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秋季養生是怎麼回事?

秋季養生是怎麼回事?

講陰陽,論五行,說世間百病。聽得懂,學得會,且聽汶東講述《黃帝內經》。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秋季養生,今年的8月7號是立秋,立秋一到就預示著夏末秋初,炎熱的夏季即將結束,而涼爽的秋天就要到來了。雖然立秋時節外面的天氣依然很熱,但立秋一過,秋雨一來,我們馬上就能感受到秋天的味道。

秋天是什麼味道呢?就比如說秋雨的味道,秋季的落葉,混雜著泥土的味道,秋高氣爽的味道,秋風蕭瑟的味道,這些味道就象一條一條的線一樣,牽扯著我們心裡一些關於秋名詞就會躍然進入我們的大腦中,比如:秋高氣爽,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秋風掃落葉。另外,古人關於描寫秋天的詩很多,就比如:杜甫的這首《登高》,其中有一段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下,體會一下杜甫這位人稱詩佛的大詩人,他心中的秋意。

與之相對的,唐代的另外一位大詩人杜牧所寫的《山行》中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和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比,我們就能發現,一樣的秋天,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一個是多病之軀,心灰意冷。一個是陽氣旺盛,能在秋季感受到春季的生機。這就是心境差別。

我們都知道體質的差別,可以造就心境的差別,心境的差別,可以造就情緒的差別,情緒的差別就可以影響到他們的詩作。同樣是一個秋天,一個紅紅火火,一個悲悲切切。這背後就隱藏著一個多病之軀,一個陽氣旺盛。這兩位作者的體質差別。

除此之外,秋季容易引發人的情緒低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地之間陽氣的由盛轉衰。我們都知道的春季陽氣萌發,夏季陽氣旺盛,秋季陽氣收斂,冬季陽氣封藏。秋季隨著天地間陽氣的減弱,我們的身體也會隨著四季的輪轉,體內的陽氣到了秋季就會開始收斂,並且逐步轉向內藏的變化。一個人的陽氣從夏季外向的旺盛的新陳代謝,到秋季陽氣的有所收斂,這種體質的變化,就會帶動心智的變化,因此而生出悲的情緒。

說到秋季,在五行屬金,在五臟屬肺。《黃帝內經》說: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水曰潤下,土曰稼穡,金曰從革。這是五行的屬性特點,簡單說,就是木有柔韌特性,可曲可直。火有炎熱而向上的特性,水有滋養向下的特性,土有種植和收穫的特性。而金的特性比較複雜,金曰從革,這個革是皮革的革。

金曰從革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秋季是用金屬割取動物皮毛的時候,而割取皮毛,就要順從皮革的走向,因此說從革。秋季是動物的皮毛開始茂盛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的動物皮毛保暖性更好。因此,金曰從革,就有了點殺戮的味道。

雖然,秋季事收穫的季節,本應帶給我們喜悅,但在大多數描述秋季的文學作品中卻都用悲秋來描述。這其中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一到秋季,天地間充滿了肅殺之氣,從空中飄落的第一片樹葉大自然宣布秋的到來,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晚秋,大自然就象下達了一個殺伐令,世間草木枯萎、萬物凋零,對人而言就及容易引發了悲的情緒。

那麼,秋主悲是從何而來呢?在《黃帝內經》五臟主七情當中,肺屬金、主悲。如果一個人總是悲悲切切象林黛玉一樣,看見什麼事情都想哭,這是肺的功能出來問題。

說到悲,我們往往就會想到壞事情,其實呢,悲也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感情需求,悲不並完全是壞事情,這話又該怎麼理解呢?就比如說,我們一些現代人聽音樂都喜歡有點悲傷的歌曲,看電視劇都喜歡看悲悲切切的。對於詩詞歌賦能夠傳世的莫不是悲悲切切,凄凄慘慘的,即使向蘇東坡為首豪放派詞人所寫的詩歌,仍然是慷慨悲涼的才能傳世。

為什麼能夠傳世?因為他寫出了我們的情感需求。我們的情感需求中有對悲這種情緒的需要和渴望。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我們心裡是不舒服的,這同樣會象飢餓了一樣去尋找這種需求。因此,七情六慾是人之大欲,人世間如果純粹是幸福,我們的情感是不能到滿足的。

因此,在佛教看來,眼前這個充滿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的世界就是我們的本心構建的,充分符合我們的情感需求的,可以讓我們的七情六慾任意的揮灑,泛濫成災。反過來我們又會覺得苦惱的不行。所以佛教說,這世界充滿了輪迴,眾生在輪迴中辛苦掙扎,永無解脫之日。

又說世間一切都是心識所造,就如同大夢一場。而我們卻沉迷其中不願醒來。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一句話,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沉浸在這個世界的喜怒哀樂之中,不願意醒來。因此,佛教稱醒著的人是覺者,就是這個意思。

