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池那對風雨千年姊妹塔,舉世聞名!可你真正了解它嗎?

華池那對風雨千年姊妹塔,舉世聞名!可你真正了解它嗎?

莽莽蒼蒼的子午嶺連綿數百里,碧濤干頃,雲蒸霞蔚。鑲嵌於林海之中的雙塔就像一顆明珠,亭亭立於華池縣城東山的山腰間,遠遠望去,秀麗挺拔,卓而不群,宛如少女窈窕的身姿,人稱「姊妹塔」。有人為其題詩讚曰:浮圖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閣秀,清清流水照紅顏。

雙塔寺原位於華池縣林鎮鄉豹子川,建於金正隆至大定年間,原名石塔院,大安三年(1211)更名興教院,明弘治萬曆年間屢有修葺,後因山體滑坡,大部分建築被毀,僅留雙石塔仰望晴空。雙塔平面呈八角形,高13層,共有雕4000餘身,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工藝精湛,舉世無雙。省地縣文物單位對寺院進行了搶救發掘,出土幢,並在二號塔內發現西夏文文書、藏文佛經、香包等文物140多件,皆為無價之寶。

現在,雖然寺毀佛殘,雙塔卻仍然完好地屹立在群山之中。兩塔相距僅8米,且各有特點。石塔既是這個寺院的標誌,也是這個寺院的精華和核心。石塔院中軸線上的石造像塔,習稱中心佛塔,通體由當地的紅砂岩雕鑿而成,每層塔體、塔座和塔檐都是採用整塊石料製作,然後逐層組裝成形,構件之間採用磨光干壘的辦法,未用灰醬或其它粘合材料。塔身向上越收越小,每層都有塔檐

和圓形仰蓮盆座,每層塔身都穩穩噹噹置於仰蓮盆座之上。塔頂有石制剎柱,上置覆缽、相輪、寶珠。八百多年來,石塔無傾斜或錯位現象,足見當年建造石塔的工匠技藝之高超。

中心佛塔共有13層,通體雕刻佛像多達3500餘身。佛塔通高12.58米。塔座呈須彌狀,為八面體,每面均雕兩身負重力士。力士頭戴皮弁,面相方圓,豎眉睜目,著短衫,祖胸露臍,下身穿寬褲,褲口緊扎,呈半蹲狀,一手托塔,一手扶地。中心佛塔雕刻最精美的浮雕是第四層的「釋迦牟尼圓寂涅槃」圖。這幅浮雕人物造像分五層,共有造像35尊,佛祖安祥地側卧在棺床上,右手枕於頭下,左手搭在腿上,身著通肩大衣,下系裙,跣足。佛首處有夢幻祥雲,雲中有化佛端坐蓮台,其側兩飛天飄飄相迎。在佛棺的兩端各立一迎接天王,棺下兩層造像,均為佛的弟子,或侍湯藥於佛前,或嚎啕哭倒在地,痛不欲生。這兩層造像組成佛的弟子訣別佛祖歸天涅槃,頗具世俗生離死別的悲痛場面。可謂「惟逝者之曰遠,愴傷心而斷腸」。

建在石塔院前右角的石造像塔,習稱前右佛塔。該塔原有13層,搬遷前僅存12層,殘高11.98米。底部兩層為四方體,其上10層為八面體。全塔共有造像615尊。前右佛塔的第一層塔身三面造像均為伎樂天立像,站在蓮座之上,形態各異,手持樂器亦各不相同,或為琵琶,或在擊鈸,或持簡板,或吹笛;還有些伎樂天作說唱或舞蹈狀,看來是一組佛家樂隊。這些伎樂天的服飾十分講究,一般均為上身半裸,胸佩瓔珞串珠,腕戴寶釧,右斜披帛於腰部,下穿透體緊身裙,跣足而立,身腰微扭,顯得婀娜多姿。

此層塔身的另一面是佛祖涅槃圖,畫面內容與中心佛塔第四層塔體的涅槃圖大同小異。按照佛經所述,佛涅槃後並非死去,而是進入另一個極樂世界,所以應予以慶賀,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故而表現佛涅槃的畫面,總有天王迎接,伎樂歌舞,在弟子悲傷的場景中又穿插著一些輕歌曼舞的喜慶場面。前右佛塔的第二層,有兩幅浮雕值得一提:一幅是普賢菩薩出行圖,另一幅是文殊菩薩出行圖。普賢菩薩出行,乘大象,象佩鞍,鞍上置仰蓮束腰座,普賢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馭象奴在象前慢行。文殊菩薩出行,乘坐雄獅,獅立於流雲上,回首而顧,獅身佩雕鞍,瓔珞飄逸,鞍上亦為束腰蓮座,文殊菩薩端坐於蓮座之上。馭獅奴左手執杖,右手牽韁,步態輕緩。前右佛塔其它各層塔體,大多為中心開一佛龕,佛或說法,或禪坐。佛龕上下左右均為供養人,或立或跪,神態各異。柔遠東山峰巒逶迤,林木葳蕤。金代石塔院遺留下來的兩座石造像塔,在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風雨雨之後,仍屹立在蒼松翠柏之中。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遊人所稱道,不愧為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一塊藝術瑰寶。

編輯:方燕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悠緣外賣 的精彩文章:

18年前,華池縣白馬鄉一女孩摘「馬爾」墜入3米多高懸崖,18年後……

TAG:悠緣外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