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古村老房改造出了一道彩虹,實力捧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獎

古村老房改造出了一道彩虹,實力捧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獎






   喚醒老村子的春天   


上坪古村復興改造






上坪古村,地處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村落現有格局完整,兩條溪流繞村,並在村口匯聚,形成完整的風水格局;據傳朱熹曾在此地講學,並留下墨寶。因此,上坪有

「書香水村,明水繞古村」

之名。




此次改造共有三個節點:

水口節點、楊家學堂節點、大夫第節點。




上坪古村復興改造計劃憑著這三個優秀改造點位,因此於威尼斯建築大學特隆宮參展

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穿越中國——構建共同體」

,並獲得

「傑出貢獻獎」

,進一步將上坪古村的影響擴展到國際舞台。




▽威尼斯雙年展@周夢






通透的村口


水口篇




▽上坪古村水口區域航拍@金偉琦





因為是歷史文化名村,

所以必須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設計

。設計團隊沒有採用常用的修舊如舊的方式,也沒有趕時髦的進行民宿的打造,而是挑選了村莊中若干閑置的小型農業設施用房,如豬圈、牛棚、雜物間、閑置糧倉等進行改造設計。




植入新的業態,補足古村落旅遊服務配套設施

,為村莊提供新的產業平台是此次工作的重點;而基於在地性,鄉土性,同時強調建築的當代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是設計的基本原則。



▽從村口水口看社祖廟荷塘和烤煙房(改造前)





在這些的基礎上,設計團隊還要為村莊提供後續經營的指導,設計鄉村文創產品,以及相關的宣傳推廣,可謂從產業規划到空間營造,再到旅遊產品和宣傳推廣的一條龍服務。





01. 場地情況:位置重要,但狀況急需改善




村口是古村的水口,也是村民祭拜祖先、神靈的地方。村口原有建築包括:社祖廟、楊家祠堂、廊亭、以及烤煙房和雜物棚;古橋、玉蘭樹,荷塘是村口主要的景觀元素,它們與古建築一起構成了該區域的基本風貌。




▽村口烤煙房和雜物棚

(改造前)





村口是進入上坪村的門戶,也集中了若干古迹和景觀元素,但缺乏旅遊服務設施,供遊客歇腳、餐飲。原有建築無法滿足這些訴求,急需改善。此外,

如何將場地中的閑置建築進行整合,再利用也是此次工作的重點





02. 改造手法:古中帶新,藝術介入




並不刻意的追求復古的形式,也不使用過於現代、城市化的形態,村口節點的幾個新建築希望在保持在地性的同時,在局部呈現新的氣象,從而使新建築身兼古與新的雙重個性。




▽春日的廊亭@日月藍草





01. 廊亭




將原有的封閉的毛石廊亭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一個新的,更為通透的廊亭。它既要滿足阻隔視線,鎖住水尾的傳統格局,又必須讓坐在廊亭里的人可以看到周邊的景色,過往行人。




▽春日的廊亭@日月藍草





設計師在採用傳統舉架結構的基礎上,對外立面進行了大膽的改良,

利用格柵形成半通透的效果,並在半高的位置開了一條通長的「窗」,形成框景。




▽霧氣中的廊亭@金偉琦




▽廊亭內的魚燈裝置@金偉琦





廊亭中當地居民自發供奉的神像被妥善的保留好,並重新安置回新建築原有的位置上,

設計師希望通過對原有信仰的尊重,使新廊亭與老廊亭建立一種傳承關係

,也讓當地人更容易的接受這個村中的新成員。




▽上坪古村水口區域改造後全貌@金偉琦





燈光的處理,進一步加強了廊亭作為村口精神性的符號功能。夜晚,從遠方歸來的村民可以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到廊亭中的燈光,它引導著人們回家的方向。




▽廊亭@金偉琦





02. 彩雲間




建在原來場地中雜物棚的基地上。它是一個不大的小房子,基本保持了當地的棚架的格局,半高架約1.5米,人在其間,可以從高處俯視面前的荷塘,從而完成村莊整體格局中的「觀水」主題。




