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蘋果低頭,是工業富聯「第三次進化」的序幕?

讓蘋果低頭,是工業富聯「第三次進化」的序幕?

8月13日,工業富聯(SH:601138)披露的2018中報,三個最重要的數據如下:

收入1,589.94億元,yoy(同比變動)+16.29%;

扣非加權ROE(凈資產收益率)17.85%;

經營現金流凈額118.91億元,yoy+68.75%。

這份中期業績一句話解讀,「穩定增長的同時不乏亮點」。

穩的是收入多了223億,增速挺不錯,而且ROE也挺好。

亮點是經營現金流大幅增長,話語權強大(甚至讓蘋果低頭),這背後得益於科技實力的增強。而且不止於此,我從工業富聯中報讀出的,是其對完成自身第三次進化,再次走上浪巔的渴望。

讓蘋果低頭的行業話語權

2018年中期,工業富聯經營現金流凈額118.91億元,yoy+68.75%。再進一步看,經營現金流凈額/凈利潤=2.18,這代表什麼?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製造業公司,1元凈利潤能回7毛錢款?那就謝天謝地了。

還有大部分廠佬,1元凈利潤只能回3毛5毛錢的款,賺的都他喵是應收賬。

傷不起,但傷不起也得上啊,不然它們怎麼拿訂單,怎麼養活團隊?

另外,從應收、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的相對變化,我們也能看出工業富聯的現金流強勁。

那麼你可能要問,工業富聯現金流強,究竟是為什麼?

透過表象數據看本質,深入產業和業務去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工業富聯的行業話語權,來源於科技實力。其本身產品結構,是一個「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的工業互聯網(以前叫工業4.0)大閉環:

雲(雲計算)+移(移動終端)+物(物聯網)=大(大數據)

大(大數據)+智(人工智慧)+網(網路傳輸)+機器人(包括精密工具)=工業互聯網

很多宣稱做工業互聯網的公司,其實只涉足其中很小一部分。工業富聯這麼多年在電子消費品製造過程中,積累下全部的能力。

這一整套東西,代表的科技含量,是如今全球製造業的頂級水準。

就比如說提起智能工廠,也許大家印象里都是特斯拉(NASDAQ:TSLA)。但你來看看工業富聯,60,000台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居亞洲第一(郭台銘在各種講話中都提到過),結合招股書披露的20.33萬名生產製造崗員工(佔總員工75.57%),其智能工廠里機器人與人力配比高達1:3.4,「機器換人」使人力成本同比下降了11.91%,這一點了解的人恐怕不多。

得益於科技能力,未來工業富聯「大批量個性定製化」生產模式,對產業鏈上下游的話語權將會越來越強勢。

舉個例子,蘋果的手機金屬外殼加工,早就想從CNC鍛壓工藝改到激光設備做,然而改工藝對富士康去年新上的設備影響太大,所以就緩了一年。

你想想,富士康的話語權尚且如此,工業富聯作為從富士康分拆出來的「王牌精銳部隊」,能有怎樣的話語權就足可想見了。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能力提升,增效、降本、減存、提質等環節不斷增強,工業富聯競爭優勢就會體現出來,其遠高於行業的增速可佐證:

通信網路設備收入920.17億元(佔總收入57.87%),行業未來四年CAGR(年複合增速)4%情況下,其yoy+28%;

雲服務設備收入663.05億元(佔總收入41.7%),行業未來四年CAGR 3.9%情況下,yoy+21%。

通信網路設備業務

雲服務設備業務

有人形容工業富聯目前「檯面上」的兩項業務,「規模比你大,增速比你快,現金流還比你好」,這怎麼玩?工業富聯中報里的信息還不止於此,我從中讀出的,是其對完成自身第三次進化,再次走上浪潮之巔的渴望。

工業富聯的「第三次進化」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工業富聯」,其實是經過兩次進化的形態。

上世紀80年代,郭台銘的鴻海精密憑藉模具技術,進入電腦連接器行業,搭上PC時代的早班車,完成了企業形態的第一次進化,此後鴻海精密擴張到大陸的公司統稱為富士康;

本世紀初,富士康坐擁人口紅利,搭乘蘋果戰艦(IMAC、IPOD、IPHONE)從PC時代順利跳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2016年更通過夏普收購案進入手機的上游產業鏈),成為電子消費品製造巨頭,這是其第二次企業形態進化;

2017年,富士康剝離出「王牌精銳部隊」成立了工業富聯,後者並不是簡單的高端製造業務上市,而是隱含這第三次企業形態的進化。

工業富聯進第三次進化,是基於自身「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賦能給中國其他製造企業,幫助其產業升級。

恰逢其時的是,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用工荒肆掠,還有環保等問題的制約,國內製造業亟須轉向自動化、高質量的方向。中國製造業升級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

大型製造企業,需要的是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精密製造的能力。在精密製造方面,工業富聯有做蘋果手機的結構件,是全世界最高級的,日本、德國都做不出來的。

中等製造企業,需要解決互聯的問題,沒有做到信息化的先全部信息化,已經做到信息化的把設備互聯起來。據調研,一些收入規模幾百億的企業,設備都沒有互聯起來。所以設備的互聯、信息化和互聯後產生的數據建模,是工業富聯可以做的。

小微製造企業,主要是解決信息化的問題,先做一些比較基本的工作,包括工廠環保、安全和消防等,再加上一部分的工業互聯網的能力。

就在8月11日,工業富聯就「喜提訂單」,跨行業跨領域與王力安防(業務主要是智能鎖和安全門)達成戰略合作,後者全國有5大產業園區,總佔地面積58萬多平米。

工業富聯利用BEACON(工業互聯網平台),發揮對王力安防產業園區的現場管理規劃、智能工廠規劃、智能化生產、智能化應用、品質檢驗、自動化設備優化、生產製造系統(MES)所產生的數據應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倉儲管理系統(WMS)改善與優化。

那麼你可能又要問了,賦能製造企業,工業富聯做好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核心競爭力。

工業富聯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豐富的客戶源,研發能力,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和智能設備,質量管理和供應鏈管理能力。

更因為其獨有一筆待採掘的金礦——40年來積累的大數據,不只是機器人的大數據,還有材料的數據。這是實體經濟向數字經濟升級的關鍵節點(人無我有),有數據才有AI,才有跨越式的改進。

其實在工業互聯網的有效性上,工業富聯已經將自己當做「小白鼠」做了實驗:

BEACON(工業互聯網平台)在工業富聯內部的實踐效果測算,導入BEACON平台的製造BU效率提升30%,良率提升15%,生產周期縮短18%,庫存周轉天數縮短26%,能耗降低20%——要知道工業富聯的生產線,本來就高度智能化的,還能取得這樣的效果,給尋常製造企業賦能的效果可想而知。

當然,拋開其它的不談,資本市場最關心的,可能還是工業富聯做的這件事(賦能中國傳統製造企業的轉型升級),有著多大的想像力。

據全球權威光電行業數據研究機構Yole Development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工業互聯網使用的感測器,將超過300億件。工業互聯網接入機器設備數量上,將從2015年的26億件,增長到2021年的100億件,工業互聯網接入的機器設備,將爆髮式增長。

IDC資料庫統計,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2017年593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增長到878億美元。

這一波工業互聯網的浪潮,若能夠抓住,將成就工業富聯第三次企業形態的進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爾法工場 的精彩文章:

消費股:還有機會嗎
愛奇藝二季度付費會員增速如何?

TAG:阿爾法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