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CO暴跌逾9成,「古典投資人」接管資本市場!幣圈是否自嗨到頭?

ICO暴跌逾9成,「古典投資人」接管資本市場!幣圈是否自嗨到頭?

「破發!幣圈涼了!」8 月初加密貨幣一陣跌勢來得又快又急,伴隨著最新出爐的 ICO 數據有如自由落體下墜,就像北京盛夏的暴雨,沖刷殆盡幣圈最後一點餘溫。

然而,幣圈真的涼了么?其實,眼前的一片蕭條,看在傳統風投眼中卻是久候良機。因為,此前被散戶簇擁的區塊鏈融資,如今正在快速轉變成買方市場。行業人士篤定表示,「今年區塊鏈融資勢必變轉向私募,下半年將是機構主導的時代來臨!」

融資額暴跌 9 成!全球 ICO 狂潮消退

根據 Coindesk 最新統計,今年 7 月份全球 ICO 融資總額與前月相比暴跌近 9 成,由 6 月份的 54.99 億美元萎縮至 6.79 億美元,呈現出斷崖式下跌局面。

圖| 7 月份全球 ICO 融資總額與前月相比暴跌近 9 成(來源:Coindesk)

另一個 ICO 數據追蹤網站 ICOdata.io 也反映出,7 月份全球 ICO 融資總額約為 1.07 億美元,與 2018 年 1 月份數據相比減少 92.97%,是今年以來,ICO 單月融資的最低水準。

圖| 7 月份全球 ICO 融資總額不到今年 1 月份的 10% 水準(來源:ICOdata.io )

幣圈一片蕭條,惟少數贏者全拿

事實上,早在 2017 年底的 ICO 熱潮過去之後,今年上半年無論是海內、外「幣圈」,早就已是一片蕭條。 ICO 市場呈現出一種「贏者全拿」的局面,只有少部分明星項目仍然可以募到大量資金。

根據 Coindesk 的 2018 年第二季度《區塊鏈的發展狀態報告》(State of Blockchain), Q2 全球共有 192 項 ICO,總計募資 73 億美元,平均募資金額來到了 3,900 萬美元。與 2017 年Q3 的 600 萬美元、Q4 的 1,600 萬美元,以及 2018 年Q1 的 3,100 萬美元相比,表面上看起來,全球 ICO 融資市場似乎仍在繼續升溫。

但實際上,今年前兩季募資金額增加,主要是來自 Telegram(17億美元)和 EOS(42億美元)這兩大項目的貢獻,後者實際上更是歷時一年才累積到這個數字。以 Q2 數據來說,單是 EOS 一項便超過了其餘 191 項的合計融資總額。而 7 月份若去除 EOS 不計,金額更是僅剩四分之一。

圖| 大型 ICO 壟斷多數融資額(來源:Coindesk )

「從第二季起很明顯整個數量和規模就掉下來了,這是在預期之中,也是伴隨著主要幣種的跌勢而來,」高度關注區塊鏈領域投資的東方億泰資本合伙人溫宏駿指出。

「去年 ICO 狂潮也是跟著幣價大漲而起,但今年以來小幣追漲的買氣就沒有了,」溫宏駿說,除了少數幾個明星項目還能大規模 ICO 外,基本上比較差的項目都融不到錢。

散戶退潮,機構投資人全面接管區塊鏈融資市場

但幣圈一片蕭條的光景,看在許多一度被嫌棄「老派」、「古典」的傳統風投機構眼中,卻是期待已久的良機。一位區塊鏈風投從業者就忍不住說,「這是意料之中,但非常好的事情」。

原來,此前 ICO 市場太過火熱,大量韭菜散戶湧入,專業風投反而被邊緣化。

回顧年初 ICO 最熱的時候,一個項目從發想到銷售,三個月就可以完成。當時傳統風投為了抓住這個增長迅速的投資市場,也開始擁抱 ICO,但在瘋狂行情下,往往一個項目出來,風投機構甚至還來不及接觸,就已經被散戶買光,被搶走不少投資機會。