▽彩雲間@金偉琦





建築的功能是水吧,設計師希望它成為村口供人歇腳的場所。因為空間不大,所以內部格局不複雜,就是一個簡單的方盒子。面向村莊的立面,

採用了中軸的木窗板,使內外空間形成靈活多變的可能性




▽彩雲間室內@金偉






窗板並沒有墨守成規,

而是將一側油漆成

七彩的顏色

,這樣無論是遠觀,還是在室內,建築都平添了一抹嫵媚。設計師希望,這個新的服務設施能為古老村莊帶來一點戲劇性的「衝突」。




▽彩雲間室內@金偉琦





03. 烤煙房




作為當地農業的傳統工藝遺存,烤煙房具有一定的旅遊觀賞價值,可以滿足城市人對傳統制煙工藝的好奇。




▽上坪古村水口區域改造後全貌@金偉琦





但設計團隊並不希望把改造工作停留在原有工法的簡單再現上,一種藝術的手法被引入,

通過一個光和色彩的裝置,烤煙房被塑造成對中華農耕文明

,及其緊密相關的太陽的歌頌。




▽烤煙房內部的彩虹藝術裝置@金偉琦







陽光被分解和強化為彩色的光,從天窗照入室內空間,奇幻的光影效果為簡單的空間提供了浪漫的色彩。設計師希望這裡成為一個儀式性的場所,通過反映太陽的藝術裝置,現代人可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楊家將」的後裔學堂


楊家學堂篇




▽楊家學堂概貌@周夢






01. 場地情況:村中重要分岔口,建築歷史悠久




上坪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大部分村民為楊姓,族譜記載是漢代太尉楊震的後人。




楊家學堂節點位於上坪村兩條溪流的交匯處,是入村後的道路分叉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此處楊家學堂,相傳

朱熹曾在這裡講學,並留下墨寶。




選擇在這個地點進行節點改造設計,既考慮了旅遊人流行為的需要,也照顧到了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




▽楊家學堂節點(改造前)





改造對象是楊家學堂外面的幾間廢棄的農業生產用房。他們是:雜物間和牛棚和穀倉。




設計團隊希望將原來的建築改造為一個書吧,一方面為外來的觀光者提供一個休息和了解村莊歷史文化的地點,還為當地人,特別是孩子提供一個可以閱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並為重拾「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提供了支點。




▽楊家學堂節點2(改造前)






02. 改造手法:動靜結合,順應環境




空間的差異和「瑕疵」帶來了空間改造的困難,同時也為改造後的建築敘事提供了戲劇性元素,這正是改造項目有趣的地方。利用原有空間的特點,設計團隊將新建築定義為「

一動一靜

」兩個部分。




「靜雅」書吧內,「木房子」被稍微抬起,將陽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

周夢





「一動」是利用雜物間改造的書吧的售賣部分

,這裡相對熱鬧,拿書借書,買水喝水,以及設計團隊專門為上坪村創作的一系列文創產品都在這裡集中展示、銷售。




這裡是上坪村對外的一個窗口,外來人可以在這裡閱讀上坪古村的「前世今生」;村裡人也可以透過物理性的窗口

(建築的朝向村莊一面採用了落地玻璃的方式,將書吧和村莊生活連著一起。)

和心理的窗口和外面的世界進行對話。大家稱之為「廣悅」。




▽「廣悅」書吧室內@周夢





原有建築朝向溪流一側是封閉的毛石牆,開窗很高,但溪流和對面的田園景觀又是希望引入書吧的。設計師並沒有降低原有窗口,而是在室內加設了一個高台,人們需要走上高台才能從窗口看到外面。




這樣做一方面尊重了原有建築與溪流、道路、村落的關係

,保持了建築內部和溪流之間「聽水」的意境,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登高遠望的要求,也豐富了室內空間。




建築面向村莊的一側,原有的圍牆已經倒塌,設計師利用一面落地玻璃來重新定義建築與村莊的鄰里關係,也改善了原有建築採光相對不理想的問題。




▽「廣悅」書吧室內2@周夢





「一靜」是讀書、靜思的空間,稱之為「靜雅」。

它由牛棚改造而成。




設計師認為原有建築最有意思的空間模式是上下兩層相互獨立又聯繫的結構:下面為牛生活的地方,由毛石磊築而成,狹小、黑暗;上面是存放草料的地方,木結構,同樣狹小,相對黑暗.




