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他們這樣練就機動通信尖兵!
「01、01我是02,收到回答!有線通信中斷,立即開設短波應急指揮通信網……」8月16日下午,筆者在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野外駐訓地看到,某營二連接到上級指令後迅即行動,架桿連線、啟動設備、輸入參數……動作乾脆利落、一氣呵成。該旅領導介紹說,他們破除和平積習,一切訓練按實戰化要求從難從嚴,大膽嘗試、敢於突破,不斷提升部隊能打仗、打勝仗能力水平。
機動通信兵是首腦機關的「神經中樞」,被譽為「千里眼」「順風耳」,承擔戰時和應急情況下通信保障任務。該旅調整組建以來,首次千里機動至海拔4500餘米雪域高原駐訓。如何在環境惡劣、條件複雜地域練就過硬機動通信兵?筆者從旅領導那裡找到了答案:雖然面臨很多新情況,但只要我們按照『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的實戰化要求,對照每個戰位練精一招一式、補齊短板弱項,一定能夠練就過硬打贏本領。
「101、101、10211、10211、1413、1413……」筆者在某型電台車看到,下士譚澤江端坐在不停閃爍的儀錶前,剛剛完成話報工作,就急忙進行短波電台手鍵發報訓練,見筆者過來採訪他有些不耐煩:「階段性考核成績不理想,這不是我想要的,苦點累點沒什麼,咱不能拖連隊的後腿,得加緊練。」其實,前期連隊組織專業技能考核,優秀率並不高,他們知道高原與內地不一樣,但破解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練」。
「天調出現故障,立即啟用寬頻天線進行溝通聯絡。」故障排除也是他們訓練的必修課。在一次保障上級演練中就吃過虧,由於通信手段遭干擾導致指揮通信網短暫中斷,導致整個戰局十分被動。他們發現高原缺氧、低溫等複雜氣候會影響電磁波傳輸,油機、電池等裝備部件的功效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為此,他們針對出現的性能發揮不穩定、動中通聯難等問題,探索科學有效的通聯方法,通過靈活選擇開設位置、拓寬通信渠道、增加電台功率等方法,實現陌生地域下保通打贏目標。
「高原架設天線也是最難的。」上士祁家升是「架線高手」,曾經多次參加通信專業比武取得名次,他說有時很「頭疼」,高原氣候變幻莫測,大雨和冰雹說來就來,再加上風向多變,高原缺氧對體能要求又高,按大綱要求拿個優秀很不容易。
「在近似實戰環境下練兵,苦點累點不算什麼,平時即戰時,要隨時做好打仗準備。」連長許正告訴筆者。面對困難環境,他們沒有退縮,而是把這次高原駐訓當成苦練精兵的最佳時機,注重利用複雜地理環境、極端天候條件等練強適應戰時的戰鬥體能、練活隨時能上的戰鬥技能,真正把機動通信分隊打造成過硬的「神經中樞」。
雪山腳下,一台台通信裝備快速展開,一個個險難課目快速完成,不一會功夫,一座高效的通信樞紐就悄然開設完畢。某營營長秦超欣喜地告訴筆者:「高原練兵,我們一直在行動。通過此次高原駐訓,我們補齊訓練短板,官兵專業技能得到大大提升。」
作者:樂洪銘 王廷江 潘吉業
本期編審:楊彪
責任編輯:李勝子
解放軍報社西部戰區分社(微信號:jbcdfs)
本平台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