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般來說,城池被圍,首先意味著圍守雙方實力失衡。圍城方實力大於守城方,並且出現明顯軍力、戰術心理對比傾斜才會出現被圍的狀態,或出現局部實力對比失衡,也就是說守勢是被動被迫的,但凡實力對比平衡一些,都會選擇反擊,避免出現被圍困的窘境。守城方僅僅依託堅固的城防工事才能勉強達到實力的平衡。而且細心的夥伴會發現,攻守方式也會因為每個時代裝備科技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並不能一概而論。


古代軍隊並非不巷戰

古代攻城戰並非城破後不肯巷戰,如果不能選擇突圍保存實力,那麼巷戰也是在所難免的。

由於先前提到的實力對比失衡問題,一旦城破,守城方軍力明顯弱於攻城方,即便在巷戰中,也往往會出現一邊倒的壓倒性變化,攻城方由於心理和實力上的優勢,會選擇碾壓守城方。

曾國荃湘軍克複金陵圖

在遠程武器,尤其是火器不發達的古代,選擇巷戰守城方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優勢,反而因為建築物易燃,敵人居高臨下等原因,失去依託的守城方最終以失敗告終。


慘烈的攻城戰之後,城破往往意味著大屠殺

由於攻城方攻城時一般損耗較大,因此攻破城池後,部分情況下會選擇屠城,這也是為什麼守城方寧可選擇突圍或投降,也不選擇堅守的另一原因。

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曾效忠於大順和明朝的清軍將領李成棟由於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擊戰中被殺而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七月初三,李成棟匯同太倉清兵攻城,日夜炮轟。城中矢石俱盡。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漸不能支。清兵趁機急攻,破東門湧入城內。辰時,李成棟入城下令鳴炮屠城。小街僻巷,無不窮搜。每遇一人,大呼獻寶,獻若不多,連砍三刀,物盡則殺。許多平民遇害。三日後,自西門至葛隆鎮,浮屍滿河。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多鐸因清軍攻打揚州傷亡甚大,攻陷揚州後惱羞成怒下令屠城。

僅太平天國時期大規模圍城戰之後的屠殺就有許多: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汪有為殺死,蘇州被克複。淮軍奪回蘇州後,李鴻章違反不殺降的諾言,將降將射殺千餘人。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清軍屠城,許多當地平民被殺,(之前在太平軍入南京時亦有不少滿族平民遭到屠殺)。

其實這樣的行為,直到近代仍時有發生,例如南京大屠殺也是在守城城破後伴隨的屠殺行為。總的來說,古代農民起義軍、叛軍和外族入侵往往比較常見圍城後屠城行為,黃巢、蒙古帝國、張獻忠、清朝、洪秀全,包括漢光武帝劉秀起義時期都有過攻城屠城的行為。官軍這類報復行為也存在(安史之亂時,李唐為奪回江山,卑躬乞求匈奴回紇收復洛陽,應允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但相對數量沒有上述一種多。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古代中原王朝的視角,這種報復行為從古至今一直被認為是極為不道德的行為,如此行事的圍城者一般都會被史書記錄成為劊子手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談古今歷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精英都是聰明人,明知人人持槍對精英更不利,為何禁槍法案議會通不過?
歷史上唐朝最牛女性不是武則天,而是她,只怪生不逢時

TAG:趣談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