如今,當韭菜都被割完,散戶重傷累累之際,風投行業的 VC、PE 與大戶卻仍胃口旺盛,準備好整以暇 的審視項目,在今年下半年從容進場。這些素來口袋深、布局遠的專業機構,正在逢低入局、全面接管區塊鏈項目融資市場。

矽谷頂級風投 Andreessen Horowitz 6 月就宣布推出 3 億美元規模的區塊鏈基金「a16z」,專門投資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初創公司。

另一家矽谷的加密貨幣領域指標性風投 Pantera Capital,眼下正在籌募第三隻、也是目前為止其規模最大的投資基金,目標是 1.75 億美元。

「市場動能正在轉向,」 Pantera 合伙人 Paul Veradittakit 近日接受美國財經電視台CNBC 採訪就說,「我們看到今年有更多有趣的 VC 交易、更多的股權交易,而非 ICO 」

根據 DT 君了解到,其實從第二季以來,從矽谷到北京,許多國內與海外的區塊鏈明星項目,就已大量轉向機構私募融資。即便近日幣價接連探底、幣圈風聲鶴唳,也不乏有優質項目默不作聲迅速完成融資的例子。

一家由華人主導、近期才完成純私募融資的矽谷區塊鏈新創就告訴 DT 君,現在美國監管態度明確傾向認為 ICO 不合乎現行法規,為免日後爭議,愈來愈多項目都直接找上 VC 。不少項目仍有 VC 爭搶認購份額的盛況,反而是對一般 公眾開放認購的 ICO 預料在美國會愈來愈少。

另一家由國內團隊組成的行業鏈平台項目,上月才對外募資,也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額度告罄,期間甚至未公開宣傳。該項目創始人認為,募資容易,主要是投資方看好團隊成員都在該行業有豐富經驗。

熊市深不見底,為何傳統風投仍不懼接盤?

為何在當前這深不見底的熊市中,傳統風投仍不懼接盤?

國內區塊鏈風投領域代表、曾被 CBinsights 評為全球前五區塊鏈風投的「分散式資本」,其合伙人余文波就告訴DT君,即便今年 ICO 市場似乎萎縮很多,但只是劣質的項目消失,或圈不到錢了。在分散式資本看來,好的項目並沒有減少,因此投資力道也不會減弱。

分散式資本目前投資組合已自去年的 50 多個項目,累積來到 80 多項。其中海外投資約有 40 幾項,國內投資約 30 幾項。以投資金額來看,國內項目比重也同樣約佔三成多。

余文波表示,分散式資本投資涵蓋整個區塊鏈領域,沒有限定在哪個細分領域。因此只要項目的邏輯清晰,講得清楚,團隊靠譜,包含底層技術、中間層、上層應用的相關項目,分散式都有可能考慮投資。由此即可見分散式資本對區塊鏈領域仍有著強烈興趣與信心。

「目前,還只是正規 A 輪基金剛開始進入區塊鏈市場,後面還有 B 輪、C 輪,甚至超大型 PE、主權基金等,」溫宏駿分析,「現在不過是一個開始,早期進場的機構投資人不用擔心無法出場,未來的流通性將不是透過交易所上幣,而是法人之間相互創造。」

其實,轉向私募對項目方來說也有另一好處,那就是只需面對專業投資人,相對比較理性。如果做ICO ,就得處理社區裡面的各種聲音,包含對上交易所、對幣價,可能都會有比較多的壓力。

但項目方可別高興得太早,這些經驗老道的投資機構,並不打算對野蠻生長的區塊鏈創業者全盤買單。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將是一場去蕪存菁的淘汰賽,空氣幣固然再難圈錢,但即便是有實力的項目,也必須有融資門檻將在各方面拉高的心理準備。

估值過高,幣圈自嗨已到極限

首先,最尷尬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投資人把區塊鏈創業者寵壞了,許多項目方還沒充分認知到現在已是熊市,仍用牛市行情來定價自身估值。即便是優質項目,也普遍存在估值過高的問題。

但如今還留在場上的,都是算盤打得極精的所謂「古典」投資人,對估值錙銖必較。這些傳統風投普遍認為,如今整個行情需要回歸到商業本質,區塊鏈投資也要回歸於傳統的投資範圍。

