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崔興達與「就壺堂」紫砂的甘肅文化之行

崔興達與「就壺堂」紫砂的甘肅文化之行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天給各位說說一檔奇事。2018年7月8日上午,在江蘇宜興的高鐵站台,200多把紫砂壺生坯登上了開往甘肅隴南的高鐵。

這事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大凡接觸過紫砂壺的朋友都知道:紫砂壺在經過高溫燒制之前,只是一塊壺形的泥。它不光經不起輕微的力量觸碰,而且遇水就散形。因而在紫砂壺誕生的500多年時間裡,從宜興走出去的紫砂壺,必須是經過窯爐高溫燒制的。哪怕只有一隻沒有燒制的生坯走出宜興,都是聞所未聞的事,這次怎麼會200多把生坯一次性出走宜興?而且一走就是近2000公里的長途跋涉呢?是銷售商馬虎大意錯發了這批貨?不是。

負責護送這批生坯壺的人名字叫崔興達,中國「就壺堂」紫砂創始人。崔興達自北京科技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研究生畢業之後,便繼承了家族制壺事業,成為紫砂歷史上第一個原料專業研究生。在多年研究紫砂文化的過程中,清代的大學士瞿子冶引起了他的注意。瞿子冶書畫雙絕,尤其善畫竹子。為了把竹子刻到適合的壺體上,他就找到制壺匠人楊彭年,把曼生石瓢壺原本圓弧飽滿的身筒,改為清瘦挺直的了。這樣一來,壺身相對平整,有利於刻畫,壺身的挺拔與竹子的挺拔相輝映,突出了竹子的精神。紫砂壺對於瞿子冶來說,只相當於一張宣紙。他在壺形上的變化,只是為了讓這張「宣紙」能更好表現他的書畫內涵。瞿子冶這麼一變,變出了一方新的天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壺藝風格。民國漱石生《退醒廬筆記》記載:「邑紳瞿子冶廣文……更喜以宜興所制紫砂茶壺,繪竹於上而鐫之,奏刀別有手法,為他人所不能望其項背,故當時一壺之值,已需三、四兩……今偶有此種瞿壺,骨董肆皆居為奇貨,非十金、數十金不可,而真者尤未必能得。」

因為本身是文化人的緣故,崔興達與愛好紫砂壺的書畫家打交道較多,他敏感地發現:當代很多像瞿子冶那樣的書畫家來到宜興,想在紫砂壺上做點文章,卻很難找到適合自己書畫風格的壺形。即便與制壺匠人反覆溝通也難以奏效。原因有二。一者,受制壺人文化程度的限制,理解不了書畫家的思想,變不出理想的效果;二者,受國家技術職稱評定的影響,制壺匠人在紫砂文化界的地位空前提高,遠遠高於明清時代文人書畫家,匠人們覺得自己才是紫砂文化的行家,誤認為書畫家是外行,當然就不願意改進。這都使書畫家們通常高興而來,無奈而回。

深深了解紫砂歷史文化的崔興達,非常尊重當代書畫家的訴求,便開始主動為不同的書畫家定製紫砂壺。沒想到,此舉竟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紫砂文化產業。幾年下來,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先後與數百名書畫家探討,累計設計了近千個不同造型的紫砂壺。全國各地的書畫家來到就壺堂,無論是擅長花鳥魚蟲,還是喜好日月山水,無論是書從蘇黃米蔡,還是法規真草隸篆,幾乎都能很快找到適合相得益彰的壺形。他們在這些壺上或書或畫,縱情創作,一把把充滿書畫氣息的紫砂作品從就壺堂面世。

說到這裡的小時,朋友們可能已經想到了,這次200多把生坯壺遠赴甘肅隴南,是與隴南的「瞿子冶」們見面的。隴南的「瞿子冶」們將在這些生坯壺上各顯神通,讓這些形狀各異的紫砂生坯變成文人雅品,然後再由崔興達先生將其護送回宜興燒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國網 的精彩文章:

原素盾吳昊的「鋼鐵俠」之路
高溫季節怎麼健身?湯臣倍健乳清蛋白粉為你分享健身技巧!

TAG:北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