上面的「木房子」是直接放在下面的石頭圍子牆上的,它們之間在物理流線

(上面的空間不會通過下面的空間進入)

上是分離的,但在使用邏輯

(牛吃草)

上是關聯的。




▽「靜雅」書吧內,「木房子」被稍微抬起,將陽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周夢





沿用了這個空間模式,但將上面的「木房子」稍微抬起,

一方面增加下面空間的高度,另一方面將陽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

,這裡將成為閱讀者的新窩,安靜、封閉,不受外部的干擾,唯一能打擾你讀書的是從兩層空間之間縫隙射入的一縷陽光。




原有的毛石牆面被保留,懶人沙發被安置在地面上,柔軟對應強硬,溫暖對應冰冷,「新居民」對應「老住戶」,戲劇性的衝突在對比中產生。




▽「靜雅」書吧二層閱讀空間@周夢





二層的草料房被重新定義:

原來的三個隔離的空間被打通

,草料房的一半空間被吹拔取代,在吹拔空間與新草料房之間採用了陽光板隔牆,形成了半透明的效果;草料房仍然很低矮,進入的方式也必須從戶外爬梯子而入,很是不舒服,但這也是設計師有意為之。




設計師希望這裡的使用回到一種「慢」的原始狀態,有點類似苦行僧的狀態,使用者需要小心的體味身體與空間,把都市的張揚收起,在讀書中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




▽「靜雅」書吧由牛棚改造而成@周夢





這種「慢」的要求也同樣反映在一靜一動兩個空間的連接位置上。一個刻意低矮的過道被設計出來,成年人需要低頭彎腰慢慢通過。設計師希望通過這種空間的處理暗示「謙遜」這一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低下頭,保持敬畏。




書吧也是上坪文創的重要展示和銷售的聚點。設計師利用上坪古村原有的文化歷史傳說、傳統進行鄉村文創,打造一系列專屬於上坪古村的鄉村文創產品和旅遊紀念品。




▽「廣悅」書吧吧台空間@周夢





如利用朱熹的墨寶對聯創作的書籤,筆記本;提取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建築、農業特點設計的上坪古村的logo,以及由此延伸的文化衫,雨傘等。這些文創產品既傳承了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又為村莊旅遊提供收入。






溪流分岔口的美麗


大夫第篇




▽大夫第鳥瞰@周夢






01. 場地情況:深處村內,溪流交匯點




上坪古村復興計劃中最後一個設計區域位於村落較深的位置,是貫穿村落的兩條溪流中東溪上游的重要節點。




這裡最重要的標誌是名為「大夫第」的宅子,相傳這裡的主人曾在外面做官,回鄉後在故里建造了這座大宅。大宅的口樓還保存完好,但裡面的主體建築已經因為早年間的一場大火被焚毀,甚是可惜。




▽從豬圈看大夫第節點水塘和雜物間(改造前)





設計區域內原有文化元素、景觀元素豐富:水塘、古井、筍榨、大夫第門樓、古戲台遺址等;同時,也存在若干閑置的構築物,如豬圈、雜物棚等。




有趣的是,豬圈和雜物棚的位置極為顯眼,佔據了場地中視覺和景觀的焦點位置。這種現象在古村落中常有發生,也為村莊的改造,新業態的植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蓮舍」外觀@周夢





獨特的位置和文化、景觀條件決定了這裡必然會成為人群聚集的地點,而正如上坪村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樣,缺少休憩、餐飲等旅遊配套設施嚴重影響了村莊旅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進而不利於村莊經濟的復甦。





02. 改造手法:利用原物,植新業態




針對這個問題,設計團隊希望通過對閑置農業生產設施的改造,

植入新的業態

留住人流;與空間改造同步,一系列與古村相關的文創產品和旅遊活動內容也被一起考慮。在設計團隊看來,鄉村振興本就不只限於空間的改變,更應該涉及經營和產業。




圈裡」酒吧吧台區域

@周夢





01. 圈裡和圈外




由廢棄豬圈改造的酒吧:「圈裡」是區域內最主要的新建築。建築的外觀並不張揚,盡量保留了原有建築的材質和形制:毛石圍擋和木構屋架。




在內部,建築的平面成田字形,田字的四個區域是原來的豬圈,設

計保留了原有豬圈的毛石圍牆,將吧台、散座和炕席分別置於四個原本的豬圈中。




▽「圈裡」酒吧外觀@周夢





慵懶、戲劇性是酒吧「圈裡」希望傳達的氣氛,撞色和碎花的靠枕、炕桌、石槽,由鋼筋條焊成的走廊地面,配以可變色的LED地燈……設計師希望在古村中創造一個「異類」,它可以服務到村裡來的年輕人群體,增加上坪旅遊的豐富度。




