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兩歲男嬰感染艾滋:父母血液正常,醫院稱操作規範,病毒何來

兩歲男嬰感染艾滋:父母血液正常,醫院稱操作規範,病毒何來

「剛來醫院時艾滋病抗體檢查為陰性,出院時怎麼就陽性了?」

2017年10月28日,貴州貴陽1歲3個月的男嬰小偉嗆到蘋果後被送至貴陽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搶救,後轉移至ICU治療。兩個月後的常規血檢中,男嬰小偉的艾滋抗體篩查呈陽性。其家屬懷疑孩子在醫院治療中感染了艾滋病。

2018年8月9日下午,貴州省衛計委就該患兒感染艾滋病病毒核查情況發出通報。通報中稱,受核查組職能和流行病學調查手段的限制,且距患兒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時間較久,核查組無法從相關當事人和醫護人員中獲得更有價值的線索,目前仍未能找到感染源,要求貴陽市衛計委繼續全力查找感染源。

貴州省衛計委就該患兒感染艾滋病病毒核查情況發出通報。圖/小偉家屬提供

紅星新聞此前報道稱,小偉家屬不接受此通報,認為過於草率,當場拒絕簽收。就此,小偉父親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之所以不接受,是不認可通報中給出的孩子可能感染艾滋病毒的時間範圍。

治療過程一波三折

事情還要回溯到2017年10月份。

2017年10月28日午飯後,小偉因誤食了一塊蘋果出現窒息,被送到貴陽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搶救。

據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醫學科陳建麗主任介紹,孩子在送到醫院時,臉色發青,呼吸不好。「嗆到蘋果後保姆曾用手摳過,但不知是否將蘋果摳出。」陳建麗說。當天,小偉的病歷上寫有「神清,精神稍軟,反應可,咽充血,扁桃體腫大,未見膿點及皰疹,面色及口唇發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乾濕啰音,心腹及神經系統查體無特殊,雙足及雙手未見皮疹。」醫生給出的診斷為「支氣管炎、支氣管異物?腦損傷?」

在急診治療一個小時後,小偉被轉送到了ICU。陳建麗解釋稱,吸入異物是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小偉當時呼吸困難,送進ICU是為了連接呼吸機以改善大腦缺氧的情況,以便後續治療。

進入ICU前,護士為小偉檢測了血液,在此次血檢報告中艾滋病抗體檢查結果為陰性。

圖/小偉家屬提供

10月31日,小偉的血色素水平從入院時的99克降至78克,那天他經歷了一次輸血。

在ICU住了將近一個月,直到2017年11月21日,醫生告知父母孩子可以出院了。陳主任介紹出院的標準是「臨床治癒」,「孩子檢查的各項指標都正常了,雖然肺部還有一些癥狀,但是恢復還要一段時間,這個回家慢慢養著就可以了。」陳建麗在電話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那天出院時,我們看到小孩在玩,情況不錯,家長還給小孩拍了照片。」

小偉父親卻表達了擔心。小偉出院前做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當時發現肺裡面有新生物,但是主治醫生跟我們說這是可以吸收的。」不像院方描述的那樣輕鬆愉快,出院時孩子呼吸仍有喉鳴,這令媽媽擔心不已。

兩天後的23日,小偉因病情加重返回醫院治療。此後半個月的治療並沒有好轉。12月6日,父母決定轉院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治療。

醫院和家長到底有無及時溝通病情?

疑點出現在轉院後的初次血液檢查。

因治療需要,小偉在重慶進行了艾滋病抗體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懷疑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重慶醫科大附屬兒童醫院按照規定,將小偉的血樣送到重慶市渝中區疾控中心艾滋病確證實驗室複查,結論是「艾滋病抗體不確定」。

圖/小偉家屬提供

12月8日,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症醫學科接到小偉家人的電話,「那天孩子家長跟我們說,去那邊(重慶醫科大附屬兒童醫院)入院血檢篩查出艾滋病抗體陽性,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重視了。」主任陳建麗回憶,「因為篩查的結果有可能是假陽性,所以我們當天只是告訴家長有什麼問題要及時溝通。」

