為,德奧的合併可以補償德國因戰爭所帶來的其他地區的損失;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考慮到戰敗及奧匈帝國解體給奧地利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通過了與德國合併的決議。但是英、法、意等國認為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會增強德國的實力,威脅到自身的安全,而歐洲國家建立凡爾賽體系的目的是為了制裁和削弱德國,因此反對德國同奧地利的合併。所以在《凡爾賽條約》與《聖日耳曼條約》中都有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的條款。

德國和奧地利的成功合併是在希特勒掌權以後完成的,也是德國走向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希特勒為了吞併奧地利可謂是費了一番心思,不過在沒有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德國一天就佔領了奧地利,這也成為希特勒自我炫耀的資本。下面具體來看一下德國是如何吞併奧地利的:

第一、希特勒企圖扶持奧地利納粹勢力從內部顛覆奧地利政權,結果失敗了。

1934年7月25日,受德國指使的納粹分子佔領奧地利總理府,槍殺了總理陶爾斐斯,並佔據了廣播電台,企圖擁護布林特倫為奧地利總理,但是這一叛亂活動遭到奧地利政府的鎮壓。此時,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也聲援奧地利,並陳兵4個師於意奧邊境,準備隨時干預奧地利國內局勢。希特勒不得不放棄此次吞併奧地利的計劃。

第二、武力威脅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控制奧地利內政外交。

1936年,國際局勢對德國有利,因此此時義大利忙於衣索比亞戰爭無暇顧及奧地利,並且英、法對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侵略行為未出面干涉,這讓德國感覺到英法是在縱容。所以,德國先佔領萊茵非軍事區試了下水,結果英、法也未乾涉。於是,德國就迫使奧地利總理同德國簽訂德奧協議,表面上承認奧地利是主權國家,實際上德國通過德奧協議控制了奧地利的內政和外交。

第三、武力吞併奧地利。

1938年希特勒照會奧地利總理舒施尼格,商討兩國合併的事宜,希特勒向奧地利提出了一些令奧地利喪失主權的條約,迫使舒施尼格簽字。但是,舒施尼格認為奧地利能否同德國合併,這需要由全體奧地利人民來做主,於是回國後準備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奧地利的未來。希特勒聽聞後大怒,於是就有了德國武力吞併奧地利這一事件。

那麼,德國吞併奧地利無疑會改變一戰後歐洲的格局,德國的做法也明顯違背《凡爾賽和約》,歐洲國家為何不出兵干涉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行為呢?下面看一下各國當時的具體情況:

義大利本是奧地利獨立的堅定擁護者,可是在此之前義大利出兵入侵衣索比亞消耗了大量兵力,後來又出兵干涉西班牙內戰牽制了大量兵力,在軍事上已無力同德國爭奪奧地利。之後,德國和義大利形成羅馬-柏林軸心國,義大利已無需為奧地利的獨立站崗了。

德國的強大受威脅最大的應該是法國,法國也為何不反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呢?實際上這與法國當時的國內政局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法國國內兩派政治鬥爭非常激烈,內閣更迭頻繁,政局的不穩導致國家政策沒有連續性,根本無法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於是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實行綏靖政策。

英國一項奉行大陸均勢政策,不希望歐洲大陸任何一個國家強大,那麼對於德國吞併奧地利,英國理應出來干涉才對呀,為何英國也不管呢?

其實英國還是在奉行他的大陸政策,因為當時歐洲大陸除了法、德、意三個大國以外,還有一個更強大的蘇聯,德國強大以後如果跟蘇聯發生戰爭衝突,自然可以削弱雙方的實力,而英國跟德國隔著一道海峽,自然相對安全一些。所以,英國也對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

對德國吞併奧地利反應最強烈的應該就是蘇聯了,蘇聯強烈譴責了德國的侵略行為,並號召國際社會一起商討對策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行為,但是西方國家和蘇聯畢竟是兩個世界的,他們並沒有理會蘇聯的要求。在沒有其他國家出面的情況下,蘇聯也不可能單方面去對德國採取行動,也就不了了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銘蘇先生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嗎?國徽上的標誌說明一切!
馬來西亞擴建皇京港,對馬六甲海峽的地緣格局有何影響?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