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化工產業發展歷史的三條脈絡

中國化工產業發展歷史的三條脈絡

在麥肯錫2018化工行業分析中披露了一份關於各大洲對於全球化工產業增長貢獻比值的報表,如下圖所示。中國由於貢獻突出,被單獨作為一個單位體現出來。麥肯錫指出,中國化工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到2020年時,中國化工的增長會佔到全球增長的63%。一國之力的貢獻,竟然超出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實在讓人驚嘆不已。中國化工的迅猛發展,已使得整個產業看起來龐大複雜。然而,咨諸歷史,我們不難理出數千年發展中存在的三條脈絡。

伴隨著制陶技術的出現,化工在中國的發展已逾七千多年。然而,化工產業的發展卻要更晚。當技術成為產業,要依靠經濟活動形成。經濟活動由人與人的物質交換所構成。只有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化工技術也才就成為了一種產業。技術自從誕生之日起,就代表著雙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化工屬於技術中的一個大類,當然逃脫不了這種基因宿命。讓我們從這種基因宿命的角度,以化工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作為依據,開始對於中國化工產業的布局進行梳理。

第一條線是自然屬性主導的散點式發展。

這一條線起自製陶時期,依循的是「因地制宜」

古代化工產業的發展,得益於相應技術的發明。技術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制約因素。制陶、冶銅、冶鐵和曬鹽等佔據了古代化工產業的大半江山。從瓷器說起,就不得不提到江西景德鎮。「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使得景德鎮自宋朝被獲封以來一直在行業中傲視群雄。除去工藝考究以外,有兩點自然因素決定了它的質地。景德位居長江以南,充沛的水量促進了瓷礦的開採和工藝的提升。可塑性高的特色瓷土也給產品帶來了更多的豐富性。從周朝至戰國,冶銅技術得到了巨大提升,冶鐵技術也在戰爭的催化下愈發成熟。礦藏的地理屬性,使得冶鐵的發展只能固以一隅。始於漢代的遼寧鞍山、山東萊蕪以及在明代發展較好的湖北大治都是當朝的重點管理對象。自漢代始,鐵不僅用來製造兵器還是流通錢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鐵礦一直都是公家運營。另外一個官辦管理的是鹽,由於其生產特殊性,只能由官方掌控沿海生產。鹽稅一直作為各個朝代的重要稅收來源之一。例如,清末大臣李鴻章上書力薦的「關厘分途,以厘濟餉」政策中,鹽業厘稅佔據重要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化工的發展主要是製造用以滿足生產生活的直接產品,還處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階段。因此,受限於不可移的地理因素,化工產業的初期發展也註定了其「因地制宜」的本質。在近代以前有周以來的三千多年中,這條主線幾乎未曾受到嚴肅的挑戰。

第二條線是社會屬性主導的同面式發展。

這一階段從甲午戰爭開始,遵循的是「以人為本」

「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巨變」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隨著西方熱武器讓天朝上國意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之外,現代先進技術也隨之湧入中國。雖然1880年,上海出現了中國第一家現代化工廠「江蘇藥水廠」,但是該廠還是沒有脫離「因地制宜」的本質。自然水源和天然運輸依然是該廠設立的依靠因素。直至甲午中日戰爭後,日俄進入東北,大量鐵路的修建才脫離了地理位置是限制因素的現實。由於東北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礦藏使得其一直是俄國和日本虎視眈眈的對象。雖然積貧積弱的大清帝國已無能力再完全保留東北的主權,但是作為先輩發跡的地方還是不能拱手讓給外國。在重臣張之洞得連番建議下,最終採取了讓東三省「遍地開放」的政策。在所有權歸屬大清的名義下,讓各國盡行商賈之利,礦務工商雜居一應允准。通過這種門戶開放,形成了各國利益的彼此糾纏與制衡,「非此無以慰各國均沾之望,亦無以杜強鄰吞併之謀」,使得東北成為了當時最開放的地方,帶來了東北工業的迅速發展。至九一八事變之時,人口不足全國1/12的東北,對外出口額佔到了全國的1/3(其中的2/3都出口發往歐洲),進口額佔全國的1/4。30年代初,全國鐵路一萬三千多公里,東北佔到了六千多公里。在密集鐵路網的助力下,以前受地理因素禁錮的自然資源得以實現穿山越嶺。

