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圓明園付諸一炬,只是因為英法聯軍要給咸豐帝一個「教訓」?

圓明園付諸一炬,只是因為英法聯軍要給咸豐帝一個「教訓」?

1860年9月18日中午,英法聯軍近4000人與清軍僧格林沁部約萬人大戰於通州以南約8公里的張家灣,結果清軍大敗。9月21日,英、法聯軍約6000人與清軍僧格林沁部、瑞麟部、勝保部約3萬人大戰通州城南的八里橋,清軍再次大敗。咸豐帝聽到前方敗績,於9月22日從圓明園出逃熱河(今承德)。臨行前,他第四次派出其親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辦理和局」。

僧格林沁

恭親王奕手無可戰之兵,英法聯軍已至北京城下。9月24日,他照會額爾金,提出以戰俘(巴夏禮等人)換和平的方案。額爾金答覆,3天內放人,否則進攻北京城。9月27日,奕再次照會額爾金,亮出底牌,只要不提親遞國書,一切都可允諾。在熱河的咸豐帝從奏摺中得知此一方法,在諭旨中稱:「總期撫局速成,和約已換,國書已遞,朕即可及早迴鑾。」他沒有對和約條件提任何意見,但卻明確指出「國書已遞」方才回京。而額爾金對此的復照強調了國書必須親遞的西方禮節,又強調了這種禮節只是「敦好」之典,而「未列入准此動兵之議」這句關鍵語的意思十分不清楚。從英方文件來看,其本意是「沒有將親遞國書一事列為此次起兵的要求」,即沒有將此事列入和平的條件。奕沒有看出此層意思,在復照中強調皇帝已經「秋狩」,國書只能由他「恭代接收」。他還向英、法提示,若不退兵議和,巴夏禮「恐終難於保全」。奕的照復幾近於決裂。咸豐帝收到奕的報告,似乎看懂了額爾金照會中此語的意思,上諭中稱:「及向未列入准此動兵之議等語,似該夷不至為親遞國書,所議不合,再致決裂。」而奕此時已等不及咸豐帝的批回,派武備院卿恆祺到獄中與巴夏禮談判。巴夏禮指出:「此節(親遞國書)原非條約可比,彼此無庸勉強。」語出疑解,問題的核心頓時消然。

恭親王奕

英法聯軍並沒有等待清朝釋放巴夏禮,而於10月6日在北京安定門、德勝門外再次擊敗僧格林沁等部清軍。當聽聞咸豐帝住在圓明園,便引兵進發。當日晚上,法軍一部進入圓明園,開始搶劫。次日,英軍也參加了搶劫的行列。奕等人避走萬壽山。8日,京城內的清朝官員釋放巴夏禮。12日,又放出一批被截拿的英、法人員。13日,在英法聯軍最後通牒的威逼下,交出安定門,由英法聯軍「代為看守」,英法聯軍一部進入北京城。14日,釋放全部被截拿英、法人員。僧格林沁截拿的英、法人員共39人,此時只釋放了19人,其餘20人在獄中死去。英國專使額爾金為報復清朝的「殘暴」,決定給咸豐帝一個永久的「教訓」,準備燒毀紫禁城的皇宮,後恐清朝顏面盡失而垮台,所簽訂的一切條約隨之不保,最後選擇了圓明園。1860年10月18日,英軍第1師奉命放火縱燒圓明園!

圓明園遺址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討逆戰役:粟裕率領新四軍第1師討伐公開投敵的李長江
隨著國聯將要干預淞滬戰事,日本為何不收斂反而發起全線進攻?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