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前大將們都用重武器,為何唐宋後不同了,是體質變差了嗎
可能大家有一種感覺,上古中古時期,都有非常多的重型武器這個問題,大將們也以使用重武器為驕傲。為什麼唐宋以後,大將使用重武器的少了,而且重武器再沒有聽說過呢?
(戰國時期的青銅寶劍)
第一,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使武器從重往鋒利方向發展。
上古中古時期,冶煉技術不高,無法造出非常鋒利的武器,因此,只能在武器的重量上面下功夫。雖然也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很鋒利的寶劍,比如幹將莫邪劍之類。而且現在出土的勾踐劍,也鋒利無比。但這些只是特例。之所以被記載下來,就是因為它們是特例(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就沒有記載的價值了)。絕大多數武器是不鋒利的。既然不鋒利,只能在重量上下功夫了。
後期的金屬冶煉技術提高了,可以很容易就製造出鋒利的武器。畢竟重武器雖然威懾力大,但是使用起來並不靈活。而輕便但鋒利的武器,可以更容易地把敵人殺死。因此在武器的選擇上,就從重型武器,轉移到輕型但更鋒利的武器了。
除此外,中古近古武器的選擇上,會更豐富,不只是刀槍劍戟等冷兵器,還在大量使用火器,而火器的威力顯然比冷兵器更大一些。除了火器外,還有機械的發明和大量使用。
(邲之戰)
第二,整個戰爭的格局,從勇猛朝謀略方面發展,單兵作戰變少。
上古的作戰,主要是排成方陣進行械鬥,人數也不是很多。因此,在械鬥中,誅殺敵人的士兵是第一要務。
我們看一些典籍上描寫的,在古代作戰的時候,總是兩軍在開闊地方,排好陣型,接著雙方擂鼓,大將先出戰,當對方大將被殺死後,己方軍隊就可以發起衝鋒。雖然可能古代並不是這種先大將打,接著再士兵打的方式,但是選擇開闊地方排好陣型再作戰,拼力械鬥,確實是真的。比如宋楚交戰的時候,宋襄公要等到楚國渡完河,然後等楚國排好陣型再打,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後來,戰國開始,出現了孫武、孫臏、武器等一眾軍事家,他們提出戰爭不一定要排好陣型正面械鬥,可以使用謀略。同時又提出,戰爭不一定要以殺人多寡來決定,而是要「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樣就極大地改革了戰爭的操作方式。而新的戰爭操作方式中,笨重的、不好攜帶的重型武器,顯然不是首選。
(張飛的丈八蛇矛)
第三,上古中古的武器重,而且有很多裝飾,更多是一種文學作品的表達。
上古武器之所以重,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但是上面有很多裝飾,這卻不一定是真實情況。
比如我們看到的史料記載的十八般兵器中的斧、鉞、鞭、鐧、錘、抓、鎲、槊、流星錘等等,上面就有很多裝飾,甚至造得奇形怪狀。其實並不是本來就那樣,只是一種文學表達,這樣寫更好看而已。
比如張飛的丈八蛇矛,矛刃是彎彎曲曲的,前面還有分叉,像蛇舌一樣。但是,這樣的武器,在打仗的時候好使嗎?不好使,因為它完全違背力學原理。還有宇文成都使用的鳳翅鎏金鎲,搞得花里胡哨的。除了好看,在戰場上基本沒什麼用。
由此可見,不管是重,還是上面有很多裝飾,都是一種文學表達。因為感覺越重,其打擊力越強,裝飾越多,大將帶在身邊越好看。不過,其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
而很多古代的歷史小說,所描寫的都是唐宋之前的事情,比如春秋戰國、三國時期、隋朝末年、五代十國等等。而寫唐宋以後的歷史小說很少。因此,就感覺上古中古都是重型的好看的武器了。


※從世界盃看:C羅真的強於梅西嗎?科學從體質和性格給你做解釋!
※毛曉彤的渣男體質太可怕!剛遇到劈腿男友,現在又多了一個吸血老爸……
TAG: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