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將皇位拱手相讓,因皇帝1句話怒而弒君奪回皇位:讓你嘚瑟!
如題目這件戲劇性的宮廷鬥爭,發生在元朝。眾所周知,元朝有一個相對獨特的制度,那就是「兩都巡幸」制度。說白了就是一個王朝地方太大了,建立了兩個都城。一個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一個上都,在現在內蒙古。
每年四月,皇帝去上都執政,到了九月,天氣轉涼,再回大都。有了這個背景,在1328年,發生了「兩都之爭」。
兩個重臣,誰也不服誰,分別擁立了兩個皇帝,糾集兩波軍隊,打的不亦樂乎。結果就是「大都派」打敗了「上都派」,大都派的皇帝,元文宗算是真的登基了。
有一個問題還擺在面前,元朝雖然摒棄了漢族傳統「嫡長子繼承」制度,從而造成了皇位繼承混亂,但是元文宗是上一任皇帝老爹的次子,威望還是不如長子。加上他繼承皇位,是打架打贏了得到的,即便平定了那些咋呼不服的,但還是惹到不少人。
能平定騷亂,卻難平定民心,這就是元文宗面臨的問題。這時候在他旁邊站起來一個人,重臣燕帖木兒,低頭說:皇上不如把皇位讓給你兄長,周王。
元文宗心想:果然如此!原來兩都之爭的時候,文宗兄長,上一任皇帝的長子,當時的周王,由於駐地太遠,大臣們退而求其次,把離得近的,後來的文宗擁立為帝。同時為了穩定民心,宣稱已經派人去迎接皇長子,還要求文宗對外說:等兄長歸來,必讓位於他。
這都是權宜之計,現在天下暫時平定,這是要過河拆橋了!元文宗沒有辦法,民心不穩,臣心不歸,只能讓位了。
遠在異地的周王,和世琜聽到自己弟弟竟然要把皇位讓給自己,心裡直打鼓。自己兵少糧少,只有這個長子身份值點錢。無事獻殷勤,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問題。
遠在大都的文宗誠懇萬分,昭告天下恭迎兄長,還不斷的派人前來催促勸說,周王和世琜,也就是元明宗終於動心。加上諸侯各王都來護送相隨,簡直是軍心臣心繫於一身。
元明宗繼位的一路,到處都有迎接,各地都有歡呼,他逐漸適應了自己皇帝的身份,原來當皇帝這麼爽!
他爽了,元文宗可就不爽了。本來皇位就在屁股底下,現在卻要捧起來送人。旁邊的大臣,軍隊的官兵,下面的百姓,都在歡迎新皇帝,生生把自己晾在一邊。
但是他還不能表現出來,話也說了,事也做了,位子也讓了,什麼都晚了。
鏡頭回到元明宗。離大都越進,明宗心裡越擔心起來,畢竟現在自己還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於是到了半路上的和林以北,宣布在這裡登基,就不回大都了。
大都派人來祝賀,元明宗派人給自己弟弟帶了個信:「朕弟曩嘗覽觀書史,邇者得無廢乎?聽政之暇,宜親賢士大夫,講論史籍,以知古今治亂得失。卿等至京師,當以朕意諭之 。」
元文宗聽聞這個消息,終於要撐不住了。這還沒到都城,架子可不小啊,我把皇位給你,這還沒咋滴,先騎我頭上了!也太嘚瑟了!
而元明宗這句話成了後續事情的導火索。
其實那段話本來也是一個皇上應該說的,道理一點不錯。但是在那個特殊的背景下,他不知道這邊文宗的心思,繼續自己回家的路。到了上都附近,元文宗帶人前去迎接,和自己兄長,當今的正牌皇帝一起吃了個飯。三天後,元明宗暴斃,起碼對外宣稱是這樣的,這件事史稱天曆之變。
元文宗在自己兄長死後,繼續當上了皇帝。但是任期中倒霉事不斷,皇子夭折,權臣腐敗,農民起義······沒過幾年,29歲的元文宗也病死。死前終於把自己害死兄長的事情說了出來,為了贖罪,把元明宗的長子立為下一任皇帝。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皇位和良心,在歷史上真的是一對冤家。
參考資料:《元史·明宗本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