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談非遺手工藝景泰藍文化之一 何為景泰藍?

漫談非遺手工藝景泰藍文化之一 何為景泰藍?

漫談非遺手工藝景泰藍文化之一

何為景泰藍?

中國藝術研究院 安麗哲

「景泰藍」從廣義上來說是對金屬胎掐絲琺琅工藝及其製品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是2006年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手工藝之一。景泰藍製作工藝的全部工序多達108道,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燒窯、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依照景泰藍的工藝特點和胎質及琺琅表現方式不同,可分為四種:掐絲琺琅、鏨胎琺琅、畫琺琅和透明琺琅。掐絲琺琅:即狹義上的「景泰藍」,多以紅銅為胎(少數是金胎或者銀胎),將紅銅絲掐成各種圖案粘於紅銅胎上,在其內充填各色琺琅料,後入窯經過多次燒制,再經打磨、鎏金而成。鏨眙琺琅:是在金屬胎上鏨出花紋,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各色琺琅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呈現寶石鑲嵌的效果。元明時稱為「拂郎嵌」。畫琺琅:畫琺琅起源於西歐法國,於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最早在廣東製造,廣東稱作「燒青」或「廣琺琅」「洋琺琅」。同樣以金屬為胎,用單色琺琅釉作為背景色,再依據設計用各色琺琅釉描繪人物、風景、花卉等圖案,經高溫烘燒,出窯後磨光鍍金而成。透明琺琅:亦稱「廣琺琅」,俗稱「燒藍」,是指在金屬胎體上用錘揲、浮雕、陰刻紋飾等工藝形式形成圖案,有的還飾以金、銀片,然後塗以透明琺琅釉烘燒而成,以藍、綠、紫色為多。這種工藝是利用琺琅釉透明半透明的特性,使器物裝飾圖案產生層次不同的藝術效果。

關於景泰藍起源於何時何地,業內多有爭議,一說為景泰藍誕於商代,一說為景泰藍產於唐代,還有一說為元忽必烈西征時,自西亞傳入中國。然而大家觀點較為一致的是,明代景泰年間景泰藍的技藝已非常成熟,開始在宮廷內部盛行,又因製作景泰藍的底色多為天藍、鈷藍、寶藍等藍彩琺琅釉,於是得了「景泰藍」的名稱。清代更是景泰藍燒造的一個高峰期。有句俗話叫,「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講的就是景泰藍的價值,明代晚期與清中早期,景泰藍是御用燒制,只有宮廷可以使用,明代少府監,清宮造辦處專門製作景泰藍。在清代後期,經濟衰退,國庫虧空,宮廷已不能繼續供養專門的景泰藍工匠,出宮後的景泰藍工匠,由於市場的需求,創辦了多家作坊。由於景泰藍雍容華貴,色彩明艷,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審美,此時大量西方商人攜重金來到中國訂購景泰藍,京城中的古董店更是無景泰藍不敢稱為店。這個過程一直從清代中期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景泰藍也逐漸成為西方富裕階層家中的必備的裝飾品及日常用品。大量的景泰藍作為手工藝品被出口到西方,為我國近百年來的貿易順差以及外匯儲備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在國內,景泰藍很少出現在民間,這是因為景泰藍早期是御用之物,民間鮮有傳播,而到了後期又逢中國在歷史上的一個苦難期,使得民間難以承擔購買貴重的作為宮廷手工藝的景泰藍。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我國經濟的發展,收藏在國內的興起,大量景泰藍形被華人從世界各地購買回來,收藏景泰藍也形成一股熱潮,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河北,安徽等地的景泰藍仿製作坊也逐漸多了起來。

相比於瓷器以及金銀器,景泰藍的歷史並不長,景泰藍的器形與紋樣也多參考我國青銅器造型或者瓷器中使用的各種傳統紋樣。這些傳統紋樣多帶有傳統寓意,展示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望。傳統景泰藍也有一些相對固定的紋樣,隨著時代的變遷,釉料和工藝都發生變化的時候,這些紋樣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狀態,不過也正是由於釉料和工藝的改變,是的相同主題紋樣的器物也展示出不同的風格和風貌。這些獨特的風格和風貌也成為我們現在判斷景泰藍年代和時期的依據。

我們將在這個欄目中給大家介紹一些景泰藍的基本常識,常用紋樣,藝術鑒賞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由此讓我們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這一文化瑰寶中體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摩拜爾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新華摩拜爾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