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科舉有多不科學?只要字寫好 文章胡編也能當進士

清朝科舉有多不科學?只要字寫好 文章胡編也能當進士

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大致起源於隋唐時期。與此前的察舉制或九品官人法等相比,科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去靠血緣關係壟斷朝廷高層的弊病,對整個國家而言,是一種能激發社會活力的、進步的制度。

同時,科舉制度也能為國家網羅更多的人才,所以唐太宗當年城樓上看著士子們都來參加科舉,高興地感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然而,歷史上的統治者們一方面想讓天下人才為己所用,但又要禁錮士子們的思想,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後來科舉制度不斷演變,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八股文」這類文體。

在八股文的限制下,天下學子只能戴著鐐銬跳舞,講求形式,不務實學,科舉考試漸漸成為了統治階層壓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我們之前講到,在清朝中期,軍機大臣曹振鏞為了給道光皇帝「減負」,發明了「書法評奏摺」 的方法。臣下在奏摺中只要寫錯一個字,輕則被痛罵一頓,重則扣年終獎,甚至降職,搞得言官們人人自危,都不敢上奏言事。

這樣一來,道光的確減負了,不用再為看不完奏摺而發愁。

曹振鏞本是庸臣,由他來操持國政,已經把滿朝文武壓製得鴉雀無聲。而更可怕的是,道光還讓曹振鏞管科舉。曹振鏞在這裡,也用同樣的方法,對考生試卷吹毛求疵,注重形式。結果本已被八股文緊緊桎梏的科舉制度,被曹振鏞又加上了一道枷鎖。

僅在道光一朝,曹振鏞就主持鄉試、會試各四次,是清朝歷史上主持會試次數最多的大臣之一,這就讓庸臣具有了自我複製的功能。

《清史稿》記載:「(曹振鏞)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華之士。殿廷御試,必預校閱,嚴於疵累忌諱,遂成風氣。」

所謂功令,就是規矩。史書對曹振鏞的批評比較委婉,說他選拔人才很遵守規則。但遵守的是什麼規則呢?曹振鏞評判試卷還是和評判奏摺一樣,遵守他自己創造的規則。不管考生的才華多麼淵博,學識多麼深厚,只要在試卷上犯一點點書寫上的錯誤,那就基本宣告與金榜無緣了。

《清稗類鈔》考試類中,有清朝「朝考殿試重楷法」一條:

「朝廷重視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計也。新進士殿試用大卷,朝考用白摺,閱卷者偏重楷法,乃置文字而不問,一字之破體,一點之污損,皆足以失翰林,此之流毒,實道光時大學士曹振鏞種之。

振鏞在樞府,宣宗以閱疏太煩為苦,振鏞教以挑剔小過誤字加之嚴譴,則臣庶震懾,封事自稀,可不勞而治。宣宗納之。其後廷試亦專剔誤字,不復衡文。桎梏天下之人才,納諸無用之地,振鏞之罪也。」

更為滑稽的是,這種形式主義的風氣,還不僅僅限於殿試朝考,就連太醫院考醫士,也是用八股試帖來選拔,楷書寫得好的便能入選。

時人諷刺道:「太醫院開方,但須字跡端好,雖葯不對證,無妨也。」士子們汲汲營營的進身之階,全賴一手小楷。選拔人才如此兒戲,那些選出來的大多數官員,又哪裡有什麼治國能力可言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乾隆游西湖神廟 見神像樣貌大怒:馬上全部砸掉重做
一塊白水煮熟的肥豬肉 為何令挑剔的乾隆情有獨鍾?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