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國:尋找中國古建築之黔北民居老宅系列一《滄桑民居》
青磚黛瓦,亭台水榭,鄉村寨落,青石板街,芳草斜陽,水際清煙,古城,古鎮,古街,古村落是人們心中寧靜、詩意的精神家園。一座老屋,一顆老樹,一口古井,古村落始終牽動著人們心靈深處濃郁的鄉愁。
在中國大地,遺留著多處歷史古建築。每一個古城,古鎮,古街,古村落都是一本厚重的書,在歲月的氤氳下沉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走進古老建築,觸摸斑駁的門房,彷彿觸摸著它古老的身軀;腳踩著光滑的青石板,彷彿踩著歷史的琴弦,古老的故事便娓娓道來。每一塊磚,每一片瓦, 每一扇門,記錄的是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也映射著老百姓的文化關照。
當前城市化進程在快速推進,正一點一點地侵噬著古建築生存的空間。一座座古老的建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個個古城,古鎮,古街,古村落,給予現代人無形的精神安慰。一個民族沒有古建築,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古建築是人類文化信仰的廟宇和教堂。只有在這些聖殿面前,人們才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我們要留住鄉愁,守護依附在古建築上的文化魂靈,守護人類詩意的精神家園。
是人為,是自然?不論何種因素,我們都不能自取其亡,將保護古建築的精神傳承下去,已經勢在必行。人類文化信仰的殿堂,不能任由商業開發大肆取代,因為,沒有了古建築,我們就沒有了自己的文化。
用鏡頭記錄即將消失的古建築,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傳承,中國古建築公益攝影,我們在行動。
黔北地區位於貴州省北部遵義地區,是貴州省烏江北岸的重要經濟文化中心。
「黔北民居」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牆構築而成。
黔北民居,雖獨具特色,但也融會貫通。由於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響,黔北民居揉進了巴蜀建築的元素,而隨著外來商賈的湧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築的影子。在遵義中心城區苟家井天橋附近,原有一道封火牆,其風格和造型則借鑒了江浙一帶的古建築風格。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洋文化的滲透,黔北民居又有新變化,帶了點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輝章公館(即現在的遵義會議會址)、桐梓海校等。
傳統的黔北民居,均為木質結構,但「中西合璧」後,骨架雖為木質,但又用磚牆包圍,門窗和走廊等開始呈現圓拱形,且建築還出現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注重居住舒適性的同時,兼顧了藝術性、觀賞性。傳統的黔北民居,為木質結構,屋頂為坡屋頂或斜山頂。


※藝術家推薦:蒼山無言 萬象歸心——山水畫家王錄山
※靜對林泉——陳年發山水畫作品展在京開展
TAG:企業與法微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