據陳建麗介紹,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在12月11日有一次電話隨訪,「那次是孩子爸爸接的電話,當時爸爸說孩子的病情較穩定,電話中孩子父親的情緒也比較穩定。」那次電話隨訪之後,雙方就沒有了任何溝通,「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他們一直都沒有和我們聯繫,直到6月28日突然來電話說,孩子確證感染艾滋病。」

圖/小偉家屬提供

「隔了7個月才告訴我們感染了艾滋病,我們也不知道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陳建麗質疑。

對此事實的講述,孩子父親與陳建麗的說法完全不同。小偉爸爸說,轉院到重慶後,自己依然與貴陽婦幼保健院的醫生保持著密切聯繫,「不光是艾滋病抗體的檢驗情況,小孩肺部病情也是一直跟貴陽的醫生有溝通的。」

那麼,為何在艾滋病抗體初篩陽性後沒有第一時間確證?小偉父親解釋稱,孩子血檢初篩結果出來後曾諮詢過醫生,醫生給的說法是,初篩的結果不能確證感染艾滋病毒,必須要到疾控部門進行進一步檢測。「因為醫生說有可能是假陽性,再加上孩子當時肺部疾病很危急,我們就想先治療肺病,等病情穩定了再到疾控中心做進一步艾滋病抗體的檢測。」

孩子父親質疑「可能感染時間核查情況」

小偉返回貴陽後,5月份起出現了持續低燒現象,後在貴州省臨床檢驗中心被確診為「感染艾滋病病毒」。

2018年7月25日,貴州省衛計委核查組對可能導致患兒感染的四個途徑,即血液感染途徑、醫院感染途徑、母嬰感染途徑、院外其他感染途徑進行了核查並得出階段性結論,於8月9日向患兒父母發出通報。

對於貴州省衛計委有關血液感染核查途徑的調查,小偉家長基本表示認可,令他們疑惑的是有關可能感染時間的界定。

通報中稱,為確定患兒可能的感染時間,核查組對患兒留存在市婦幼保健院的輸血前血樣(採樣時間為2017年10月30日)和留存在重慶市渝中區疾控的兩份血樣(採樣時期為2017年12月13日和2018年2月1日)再次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該份血樣當時的HIV抗體和核酸均為陰性。

8月1日,核查組委託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患兒留存在重慶市渝中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兩份血樣再次進行核酸檢測,結果表明兩份血樣當時的HIV核酸均為陽性。

據此,在可能感染時間方面給出的階段性結論為:患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時間是在2017年12月13日之前。考慮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後檢測有窗口期。核查組判斷患兒最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時間為2017年9月30日—2017年12月6日期間。

小偉現在貴陽市第五人民醫院接受治療 圖/小偉家屬提供

「我認為窗口期的推算不合理。這個時間的界定,直接把責任推給了家裡和小孩,這對小孩和家屬不公平!」小偉爸爸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孩子是2017年10月28號入院的,這樣推算窗口期就是說,有可能是在入院前感染艾滋病的。在醫院內和醫院外感染的概率不一樣,在醫院內經歷了插管、輸液,各種有創治療,感染的可能性更大,而在院外感染的可能性極小,這個級別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的這個結果就像在說級別等同!」

通報中稱,窗口期是指人體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血液中能檢測出病毒的核酸、抗原或抗體等感染指標之間的時間。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美國(2013)和英國(2016)艾滋病檢測技術指南,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檢測窗口期分別為抗體檢測方法3-12周、抗原抗體檢測方法2-6周、核酸檢測方法1-4周。核查組判斷患兒最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時間為2017年9月30日—2017年12月6日期間。

目前,小偉仍在貴州省貴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內接受治療。這幾天,夫妻倆忙著整理材料,小偉父親說,在院外感染的可能性太小了,接下來他要繼續向貴州省衛計委申訴,希望對孩子的感染時間重新界定。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李陽煜

值班編輯:張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東北漢子,怕了江蘇方言
政策調整不宜大水漫灌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