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20世紀20年代,菊壇上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梅蘭芳與孟小冬因戲生情,兩人一個是旦角之王,一個是鬚生之皇,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這段短暫的戀情改變了梅蘭芳的人生走向,也改變了孟小冬的整個人生。

在遇到孟小冬之前,梅蘭芳已經有了兩房妻室。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是清末馳名的花旦,人稱「胖巧玲」,父親梅竹芬在梅蘭芳4歲時就病死,梅蘭芳母子跟著大伯父梅雨田生活。梅蘭芳9歲從吳菱仙啟蒙學青衣,12歲起在喜(富)連成科班搭班習藝,15歲又遭逢母喪,早年經歷坎坷。18歲時,在祖母做主下,梅蘭芳與長自己一歲的王明華成婚。王明華是一位精明能幹的女性,一向勤儉持家,兩人十分恩愛,並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名叫「大永」,女兒名叫「五十」。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隨著梅蘭芳的漸漸成名,演出和應酬日益增多,王明華女扮男裝進入戲院後台照顧丈夫,給了梅蘭芳很多幫助。但好景不長,4歲的大永和3歲的五十被一場麻疹病奪去了生命,給梅蘭芳夫婦沉重的打擊,但兩人相互支撐,度過了最悲痛的歲月。由於子女均殤,王明華又不能繼續生育,於是「梅黨」慫恿梅蘭芳再娶。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梅雨田,兼祧兩房,可以再娶。後來,梅蘭芳娶了同拜吳菱仙為師的福芝芳。

梅蘭芳娶福芝芳有兩種說法,梅葆琛在《懷念父親梅蘭芳》記錄了福芝芳母親福蘇思的說法:當年梅蘭芳與福芝芳兩人經常共事和演出,梅蘭芳看上福芝芳為人質爽,在舞台上兢兢業業,暗生情愫,便托媒前來求親,當時福蘇思並未同意,一是福芝芳年紀較小,剛開始演戲不久;二是梅蘭芳前妻王明華得了肺癆病,命在旦夕,福蘇思不願女兒做偏房。但梅蘭芳三番五次求親,見他一片真心,最終同意了。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同時代的張次溪在《燕歸來隨筆》寫到,梅蘭芳與王明華成婚十餘年,沒有子女,梅黨很擔憂,提議娶歌女福芝芳。但蘭芳伉儷情篤,即使大家都如此勸誡,但仍不能勉強。由於梅蘭芳非常敬重羅癭公,梅黨知道如果請羅癭公遊說,梅蘭芳一定會答應,果然請羅癭公去說後,梅蘭芳答應了。由於梅蘭芳貌如初日芙蕖,是當世美男,而福芝芳芳麗絕倫,兩人結合後,一時有「梅福神仙」之譽。

當時梅蘭芳住在蘆草園,王明華與福芝芳分住東、西院,稱為「東院大奶奶」、「西院大奶奶」。1928年,王明華病逝,終年35歲。梅蘭芳極度傷心,自撰一輓聯:「三年病榻嘆支離,葯灶茶爐,悼我當時心早碎;一旦津門悲永訣,凄風苦雨,哭卿幾度淚全枯。」

福芝芳與梅蘭芳共同生活了40年,相親相愛,共生育9個子女,其中5個因各種原因夭折。福芝芳精心照顧著梅蘭芳,尤其是抗戰時期,梅蘭芳不願為日偽漢奸演出,生活窘迫,福芝芳典當了自己的首飾,補貼日常生活費用。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孟小冬(1907-1977),原名若蘭,字令輝,出身梨園世家,祖父孟七,是著名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凈演員。關於孟小冬的身世,也有另一種說法,孟小冬是漢口人,本姓董,名若蘭,父母為滿春茶園演員包伙食,民國元年,孟家兄弟幾人在滿春茶園演出,六歲的董若蘭很喜歡看戲,且嗓音很正,很受孟七三子孟鴻榮(號稱「小孟七」)的喜歡,離別時難捨難分,於是董家人讓董若蘭認孟鴻榮作干父,到15歲時改姓孟。因孟家人一直叫若蘭「小董」,「董」與「冬」同音,所以叫「孟小冬」。