在《黃帝內經》中,五臟主七情的部分,我們之前都詳細的講過,今天就不重複講解了。我們今天要強調一點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根據五髒的功能特點不同而發出來的。比如有的人易怒,是因為肝受傷的緣故,有的人易驚恐就是腎和膽受傷的緣故。有的人思慮不斷是脾受傷的緣故。有的人總是悲悲切切就是肺受傷的緣故。

因此,《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一個秘密,就是所謂的心理疾病,或者說抑鬱症等疾病,都是和內在的臟腑不平衡分不開的,也就是負面情緒往往因五臟中陰陽不平衡所致,要想治癒心理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調理五臟,使之平和。這樣大部分心理疾病就會自愈。

好了,關於五臟七情部分我們就講這麼多。下面我們講秋季的養收,又說養收之道。為什麼是養收之道呢?因為《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到了秋季自然是養收,這個收穫的收。但在《黃帝內經》上的講的收可不是收穫的意思。

那麼《黃帝內經》講的這個收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收指的收斂的意思。那麼,收斂又是什麼意思呢?收斂的字面意思是減輕放縱的程度,我們說一個人到處惹是生非,我們做家長的就會說你收斂一點。如果他做到了,就叫有所收斂。

那麼秋季這個收斂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秋季的收斂正好和夏季的茂盛生長形成對比。也就是當夏季的植物完成茂盛生長的過程之後,到了秋季就要有所收斂。就比如,夏季的玉米在茂盛生長的過程中,完成開花結果長出玉米的過程。這個時候玉米粒形狀都已經長成,但是玉米粒的內部還都不夠充實,秋季收斂的作用可以使玉米粒的表面毛孔閉塞,終止生長,隨之轉向完成充實、飽滿、凝固的作用,最終長成堅固飽滿的玉米。

其他蔬菜水果也是一樣,就比如蘋果在夏季雖然已經生長成型。但是甜度低,口感差,到了秋季蘋果基本就完成了外形的生長,秋季的收斂作用,使蘋果的外形生長停滯,轉而充實內部營養,增加糖分。因此,所謂收斂就是外在生長的停止,內在營養的充實。簡單歸納就是固護和充實。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毛孔的收縮,汗液排出的減少,新陳代謝的減緩,這些都是秋季的收斂作用。

在秋季動物也是這樣,隨著秋季的氣溫變冷,汗孔開始逐漸封閉,皮毛開始逐步生長,這個時候動物開始進食高營養的食物,盡量多儲存脂肪,來預防未來冬季的嚴寒。

到了秋季,很多老人家都知道到了秋季要補秋膘,這個補秋膘指的就是,到了秋季天氣涼爽,我們食慾大開,家裡有老人的就會做很多肉食給我們吃,美其名曰:補秋膘。這是古代留下的傳統。因為古代冬季沒有新鮮蔬菜,能吃到肉食的人也很少。因此,在秋季物產豐富的時候補秋膘還是很重要的。

秋季的補養,可以補充夏季的消耗,我們都知道,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旺盛,對人體消耗很大。而且,由於夏季氣溫炎熱,人的食慾都受到影響,胃口都不太好。所以到了秋季,適當補充營養,對人體適應季節變化,是有幫助作用的。

另外,在講夏季養長這個課程的時候,我們留過一個題目,《黃帝內經》說: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話題。《黃帝內經》所說的痎瘧是瘧疾的通稱。瘧疾這個病目前在國內已經消失了,基本見不到了。在黃帝內經那個時代認為瘧疾是因為夏天傷暑導致的,這是個錯誤的觀點。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導致的傳染病,在夏季由蚊蟲傳播,瘧原蟲在人體內有一個潛伏期,這種病多在秋季發病,發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這個病現目前在在國內少見,但在一些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家還是存在的。在古代老百姓患了這種病就用青蒿絞汁治療瘧疾,是很有效的。這在東晉時期葛洪著《肘後備急方》有明確的記載。

前幾年,北京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教授發明的青蒿素就主治這個病。而屠呦呦教授提取青蒿素的靈感,就是受中醫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這個發明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

說到青蒿,我們隨處可見,不管是城市還是荒郊野外。如果你認識他,了解他的藥性,他就是救命良藥,如果你不認識他,他只是一株荒草而已。因此,中國古人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每當我看到路邊的一顆青蒿,一株荒草,都會感覺到中國古人的偉大,這些都是他們為我們留下的救命良藥。

那麼,是不是消滅了瘧疾,秋季就沒有多發病了呢?答案是:不是的。《黃帝內經》說: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只是給我們舉個例子而已。由於夏季保養不當造成的秋季疾病仍然很多。就比如,我們夏季多食冷飲冷食到了秋季引發秋季腹瀉的情況。

另外,我們在講解夏季養長的課程時,就有一個說法,夏季對於心臟病和高血壓的患者來說是一個最適宜的季節,夏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發病幾率會降低。但是到了秋季,血壓高和心臟病就會又回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氣候的特點加強了人體的代謝能力,使得我們體內的水液代謝比較容易。到了秋季人體的毛孔開始閉合,人體內的水液代謝難度增加了。秋季之後的人體水液代謝就需要完全依靠人體臟腑的能力了。這個時候人體心臟和其他臟腑代謝壓力增加,對於臟腑功能弱或者不足的群體來講,就容易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發病。另外,糖尿病患者也是人體代謝功能衰退的表現,因此,在秋季也容易發病。

