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象筆記使用手冊
2017年,寫過一篇類似文章。
談及的內容以工具本身為主,通篇技巧,缺乏底層邏輯的思考。
這一年裡,隨著使用場景的擴大化,對這個不足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基於此,形成此文。
內容比較干,但請相信,保證曹將誠品。
(一)
寫在前面
在處理任何問題的時候,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是按圖索驥,有明確的目標,也有清晰的路線,只用按部就班,就能到達終點。
但事實是,大多數的路上都有霧,大多數路線圖都殘缺不全。於是,我們只能走第二條路:摸石頭過河。
大致上知道終點在哪,隱約上知道該如何開始,但每一步,都是新的探險。通過不斷地試錯,不斷地折返,不斷地將手上的地圖補充完整,最後形成自己的套路,通向終點。
於是,之後再來走這條路時,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都能快馬加鞭,使命必達。
我想,這就是知識管理的目標。
讓每一步都算數,讓經歷沉澱為經驗。
(二)
構建索引系統
知識管理的工具有很多,本文以印象筆記為例進行闡述。
面對這樣一個軟體,第一件頭疼的事,就是:如何構建索引系統。
索引這個詞太過書面,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做哪些努力,可以方便後續搜索查找。
傳統的索引系統是文件夾。
這個我們再熟悉不過。比如對我來說,每年會新建一個文件夾,叫做【2018年】,裡面則是按項目進行歸檔,例如【xx課題】。
↑ 我的筆記本
但是,使用久了,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很多內容同時屬於多個文件夾。
比如拍了一張照片,對它的索引包括三類:
第一是地點,比如「廣州」;
第二是時間,比如「2018年8月」;
第三是主題,比如「旅行」。
難道要建三個文件夾,然後把照片複製粘貼三次?
這裡要引入第二個索引邏輯:標籤系統。
我只用把照片放在某一個文件夾里,並註明特定的標籤。那麼,之後需要閱讀時,既可以通過文件夾搜索,也可以通過標籤查找。
在印象筆記中,我有一個文件夾叫【常用中文字體】,做 PPT 之前,一般會先翻閱一番,再確定使用哪種字體。
為了方便更快定位,我給字體加了標籤,比如【#方正】【#可愛】【#書法】等。
↑ 標籤
搜索時,如果是做公司的材料,那麼#方正肯定是最好的選擇,於是馬上定位這個標籤,得到相應的結果。
好了,這裡簡單小結一下:
索引系統建立的目的,是方便後續搜索。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可以考慮兩條腿走路:①針對特定主題建立文件夾;②同時制定一套標籤系統,獨立於文件夾體系。
(三)
知識分類
有了底層的邏輯後,我們需要回答下一個問題:哪些東西值得保存?
在自己看來,需要保存的信息包括六類:
1.工具/資源類
2.標準/流程類
3.日記/總結類
4.索引類
5.筆記類
6.臨時類
我們分別來說。
1.工具/資源類
這就如同桌子上的工具書,隨時都需要查閱。
這類知識的記錄要點就一個字:短。
比如這個在線畫邏輯圖的網站,我的處理方案是:
①在標題上註明功用;
②內容部分給出網址和效果圖。
↑ 工具/資源類
之後查找時,能在 1 秒鐘的時間內馬上鎖定。
類似的還有一些常用網站整理,都是如此。
2.標準/流程類
可能是公司的章程,也可能是自己做某件事的方法。這一類的筆記講求完整。
完整到什麼程度呢?
最好把相關的附件(比如模版什麼的)一併附上,這樣之後要做某件事時,直接就能按部就班完成。
例如下面這個報銷流程:
↑ 標準/流程類
3.日記/總結類
我們每天都會經歷一些事,有些很重要,例如完成了一個項目;有些很痛苦,例如因為做得不好被領導指責;還有些很特別,例如參加了一次培訓有很多收穫。
這些事情,都值得留下痕迹。因為是它們,組成了我們的一生。
針對這些內容,我們可以考慮建立模版,每天定時填空。
↑ 日記/總結類
4.索引類
隨著電腦上的資源越來越多,查找時很不方便。於是自己專門建立了一個索引類文件夾,裡面有一些 PPT 素材的截圖,其標題與文件名一一對應。
以 MockUp(樣機)為例,我的工作流是:
①先在印象筆記的專門文件夾里查看,找到符合場景的方案;
②打開 Everything(搜索軟體),輸入文件名,找到文件;
③打開文件,進行後續操作。
↑ 索引類
5.筆記類
無論是看公眾號,還是讀書瀏覽新聞,都會有一些文章值得保存留念。
不過,有一個特別的建議:一定要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到最前面!
為什麼?


TAG:曹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