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一出好戲》,讀這篇文章就夠了!
GIF
《一出好戲》看到一半,猛然醒悟,這個設定不就是威廉·戈爾丁在《蠅王》中的設定嘛!
小說《蠅王》中,一群孩子因為飛機失事而墜落到一座孤島上,他們出於生存的本能,著手建造了原始的文明體系,這個體系依靠規則得以延續,但隨著孩子們對權利的渴望,不斷地有人去破壞規則,最終致使文明傾覆。
《一出好戲》講的故事也差不離,只不過小孩變成了大人。
電影一開始,是科幻的——
隕石來襲,地球文明危在旦夕。
這個時候,馬進(黃渤 飾)和他的表弟小興(張藝興 飾)所在的公司出海團建,在領隊小王(王寶強 飾)的帶領下,他們不出意外的被巨浪拍到了一座孤島上。
一出好戲正式揭幕!
廿男十女三十人流落孤島,與外界失去聯繫,沒有任何現代文明的痕迹。如果將這30個人看作一個微縮版的人類社會,那麼踏上島上的那一刻,是這個社會的伊始。
有了開始,就必然發展,《一出好戲》在孤島上演繹了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這個歷程大體分3個階段:
氏族部落時代
甫一登島,一群現代文明的嬰兒撞進原始叢林,手足無措,他們互相指責抱怨,呼天搶地。
隨後發覺這一切毫無意義,開始適應叢林法則,採集、漁獵、群居。人類最初的氏族部落時代開始了。
氏族部落所對應的上層建築,必須是強有力的,他深喑叢林法則,並且能夠通過強權服眾,以保證氏族的穩定。很必然地,練家子出身小王成了眾人擁護的部落領袖。
小王上位時,老潘(王迅飾)的一段話喻義明顯:
什麼小王小王的?
我說啊,這規矩得改改了,
把「小」字去了!
「小」字去了,就成了「王」!
有了王,就有了特權與獨裁。
所以我們看到王對氏族女性的獨享,看到了他揮動木棍指揮眾人,看到了他用武力鎮壓一切對他有異議的人......
從下而上,氏族完成了建立,人類邁出了文明的第一步。
資本萌芽時代
孤島社會的第二個階段,是資本萌芽的時代。
張總(于和偉 飾)在現實中是領導,來到孤島、退回蒙昧,他竟然要被一個耍猴的領導,內心自然不滿。恰好此時,他發現了一艘擱淺的舊船,船上有大量物資,他覺得這是一個商機。
於是以對文明的緬懷來鼓動眾人,帶走了氏族中的一部分人。
氏族的分裂,是文明進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分裂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
張總利用舊船上的物資搞起了生意,他用撲克牌行使貨幣職能,開始交易,也開始僱傭勞動力,囤積生活物資。
貿易和僱傭關係的形成,標誌著資本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最初完成資本積累的張總順理成章的成了領袖,他和王的領導不一樣,王依靠的強權,張總依靠的是對規則的制定和利用。
後來落後氏族的一部分人也過來張總這邊,歸順了資本。甚至連曾經極力擁護王的老潘,都不惜出賣「色相」,成了張總的「壓寨夫人」。
這個細節,充滿濃重的諷刺。
工業文明時代
終於,人類跌跌撞撞。來到了工業時代。
之前被人欺、被命運捉弄的馬進和小興,在「發明」並利用了電力之後,一躍成為眾人眼中的神靈。
燈光下演講的那一段,充滿宗教儀式感,可以感受到導演是真的在造神。
電力的基礎上,網路終於回歸了。
互聯網時代,是依靠信息的多寡和不對等來取勝的。小興哥倆依靠對信息的絕對掌握,換取了大量的紙牌(貨幣),而在張總宣布紙牌貶值之後,黑化的小興再一次利用信息的不對等,不費吹灰之力的勒索了張總的巨額產業。
如果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是魔幻的,是充滿戲劇性的,那麼網路到來之後各方的較量,是絕對具有真實感的,因為我們都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
這也是《一出好戲》討巧的地方——遊盪於虛實之間,最終觀照的還是現實。
三步邁進,一出好戲。兩個小時的時長,草蛇灰線的勾勒出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得不說,黃渤的處女作,野心勃勃。
這還不算完,除了幾乎人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對文明的解構之外,《一出好戲》的很多細節依然值得咀嚼。
比如氏族時代,王手中始終拿著一根木棍,那是他統治的象徵。到張總的資本時代,頻頻出現的則是雪茄紅酒,小興馬進的工業時代,周身掛滿燈泡,電力成為了文明的標誌。
這些道具,映襯著電影對不同時代的寫照,強化了電影主線,同時,也是導演認真做戲的體現。
小王的」瘋「也是全片的一大看點。
米歇爾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中提到一個觀點,他說定義精神病應該從權利的範疇去定義,而不是醫學範疇。
我在看到眾人認定小王」瘋了「的一幕時,瞬間想到了福柯的觀點。
或許大家知道小王並沒有瘋,一塊兒出去了三個人,這三個人中,小王軍人出身,心理素質按說最強,怎麼可能是唯一瘋了的人?隨便一想,都不合理。
但大家都認同了小王的」瘋「,主要原因是:這個信息是小興和馬進傳遞出來地。小興和馬進是當時的統治者,是權力的擁有者,既然他們說小王瘋了,那小王只能「瘋了」!