而對於大多數肌體功能衰退的慢性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感染風寒。秋季天氣逐漸轉涼,有一個人體逐步適應的過程,人體的毛孔閉合有一個逐步的過程。如果突然感染風寒,這個時候毛孔會突然閉合,而人體需要通過毛孔代謝的水液無法代謝掉,就會加劇肺臟和心臟的壓力,這樣就極容易引發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發病。

有很多中老年患者經常會和我說,我覺得我這些年身體挺好的,已經10幾年沒感冒發燒了,不用擔心。這個不是您身體變好的表現,而是身體變差的表現。一般有慢性病的老人是很少有感冒發燒的表現的。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您的外在抵抗系統已經失去作用,這個時候一般病邪會直入臟腑,一旦病邪進入臟腑,就不會出現感冒發燒的癥狀了。就比如說:《黃帝內經》說足太陽膀胱經為人體之藩籬,一但人體藩籬的功能被打破,我們人體的感冒發燒的情況就會消失掉。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不會生病,一般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朋友會發現,感受風寒之後,心臟病發病了,糖尿病發病了,高血壓發病了。這其實也是感受風寒的表現。

當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失去防禦功能之後,他的代謝功能就會出現障礙。《黃帝內經》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段話的意思說:膀胱位居人體最下部,是人體水液所匯聚之地,向都城一樣。膀胱是封藏著人體津液,最後一句:氣化則能出矣的意思是說,膀胱有氣化人體水液的作用,人體的汗液就是通過氣化從毛孔排除的。

一個人如果膀胱的代謝功能出了問題,就預示著水液代謝除了問題,這種水液代謝的問題就會逐步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出現。因為這些疾病都和水液代謝的問題息息相關。

在秋季還有一個臟腑很關鍵,就是肺臟,《黃帝內經》說:肺為水之上源,主皮毛,主通調水道。一個人的毛孔開合和水液能否送歸於膀胱,肺氣都起著推動的作用,一個人到了秋季,如果感受風寒,導致毛孔的緊急關閉,就會導致體內的水液淤積在淋巴系統,這個時候就會引發淋巴結腫大,嚴重的就會引起發燒。

那麼,淋巴系統又有什麼作用的呢?《黃帝內經》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中醫說的三焦就是西醫所說的淋巴系統。中醫所說的淋巴系統有人體水液通道的和開關的作用,決瀆之官就是水道的開關。而肺所主的通調水道中的水道指的就是淋巴系統。

因此,肺、三焦和膀胱三個臟腑加在一起,就是我們人體的一個水液代謝系統,這三個系統決定人體水液是否能夠正常代謝,如果代謝正常,人體就是健康的,如果代謝不正常,就會引發人體多種疾病。

那麼,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就問了,我們應該怎麼辦才能維繫這個水液代謝系統的健康呢?這裡推薦大家一個最好的運動,跑步。跑步最直接的鍛煉就是心肺功能,心肺功能的能力增強,會逐步影響到其他臟腑的能力增強,就比如肺為腎之母,肺的功能強了,就會使腎的功能增強,腎的功能增強了就會影響到肝和膀胱的功能增強。因此,心肺的功能增強會逐步影響到五髒的功能增強,並使我們的身體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下面,關於秋季養收這個課題,我們介紹一篇《黃帝內經》原文: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

《黃帝內經》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到了秋三月的時候,天地之氣從夏季的向外發散,轉而改為向內收斂,這個時候萬物呈現出包容平和之象。秋季,天氣由熱轉寒,變化比較大。此時大地之氣清明,正所謂秋高氣爽。在秋季的起居作息上,要早卧早起,聽到雞叫起床。保持神志的安寧,就可以減緩秋季因天地之氣的急劇變化而帶來的肅殺之刑。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的意思是說:秋季不要擾動腎中藏的志,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不要過度消耗腎精,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保護好腎精,才符合秋季的養收之道。秋季之所以被稱為養收之道,是因為肺氣的作用是收斂,擾動腎氣,會使肺氣受傷。如果不能做到養收之道,到了冬季就會發生腹瀉。那麼,也就不符合冬季的養藏之道了。

課程降到這裡就進入尾聲了。我們都知道,秋季到了,天氣由濕轉燥,很容易造成人的鼻干口燥,如果出現這個問題,這裡就給推薦大家推薦一味中藥,桑葉。桑葉,味甘苦,性寒,可以治療口鼻乾燥,和鼻出血。這個代茶飲就可以。胃寒的朋友忌服用。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的課程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關注汶東公眾號,獲得更多中醫養生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季 的精彩文章:

秋季,這對貓跟鞋時髦升級了,穿上它更少女又時髦!
2018新加坡伯明翰秋季拍賣精品鑒賞:熙寧重寶組合

TAG:秋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