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40年,中國航空工業行商天下之旅

回望40年,中國航空工業行商天下之旅

1978年,是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從此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40年前,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航空工業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中航技應運而生。

40年行商天下,從國內做到國外,從航空產品做到非航民品,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變弱為強,中航技以航空貿易起家,成為中國航空工業面向世界的主窗口。

40年風雨兼程,40年砥礪前行,重溫這段創新創業的激情歲月,回顧與改革開放共生共榮的光輝歷程,一幅中國航空工業轉型與變革的歷史畫卷緩緩鋪開……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在此之前,一直執行國家對外無償援助政策,為維護國際和平做著重要努力的中國航空工業,也迎來了發展道路上的新契機。

1978年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家援外政策和體制發生重大調整,援外工作開始向經濟貿易方式過渡。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援轉軍貿」的戰略思想引領下,已有30年基礎的中國航空工業開啟戰略轉型,準備投身國際市場競爭。

中航技創建期相關文件

1979年初,中國國防工業第一家進出口經營機構——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中航技)成立。

北京,交道口南大街67號

原三機部所在地,中航技公司就誕生在這裡

成立之初,為推進中國航空工業以嶄新面貌抓住商機、迅速走向世界,中航技與第三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的特殊職能,共設一個領導班子和一套行事機構,統一組織中國航空工業進出口貿易。

成立後的中航技迅速走出國門,開始征戰國際市場。3月15日,中航技第一個代表團由時任中航技副總經理劉國民率隊,一行7人出訪埃及,與埃及空軍洽談中國出口飛機、發動機的合同。

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赴埃及

成功簽署中國首單軍貿

在此之前,所有進出口業務都要通過對外經濟貿易部所屬的專業外貿公司去做,首次出征的中航技其實還是個「門外漢」。

劉國民回憶:「赴埃及談判難度和工作量非常大。那時中航技剛剛組建,業務建設幾乎一片空白,出發時甚至連回國的機票款都還沒有著落

沒有經驗,沒有渠道,甚至連出國必需的外匯都沒有,老一輩航空人從零開始,參照過去從蘇聯進口飛機時簽訂的合同,起草了出口飛機的合同。「我們不但要迅速熟悉有關的方針政策,還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準備,包括談判的心理準備。」 劉國民說,「談判進行得異常艱苦,前後70多天基本上是連續作戰。」

面對購買意向舉棋不定的埃及空軍,代表團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介紹飛機和發動機性能,從技術、經濟等方面幫助客戶詳盡分析,最終贏得了埃及空軍的信任。

出口埃及的殲6飛機

初闖國際航空貿易市場的中航技按照 「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工貿結合、技貿結合、進出結合、以出口為中心」的總體戰略,以區區3000萬元人民幣資金起步,迅速發展壯大。

1979年5月,中航技與埃及空軍成功簽署了兩份合同,首戰告捷,「中國軍貿首單」總金額達1.67億美元,中國的航空軍貿也由此啟程。

「正是有了首次出口銷售的成功,才使中航技起步時期能有較快發展,才促成了中航技沿海地區子公司迅速組建。

——回顧當年曆程,中國航空工業

以此為起點大步伐走向世界

僅在成立當年,中航技軍品出口成交額達到2.1億美元,實際收匯3700萬美元。藉助國家前期軍援的東風,中航技創造了以殲6和殲7飛機為主的出口小高峰;以殲7飛機航電改裝為代表,緊密關注市場需求改進改型,實現了殲7M、強5、運12、運8、大修線的首次出口;客戶覆蓋擴展到15個國家和地區,奠定了與巴基斯坦、埃及、孟加拉等友好國家的長期合作基礎……

與巴基斯坦項目合同簽署現場

中國航空工業從此建立並擁有了走向世界的主渠道和主力軍,為國家先進武器裝備引進積累了寶貴的外匯資金;探索並迅速構建了海外營銷和保障體系雛形;初步形成了我國航空軍貿工作的體制機制。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對外開放的生力軍、試驗田,中航技一方面積極開展跨國、跨地區多種經營,擴大出口貿易;另一方面迅速在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建立了航空工業的貿易窗口。

1979年11月1日,在中央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之後不久,中航技率先響應中央「全國支援特區建設」的號召,派出精銳部隊紮根深圳特區。找地、辦廠、安家、立命,在廣州設立分公司,並在深圳設立辦事處。1981年幾十位航空人在雜草叢生的荒丘上開始了艱難創業。

1980年,勘測初期的中航技深圳工貿中心

中航技深圳辦事處(1982年更名為「中航技深圳工貿中心」)創立初期,通過外引內聯,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項目引進。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項目引進小有成效,至1981年底,中航技深圳辦事處下屬的四家工廠完成了341萬元的總產值。

時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段子俊在這一年說道:「航空工業技術水平高、設備好,以我們的精尖產品和技術優勢吸引外資,可以為特區建設一個裝門面的窗口。」

「怎麼辦窗口企業,我們誰都不知道,只有積極探索,摸著石頭過河。

——1982年4月,深圳辦事處

升格為中航技深圳工貿中心

出任工貿中心總經理的李國富

談及開辦企業時說

1984年,中航技旗下天虹商場成立

系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企業

深圳工貿中心成立後首先建設了中航小區。「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建成後的中航小區引來眾多投資辦廠者,深圳工貿中心也因此迎來了創辦企業的高峰。1986年,深圳工貿中心工業總產值已過億元,利潤800餘萬元,成為特區早期的強勢企業之一。

