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紀實影像節 帶你去唱西北花兒吼秦腔

北京紀實影像節 帶你去唱西北花兒吼秦腔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張恩傑)昨日午,第二屆北京紀實影像周舉行紀實影像發布簽約儀式,一共有12家企業發布15項合作計劃,交易金額近兩億元。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簽約儀式上刮來兩股黃河風,分別為深度記錄四個民間藝人命運的《大河唱》與充滿鄉愁的《黃河尕謠》。

蘇陽與四個民間藝人歌聲吟唱命運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熒幕上,《大河唱》這支紀錄片攝製組,歷史700天跨越70萬平方公里,從三江源無人區到入海口,追隨這條貫穿上下5000年的黃河,零距離拍攝1個民族音樂家與影響他的4個民間藝人的故事。通過深度記錄人物命運,以華人視角來解讀民族基因。

看法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名民族音樂家便是蘇陽,他生於浙江長於銀川,特殊的成長背景使他對黃河流域的土地與藝術有更根性的思考,他的作品為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普通人發聲。

蘇陽的「黃河今流」創作計劃秉承從《詩經》一脈相承的「比興」手法,通過音樂與多媒體、架上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門類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形成有效的當代藝術表達,使民間藝術在今天呈現出新的生命力和價值。

在《大河唱》這部紀錄片中,蘇陽與甘肅平涼籍的秦腔班主張進來、慶陽環縣皮影班主魏宗富,陝北定邊籍的說書藝人劉世凱、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花兒歌手馬風山這四名民間藝人一起在大銀幕上用歌聲吟唱命運,交織起黃河兩岸的四季風光,探尋土地與文化共同的未來。

據悉,作為清華大學的視覺人類學課題,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的創作班底70%來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目前,此電影已經進入製片後期,中德兩方的剪輯團隊正協同工作,預計今年暑期上映。

將透著鄉愁的西北小調唱遍全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黃河尕謠》講述三十年前,甘肅黃河岸邊的十萬農民背鄉遷居,陸續進入城鎮,隨人一起消失在黃土高原的還有世代傳唱的黃河歌謠。

透過影片主角西北歌手張尕慫的民歌之旅、他吟唱的西北小調,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八零年代人,如何在中國現代化、城市化的浪潮中,離開家鄉進入城市,一路打拚,卻一次次地回到故鄉、面對故鄉、思考故鄉。

此片影評這樣評價,一個紀錄片把中國西北的藝匠的人生升華了。從一開始,他滿嘴咧咧著遠方才是夢想,帶著來自故土的音樂出發。他的家鄉有山有水有苞米地。他面對新世界的興奮與學習的慾望,再到後來被「現實」摁在地上磨平一切,乃至他的音樂。

最令人悲哀的是,這一切都那麼合情合理,因為現實就是這個樣子。只有花了這麼長時間的紀錄片才拍得了這樣一個「人物」。逐夢的這一過程,如果站到更遠的維度去看,最美的印記便是曾經創造過的東西。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黃河尕謠》紀錄片在今年的鹿特丹影展上獲得亞洲影評審團的提名獎;另外還成為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入圍影片。製片方表示,這部鄉愁故事,旨在對故土的回望中,為每一個漂泊在城市中的當代中國人,尋找心靈的歸屬。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原創作品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看法新聞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張恩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