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錢幣博物館之漢五銖

錢幣博物館之漢五銖

上一篇我們講了秦半兩,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漢五銖~

漢五銖和秦半兩一樣,也是一種紀重錢幣,也就是說這種錢的重量是五株,即3.35g,實際鑄行時由於手工製作,有一定誤差,大約是3-4g。

西漢五銖— —錢幣博物館實拍圖

由於輕重合適,鑄造合理,五銖錢一共流通了739年,是中國錢幣史上流通最久、鑄造最成功的錢幣,被稱作「長壽錢」。嗯,歷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錢~

東漢五銖— —錢幣博物館實拍圖

五銖錢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鑄造最成功的錢幣和西漢初年混亂的錢幣使用史是分不開的,所謂「實踐出真知」~

漢承秦制,西漢初年仍然使用「半兩」錢,稱為漢半兩。由於連年征戰,經濟凋敝,為了促進經濟復甦,政府允許私鑄錢幣。可是錢是國家的命脈,怎能隨意放開~這一放開,壞嘍,亂套了~很多百姓私鑄莢錢,也就是像榆莢一樣的錢幣,見下圖~

榆莢半兩— —錢幣博物館實拍圖

莢錢雖然錢文為「半兩」,但它又輕又薄,原來的一個錢恨不得變成五個錢,結果導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當時每石米就賣一萬錢,整個社會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如果說百姓還只是發發牢騷,那那些個封疆的郡國,可就不止是斂財了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帶頭髮動了七國之亂,他曾說道:「我的金錢在全國到處都有,諸王日夜用之不盡。有應當賞賜的,只要告訴我,我就送給。」可見私鑄錢幣有多大的隱患,中央政府都有可能被推翻~

七國之亂之七王世系圖-網路圖片

在這種歷史背景情況下,中央政府慢慢收回錢幣的鑄造權。公元前118年,漢武帝時期「五銖」錢正式登場,從此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五銖錢一統天下~嗯,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漢五銖— —錢幣博物館實拍圖

漢五銖外圓內方,錢正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有廓。根據鑄行時代和特點,漢五銖大致可分為: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金五株、昭帝五銖、宣帝五銖、延武五銖、四齣五銖、剪邊五銖、環五銖、無文五銖等品種。下面我們就看看其中的典型代表上林三官五銖、金五株和剪邊五銖等。先看上林三官五銖的圖片~

上林三官五銖正面-網圖

上林三官五銖背面-網圖

這枚上林三官五銖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上林三官五銖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時期由「上林苑三官」錢局鑄行的官方錢幣。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設立「上林苑三官」錢局,由「鍾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其中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上林三官五銖錢一般重3.5克,是當時唯一的合法貨幣如果這麼多漢五銖你記不住,那一定要記住上林三官五銖錢,因為它是漢五銖的代表

上林三官五銖由當時最好的工匠官方製造,因此它鑄造規整,質量高,難於模仿,私鑄錢幣之風慢慢消失~想一想誰會用兩塊錢去鑄造價值一元的假幣呢。上林三官五銖標誌著漢錢幣的穩定,從此國家慢慢走向富強,為兩漢後邊300多年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再來看看金五株。

金五株— —國家博物館

這件金五株藏於國家博物館,它並不是流通的貨幣,是用來賞賜的賞錢。一般由皇帝賞賜給有戰功或因戰致殘的戰士。因為是皇上的御賜品,金五株被看作是無上的榮耀,被受獎人貼身珍藏或死後隨葬。

剪邊五銖— —錢幣博物館實拍圖

最後我們看看剪邊五銖,是不是和前邊的莢錢很相似~嗯,就是為了多發行錢,把錢的一部分剪掉已鑄行更多的錢,國家對錢已經沒有那麼強的控制力了~剪邊五銖在西漢晚期和東漢晚期都有鑄行,顯示了當時政局的動蕩和經濟的凋敝~

如果說秦半兩奠定了錢幣的形制,我私以為漢五銖最大的貢獻就是它的重量。漢五銖每一枚的重量大約為3~4克,它即影響了此後中國歷代的鑄幣,同時和國外很多通用貨幣的重量是相當的(這一點不是我說的吆,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說的~),這充分說明它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流通需要是吻合的~時至今日,我們用的五角硬幣(3.8g)仍在這個區間範圍之內~

最後又最後,請允許我慨嘆一下七國之亂,真是收智商稅的典型啊~以下犯上,本來機會就不大,縱使成功,七國必然相互廝殺,典型的百害而無一利,劉肥居然有四個兒子都參加了~我還能說什麼(手動攤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吧啦吧啦變 的精彩文章:

金縷玉衣大PK

TAG:吧啦吧啦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