到1987年,深圳工貿中心已擁有企業48家,南航電子、航空精密模具廠、航空電腦廠、天馬微電子、深南電路、天虹商場、上海賓館、飛亞達、中航物業、中航商貿等一批企業誕生,特區航空產業初具雛形。

支援特區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航空工業邁出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大,開始登上世界舞台。1986年的英國范堡羅航展上,中國航空工業首次亮相。「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在國際大型航空博覽會上參展亮相。」

時任中航技副總經理兼出口一處處長的王大偉回憶,初次參展,中航技在長10米、寬2米多的展台上放置了殲8Ⅱ、殲7M、殲教7、強5、運7、運8、運12、直9等飛機模型。

「首次參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作用。中國航空工業終於在世界性的航空盛會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談及首次參展

王大偉還記得展台上的五星紅旗

自豪感油然而生

航展現場,有客戶和中間商索要資料,詳細詢問飛機性能、價格;有附件供應廠商主動上門推銷自己的產品;有中國航空工業的老朋友前來祝賀,也結識了不少新朋友。王大偉告訴記者:「尤其是海外華僑,為中國有強大的航空工業而讚嘆不已。但也有人以為我們是生產飛機模型的供應商,不相信中國能造飛機。」

第37屆巴黎航展現場

首次展出實物飛機的中國航空工業被圍觀

自此,中國航空工業開始積极參加各國航展,規模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主題越來越明確,影響越來越廣闊。法國,第37屆巴黎航展現場,中航技首次展出了強5C、殲教7、運10等飛機和「飛龍」2號海防導彈;新加坡,第6屆新加坡航展現場,K8飛機轉場12000千米來到達樟宜展覽中心作飛行表演。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

1989年,中航技更名為「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至此,運行近10年之久的「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特殊時期宣告結束。

1993年泰國航展

中航技攜飛機實物參加受到廣泛關注

1993年,以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為核心企業,組建中航技企業集團。經歷了14年商海浮沉的中航技已擁有了6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進出口總額累計71億美元,其中出口成交45億美元;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同時帶動一大批航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1997年,中航技組織中國飛機到遠隔重洋的非洲做了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10月13~29日,中國航空工業在非洲七國成功舉辦了K8教練機、運7-100客機和運7H-500貨機的飛行表演。陌生的非洲大陸,多變的氣候,從未見識過的機場,連續的表演和轉場……

「三種飛機,長途跋涉,連續作戰,靠的是飛機製造的優良品質。我們不僅由自己的飛行員做表演,每到一個國家還大膽讓該國的飛行員去飛他們初次見到的中國飛機。各國空軍的飛行員和官兵盛讚中國飛機的性能優越,有的人甚至不相信這些飛機是中國製造的。

——作為親歷者

王大偉對此記憶猶新

「因為是白紙,才能畫出最美的圖畫。」

正如王大偉所說,這次橫跨大洋的飛行征戰,進一步證明了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合作使中國飛機邁上了新台階。

埃及K8E飛機合作生產線

此後,中國航空工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航空貿易在市場錘鍊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K8、直9、「霹靂」9、運12等重點出口型號全面走向世界;埃及K8E飛機合作生產,首次實現單一產品出口向航空技術出口的轉變,改變了中國航空工業單向從國外引進技術的歷史;以航空軍貿為主線,帶動軍民結合,運12飛機十年出口17國71架,並創造國際同類新機年度銷量之最。

向辛巴威總統介紹「新舟」60飛機

進入21世紀,「梟龍」首飛,戰機研製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四共」合作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並實現首次出口,航空軍貿持續穩定發展。

與此同時,中航技借特區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摸爬滾打,實現了軍轉民、股份制、中外合資、混合所有制等各項創新機制改革「零」的突破,並率先邁進資本市場大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資本市場開始啟動,深圳特區喝得「頭啖湯」。

1993年,中航技旗下飛亞達

完成股份化改組後A、B股同時上市

憑藉近水樓台,中航技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先行參與者。1993年,飛亞達在完成股份化改組後A、B股同時上市,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家上市公司;1995年深天馬A股上市,上市當年,其利潤已過3000萬元人民幣。中航技在深圳非航產業的長期發展,既有力支持了深圳特區建設,也為中國航空工業探索企業市場機制積累了經驗。

中航技旗下深南電路

進軍電子裝聯業務領域

2009年,中國航空工業在原中航技的基礎上,整合專業資源,軍民分立,進行重組:成立中航技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中航技)和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航國際)。

中航國際旗下天馬公司現代化生產線

中國航空工業開始以新理念、新思路,展現出新發展、新作為。

2015年,裝備巴基斯坦空軍的「梟龍」戰機

為出訪巴基斯坦的習近平主席專機護航

「我為中航技今日的規模宏大、欣欣向榮而由衷地高興

——王大偉表達了

所有為此付出畢生心血

的航空人們

真摯的心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五十多年前51區測試的秘密技術 竟然是未來六代戰機的關鍵?
美國開始為未來戰鬥機詳細定義自適應發動機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