還值得一誇的,是張藝興。
今年的鮮肉演員,讓我眼前一亮的有兩位,一位是《動物世界》的李易峰,一位就是《一出好戲》的張藝興。
GIF
一改慣有的油頭粉面的鮮肉形象,開始接受粗糲的扮相,打磨演技。
《一出好戲》中的張藝興,在電影的前半段還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後半段黑化後,就有了戲,從台詞到身段,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是個好事,以色侍君,色衰而愛弛。演員也一樣,皮囊終會老去,也會被新的皮囊代替,唯有演技,可以讓一個演員永遠保值。
作為一部處女作,《一出好戲》的缺點也是蠻明顯的。
新人導演的最容易犯的一個病,是試圖將故事的每一個細節都交代的很清楚,生怕觀眾看不懂,黃渤也犯了這個病。
馬進和珊珊(舒淇飾)的感情戲,就拍的很累贅。譬如「你會一直這樣握著我的手嗎?」之類的台詞,顯得多餘,也很瑪麗蘇。
他們就那樣握著手,依偎在一起,愛就出來了。導演擔心觀眾感受不到,非要借著珊珊的口問出來,這麼直白的一問,感情反倒不夠飽滿了。
電影表演中有一個術語,叫「無言少言」,要求演員少說話,多關注行為,通過行為來渲染情感營造氛圍,這也體現了電影藝術的重點——在「演」,不在「說」。
因為「說」的太多,交代的過於具體,《一出好戲》給人的感覺是冗長的、繁瑣的,這一點,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能感覺得到。
GIF
另一個缺點,和劇情有關。
《一出好戲》在解構人類文明進程的過程中,呈現了人性的惡。
這些惡包括特權佔有、濫施暴力、投機倒把、敲詐勒索、、、、、、遺憾的是,這些惡不夠極端,導演對人性的批判還是太過溫柔。
前面提到的小說《蠅王》中,一群小孩子在孤島上為取得主導地位,都先後謀殺了不少潛在威脅者。而在《一出好戲》中,本應更加險惡的成人世界中,一切衝突竟然都通過溫和的手段化解了,這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GIF
說實話,現實中流落荒島,以前的剝削者張總應該死八百次了,小王在發現輪船後也不大可能活下去。生理層面上,關於異性的爭奪也可能會導致衝突(具體可參見「安娜塔漢女王事件」。)
但這一切,在《一出好戲》中都沒有出現!
惡,不夠極端,善,就難以彰顯。
所以電影最後,當馬進回歸初心秉承善良時,沒能給人撥雲見日的感覺,也就是說,本該升華主題的戲沒能起來,缺乏張力。
話說回來,對一部新人處女作,我們不應該太過苛刻,黃渤一上來就敢於在電影中放入這麼宏大的主題,是值得鼓勵的,對他的導演之路,也應該滿懷期待!
最後,回答兩個網友的提問——
1、《一出好戲》究竟拍的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
我覺得,《一出好戲》既是烏托邦,也是反烏托邦,是通過烏托邦來反烏托邦。
如同《1984》、《美麗新世界》等諸多文學作品一樣,先塑造一個烏托邦的世界,這個世界表面上看美好安謐,但美好安謐久了就會出現各種衝突,衝突激化之後,走向覆滅。
《一出好戲》至少在最後的工業時代,是表現了烏托邦地美好的——眾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無憂無慮,似乎忘卻了外面的世界。
烏托邦的美好建立在封閉的基礎上,這個封閉既是客觀環境,也是主觀人心,當外面世界的美好(輪船)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時,烏托邦的美好就不存在了。
換言之,面對外來衝擊和內在突破,烏托邦是很脆弱的,而這個衝擊和突破是早晚必然會發生的,如此,烏托邦的崩潰就是必然的了!
先呈現美好,這是理想的烏托邦,再讓它在內外力量的雙重作用下崩塌,這是反烏托邦。
所以《一出好戲》是通過烏托邦來反烏托邦。
2、《一出好戲》中頻頻出現的蜥蜴有什麼寓意?
這個問題我不回答,讓導演黃渤親自來答:
好久不寫這麼長的影評了,《一出好戲》或許不夠好,但它是屬於那種有想法有野心的作品,故而談的就比較多,分享出來,歡迎交流。
如果覺得寫的還行,就幫忙點個關注吧
. . . . . .
GIF


TAG:阿度說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