孟小冬9歲從「菊仙」仇月祥學孫派老生,12歲登台演出,已有大角風範。14歲已經同老旦張少泉,武旦粉菊花、姚玉蘭等同台演出。在法租界黃金榮開設的共舞台,孟小冬掛牌排在第九,演出佳評如潮。不到20歲,這個女老生就已經在名角如林的北京獨當一面,引得無數文人、記者、劇評家為她傾倒。天津《天風報》的沙大風撰文捧她為老生行的「皇帝」,稱之為「冬皇」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孟小冬的早年正與梅蘭芳相反,可謂絢爛至極,在這個奇女子的映襯下,讓當時一些著名的老生都黯然失色。 孟小冬平時愛穿男裝,頭髮剪得很短,臉蛋極漂亮,有劇評家認為,當時著名的以美貌著稱的雪艷琴、陸素娟等坤伶,「她們的姿色都比不過孟小冬」。其嗓音被認為「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前無古人」。

1925年8月,在北京一場大型義演中,孟小冬受邀參加,當時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其次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這場演出讓孟小冬聲名鵲起,這時候她才18歲。隨後的一次堂會戲上,孟小冬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觀眾看得如痴如醉,演出非常成功,從此,梅蘭芳常邀請孟小冬這齣戲。

兩人配合精彩絕倫,顛倒陰陽,顛倒眾生,有好事者就主張讓他們繼續合作演出,增加票房。梅黨的捧角們也大力撮合兩人,在梅蘭芳面前竭力宣揚孟小冬的出眾,兩人也因戲生情,彼此心心相印,梅蘭芳大孟小冬13歲。當時孟小冬是仇月祥的徒弟, 沒有人身自由,收入也都歸仇月祥,梅蘭芳與孟小冬相戀後,幫助孟小冬從仇月祥身邊解脫。當時王明華病體沉重,梅黨向孟家許諾,梅蘭芳「兼祧兩房」,因此孟小冬並非偏房。且有說法稱,這枚婚事王明華也出了力,因為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又不喜歡福芝芳,所以支持兩人的婚事。就這樣,「冬皇」終於下嫁「伶王」,1927年,兩人在馮幼偉證婚下,結為夫婦,但對外保密。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兩人婚後生活幸福甜蜜,有詩云「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倆俊人。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但好景不長,婚後不到1年,兩人關係就時好時壞,1929年春對外公開,1931年正式分手。

兩人分手的原因眾說紛紜,比較可信的有三種說法。其一是震驚整個京城的「血案」,導致梅蘭芳差點丟了性命,而始作俑者就是瘋狂迷戀孟小冬的紈絝子弟李志剛,因聽說孟小冬嫁給梅蘭芳,就去找梅蘭芳理論,釀成血案。其二也是說這樁血案,不過說這是一場綁票案,不管真相如何,這都給了福芝芳一個借口,使輿論站在了自己一邊。其三,就是孟小冬弔孝受窘。

梅蘭芳的祖太太去世時,孟小冬回來戴孝,卻被福芝芳擋在門外。有孕的福芝芳揚言,若是讓孟小冬進門,她就拼上兩條人命。梅蘭芳只好勸孟小冬,孟小冬心痛萬分,並感覺非常丟臉,心灰意冷,原本說的「名定兼祧」,不過是鏡花水月,連是妻是妾都弄不清楚,情可以堪,從此不願意再見梅蘭芳。甚至有一天雨夜,梅蘭芳來找孟小冬,她也不肯開門,任由梅蘭芳在大雨中站了一夜,也沒有相見,自此兩人斷絕來往。1931年夏秋,兩人在杜月笙等人的調停下,正式宣告分手。

梅蘭芳和孟小冬: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分手後,孟小冬一度看破紅塵,茹齋念佛,情緒消沉。1933年, 在《大公報》上連登三天啟示,澄清流言蜚語,並指責梅蘭芳,原本「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但「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足見毫無情義可言」,「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

儘管已與孟小冬了斷感情,也在人前決口不提孟小冬,但梅蘭芳始終無法忘記她,1947年杜壽義演孟小冬演出,梅蘭芳在家連聽了兩天電台轉播孟小冬唱的《搜孤救孤》。而孟小冬也一樣,60年代,有朋友去香港看孟小冬,見寓所內供奉著兩個靈位,一個是恩師余叔岩,另一個就是梅蘭芳。可見兩人即使分離,仍然將愛放在心裡,何嘗半日相忘。

正如曹雪芹《枉凝眉》中的判詞,「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參考文獻:《梅蘭芳與孟小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