總部位於矽谷的區塊鏈領域風投「互盈資本」,其合伙人汪彧(Danny Wang)就告訴 DT 君,近來好的項目估值都偏高,尤其是矽谷的公司,估值已到了離譜的地步。如果估值太過高不可攀,投資人寧可不投。

「區塊鏈估值確實被墊太高,一級市場開始有急凍的狀況,中美都是,」東方億泰資本合伙人溫宏駿也說。

「光幣圈裡面自嗨,已經到一個極限了,」汪彧直言,「區塊鏈不是無政府主義,太高的估值,市場無法支持下去。接下來該是要把區塊鏈帶到主流市場的時候了。」

回歸主流私募,野蠻生長的區塊鏈能學會跟機構對話?

然而,野蠻生長的區塊鏈,目前與風投行業可謂是雞同鴨講的局面。

過去只需靠一本憑空構想的白皮書,就可以做完從私募到公開發行上交易所的整個融資,但現在面對專業風投,卻將是完全不同局面。

「項目方必須要趕快適應傳統機構的投資語言,」溫宏駿就說,這包含配置受過訓練的專門 IR(Investor Relations,投資人關係)人員、提早規劃內控、主動提供專業創投一般審視項目時所希望看到的各項信息等等,這樣才能跟機構投資人在想法、在表達上能夠一致。

此外,ICO 易衍生各種空氣幣濫發,或持幣大戶無視項目方自行炒作幣價的荒謬亂象,就是因為缺乏投資雙方的權利義務規範。但隨著代幣融資迅速取代股權融資,成為區塊鏈領域企業的主要籌資管道,也有必要發展出一套通用的規範架構。

什麼是代幣融資?就是用發行代幣(Token)向投資者融資,投資者以法定貨幣或加密貨幣(通常是比特幣或以太幣)投資,獲得項目方發行的代幣。

如果項目方公開對所有大眾募資,就是標準的ICO,如 EOS 便是代表。而當項目方在代幣尚未開發完成的情況下進行募資時,也可以與投資方在協議中議定日後如何交付代幣,這便是預售(presale)。

若是風險投資機構選擇以私募(private sale)形式參與區塊鏈項目代幣融資,通常會比散戶投資人更為謹慎,一定會採用某種購買協議來買進代幣,而最常見的協議架構就是「Simple Agreements for Future Token, SAFTs」(未來代幣簡單協議)。

SAFT 合約可以理解為某種代幣期權合約,投資人預先投入資金讓項目方進行開發工作,待項目完成,期權就可以轉換成代幣。此一模式,可以讓合格投資者結合傳統註冊證券的法律架構,以及部分 ICO 元素,對發行代幣的項目進行投資。這雖然還是一種比較簡略的投資協議,但內容受到法律保護。

此一投資協議架構近來在矽谷區塊鏈風投圈已大量被採用。根據美國證監會(SEC)的 EDGAR 資料庫顯示,今年第二季有 37 家公司遞交了含有 SAFTs 字樣的申請案,這些募資案總共募到 3.04 億美元。儘管這在整個區塊鏈融資市場中所佔份額仍然很小,但已有明顯成長。

圖| 傳統風投、SAFTs 正在成長(來源:Coindesk )

而在國內,業內人士也對 DT 君說明,機構投資人出手前,一定會就融資該如何隨開發進度到位、而代幣又該如何發放,或是可先認購股權再轉換成代幣等方方面面,與開發團隊溝通協議,不可能如 ICO 般毫無章法。

話雖如此,行業人士也普遍同意,放長遠來看,正如 ICO 潮起潮落,私募躍居主流也可能只是一時趨勢,最主要仍得看產業與監管如何持續演變。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ICO 仍將回歸,只是未來的 ICO 必須更有秩序,即便不是一種中心化的管制,至少必須是某種有共識的治理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前所未有!谷歌的 AI 已經可以「捕捉」大腦神經元的蛛絲馬跡
《Nature》登新考古發現:古人類在210萬年前就從非洲來到中國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