也因為運輸業的出現,化工產業出現了新的面貌,從地理限制中解放出來,得以誕生出了第二條線「以人為本」。

1964年,中國人口突破7億。五年後增至8億。快速增長的人口在敦促著農業生產的變革。化工行業在此時期的發展的重中之重無疑是肥料的改良和製造。據有關數據顯示,在1949年,中國化肥產量僅為0.6萬噸(且只有硫酸銨一個品種),同年美國化肥產量426萬噸,日本為62萬噸。在對氮肥極度苛求的大背景下,中國進行了氮肥生產的極速擴張之路。從第一個氮肥廠永利錏廠開始,在「一五」期間蘇聯的援建下,相繼建成了年生產合成氨5萬噸,硝酸銨9萬噸的吉林、蘭州、太原化肥廠。至1958年前後,全國相繼建立了約四十個中型規模的化肥廠。之後隨著小氮肥廠的異軍突起,至1979年,全國共建成1533個小氮肥廠。大小氮肥廠幾乎林立於全國各地。

從化肥工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傳統化工的格局基本上已是天翻地覆。在技術攻克的前提下,氮肥廠的發展都是以人的需求為導向建立的,這一不受地理限制的產業布局儼然已經構成了中國化工產業的第二條線「以人為本」。

第三條線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共同制約的鏈式差異化發展。

這一階段尚處於萌芽時期,將誕生另一種新的模式「協同共進」

化工產業依然處於擴張時期,新建的化工廠仍然是絡繹不絕。現代化工已呈現出兩大特點:1全局共生性,2微觀獨立性。全局的共生性體現在個體化工廠更多得作為諸多行業的螺絲釘存在,並不能以一己之力替代整個行業。微觀獨立性由其重要性表達,作為行業螺絲釘的化工廠可獨立於某個行業而存在,且其可以左右某些行業的發展。前兩條線內的化工產業,更多是全局獨立性的產業,可以直接生產終端產品,受原料或者經濟活動導向的主導。而此條線內的化工產業更多的作為中間產品的出現,並不直接接觸消費者,彼此之間的生產內容較大,但是相互關聯性高,因此只受到上下游產業的影響,所以遵循著與其他產業的「協同共進」。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BASF南京生產的新戊二醇,由於其多用途高性能而受到諸多下遊行業的青睞。所以中國現代化工因其不斷增加的複雜性而使得其全局性變得更加緊密。在全局性擴張的過程中也反向要求著內部的行業需要更多的更緊密得聯繫在一起,從而提升了複雜性。所以,在此複雜性和全局性的辯證促進下,第三條線將變得越來越清晰和明朗。也就是說,現代化工的進步,已脫離不開第三條的著重體現。

至此,我們提出了中國化工行業的三條脈絡。其實這脈絡一直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表現出來的深淺不同。就目前來說,基於已有的能源基礎上,第一條線的亮度在逐漸下降,第二條線的亮度正勁,而第三條線在日益增強。而當我們著眼新能源的發現和發展,可以說,三條線有可能會出現並駕齊驅的可能。

我們,翹首以待。

Enolinx是一個全球研發共享平台,致力於幫助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生物醫藥等行業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作夥伴,包括合作研發、技術轉移、技術專家獵頭、市場開拓、收購併購、投資融資、戰略諮詢等。

寫作/Jacob

編輯/Jacob

圖源/網路

Enolinx

We Make Technology Eas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柚技 的精彩文章:

TAG:西柚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