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之旅

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之旅

馬可·波羅的遺囑原件、龐貝遺址的經典壁畫、故宮難得一見的宋代繪畫。「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7、南8展廳展出。整個展覽將在8月19日結束,真的慶幸我能夠在展覽結束前來到這裡,與歷史相遇。

展覽包括「大漠之舟」、「跨越七海」、「帝國剪影」、「鳳凰西行」、「絲綢之夢」、「世界交融」6個單元,整合了義大利24家博物館與國內18家博物館的精品200餘件。據介紹,為完整呈現「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影響,「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對參展文物進行了精心挑選,其中既有中國在「絲綢之路」中的見證物,也有受到中國元素影響的西方物品。展覽包括了中意兩國眾多博物館的珍寶,有龐貝遺址發掘的經典壁畫《花神芙羅拉》、喬托的名作《聖史蒂芬》、公元15世紀的《聖母加冕圖》和《三王來拜》等;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黃公望《溪山雨意圖》、倪瓚《水竹居圖》、任仁發《飲飼圖》等;還有國內16家重要博物館的頂級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的《宋人耕穫圖》、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卷》、任賢佐《三駿圖》,首都博物館的「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新會博物館的《新會木美人》等。

除了國際范兒的重磅展品,這個展覽不容錯過的原因更在於它能看懂、有趣味,展覽里充滿了巧妙的「對比」,讓東西文明間的交流和聯繫,變得清晰可見。近年來,我看過不少以世界文明為主題的好展覽。但這樣廣度和深度的文明對比展,真的少有。它選取了一個時間段「13至16世紀」,兩個文明古國「中國和義大利」,告訴我們,發生在遙遠義大利的偉大變革「文藝復興」,其實還是發生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比如,在第一單元就可以看到一件精美的青銅男子肖像,它來自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同時我們能看到熟悉的三星堆青銅人頭像,來自遙遠的商代中期。兩個古老文明都有著璀璨的青銅藝術,但西方藝術的寫實和我們的抽象,又顯示出不同的審美情趣。

整個展覽用可觀的對比,將文明之間互相交流的動態過程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張地圖、一件瓷器、一隻羅盤……文物本身也許不新奇,但當它們成組出現,就有了讓人驚嘆的意義!

整個展覽,就像一本結構精巧的書,分成了序篇、6個單元、尾篇,每個單元又劃分若干小話題,來幫助你讀懂大主題。作為每個話題的主人公,每件文物都具有生命,講述自己的芳華歲月。舉個例子,唐朝末期我們有名窯長沙窯,因為物美價廉,所以遠銷海外。有趣的是,在展覽中的一件瓷壺上出現了「椰棗紋」圖案,而椰棗正是西亞一種常見的果樹。所以,這件器物就很有可能是接到了阿拉伯地區的商品訂單而製作的,這也是唐朝與西亞文明之間交流的生動見證。

你能在序廳的描述阿波羅諸神林中宴飲的壁畫中看到林中仙女手中持有和地上放置的中國青花瓷器,你也能在歐洲古地圖裡找到盧溝橋,在《馬可·波羅遊記》法文插圖抄本與中國古代的水墨畫里也能看到盧溝橋,它們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差異,可以像玩「找不同」一樣在文物身上發現細節,品味細節。 胡德成J285

GO提示:

「無問西東」展覽時間截至8月19日。門票是成人50元。國博同期還有「江口沉銀」等展覽正在進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