▽「圈裡」酒吧炕桌區域@周夢





在圈裡酒吧的旁邊,新建了一座小型會議室。建築成單坡頂,朝向大夫第門樓的一面使用了落地的大玻璃,與大夫第門樓,以及兩者之間的戲台形成了很好的對視關係。




因為和圈裡酒吧相鄰,設計師將之取名為:圈外。會議室和酒吧分別服務不同的人群,但都

從不同的角度補充了古村對外服務不足的問題




▽「圈外」會議室與「圈裡」酒吧共同彌補了古村對外服務不足的問題@周夢






02. 蓮舍




蓮舍是雜物間改造的茶室,也暗示了「廉潔」之意。原本的雜物間位於大夫第旁邊的一個水塘邊,水塘的存在使雜物間成為區域內最顯眼的視覺焦點。




▽「蓮舍」外觀2@周夢





設計保留了原有建築的毛石圍擋,只對上層的木結構進行了整修,將之改造為一個水邊的茶室

。原有的老木材被盡量保留下來,重複使用;在朝向水面的一面,落地門窗和架在水上的平台加強了建築與水景的關係,也給新的使用者一個臨水而居的感覺。




水塘內的景觀也被重新梳理,原本半閑置的狀態被新的景觀元素——荷花所替代,從而與新改造的茶室向呼應。




▽「蓮舍」——由雜物間改造的茶室@周夢





03. 戲台和筍榨




在大夫第門樓、圈裡酒吧和圈外會議室之間,原場地中有兩處棚架,它們原來的用途是用於榨筍,製作筍乾。設計師認為它們的存在很好的詮釋了鄉村的氣氛,於是

棚架被保留下來,適當的進行整修,但力求保持一種搭建的隨意性。




▽兩處棚架被用於制筍空間和涼亭@周夢





安放筍榨的棚架仍然作為制筍的空間

(遺憾的是原來的筍榨農民不肯留下,只能從別處移來另一架筍榨)

,在清明前後,它仍然可以進行生產,同時也為村莊的旅遊提供了一種體驗活動。




另一座棚架的用途進行了調整,平時它可以作為一個涼亭被使用;在特點時間,它又會變身為鄉村傳統戲劇的表演舞台,而此時周邊的建築窗口則成為觀賞表演的最佳位置。




▽兩處棚架被用於制筍空間和涼亭2@周夢





04. 文創產品




與上坪古村其他兩個節點一樣,

設計團隊也為大夫第節點設計了專屬的文創產品

。除了特別為上坪蓮子、筍乾設計的包裝外,一個由「圈裡」酒吧衍生出來的以「豬」為主題的系列產品顯得尤為突出。




▽文創產品






豬在中國傳統中是富足的象徵,在漢字中「家」字下面的「豕」字就是豬的意思,在西方文化豬也有吉祥、幸運的意思。




設計師以豬為造型設計了一組產品,包括:絲巾、杯墊、明信片等等,它們一方面對應建築的原始用途,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趣味性。




最後來聽聽

建築師如何

講述他的設計








項目名稱: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項目地點: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


業主:溪源鄉人民政府


建築設計:三文建築/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築師:何崴


項目建築師:趙卓然、李強、陳龍


建築設計團隊:陳煌傑、汪令哲、趙桐、葉玉欣、宋珂


場地面積:320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420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6年8月-2016年11月


建造時間:2016年10月-2016年4月


保護規劃: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


攝影:金偉琦、周夢、日月藍草






本文由三文建築/何崴工作室投稿,


歡迎給AssBook設計食堂投稿,


建成項目投稿郵箱:media@assbook.cn


主題備註「投稿」,如果錄用我們將進一步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ssBook設計食堂 的精彩文章:

在幾十平的房間,居然能做出一整片森林!
日本人在田間辦了個全球最大藝術趴,馬岩松蜀黍在那造了個光之隧道

TAG:AssBook設計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