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刊號之民國奇聞畫報第一部《夜探協和醫院》

創刊號之民國奇聞畫報第一部《夜探協和醫院》

既然是創刊號,在開頭總要啰嗦幾句。這個由我(段子手金刀)主筆的公眾號名稱叫民國奇聞畫報,自然主要講述的是民國時期,也就是1912年元月到1949年十月這37年間發生的一些奇聞軼事。

民國時期的各種野史、奇案多了去了,諸如白宗魏墜樓、楊三姐告狀、血濺佛堂、鬼市人頭這些個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甚久,這些故事咱們都不講,主要是基於一個沒有被太多人注意的組織--四川鹽幫在民國時期發生的一些奇怪事情,反應民國時期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將一些不太為人知的事情,講述給大家。

這中間的原委很簡單,因為金刀就是鹽幫的後人,小時候祖輩老人講了許多親身經歷的故事,金刀對這段歷史非常感興趣。從事寫作之後,找到了許多關於鹽幫故事的一些資料,經過加工整理,就成了列位即將看到的這個故事。

故事講述的主線,是以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講述,故事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鹽幫的當家大爺張曦之夜探協和醫院的事情。

這個協和醫院,就是現在仍然存在的北京協和醫院。這所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下屬的中華醫學基金會出資建設的醫學機構,在中國現代醫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號稱一座協和醫院,半部中國現代醫學史。

協和醫院培養出張孝騫、林巧稚、曾憲九、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醫學大家,在中國建立起了培養現代醫學人才的體系。這些中國現代醫學精英日後在全國各地創辦了大批醫院,為中國現代醫學發展打下了基礎。

(圖為1921年協和醫學院開院大合影)

協和醫院的成長發展過程中,也與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緊密相關。比如國父中山先生就曾經在協和老樓因肝病住院就診,去世後的遺體也曾停放在協和醫院禮堂供親朋好友弔唁。梁啟超、張學良、等名人也多次在此就診。

(圖為1925年協和醫院禮堂門前弔唁中山先生的人群)

另外,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機構,曾經在協和醫院辦公。那就是在1913年由章鴻釗、丁文江和翁文灝三位中國地質學創始人創立的原中央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這是一個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組織最嚴密、成果最豐富的國家級地質研究機構。著名地質學家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於周口店發掘出的北京人猿頭骨,就曾經在新生代研究室收藏、研究。這個至今都沒有找到的國寶,最後有證據可考出現的地方,就在1989年被拆除了的協和醫院婁公樓地下室里。

北平淪陷後,協和醫院因為是美國人的地界,所以一些來不及運送出去的珍貴文物,曾經短暫的藏於協和醫院地下室。這批文物的存在,當時是極為機密的事件,只有極少數醫院的管理人員知曉。隨著知道內情的美國人陸續回國以及日美局勢日益緊張,這批文物的安全問題也就越來越緊迫。

當時日本人在中國有個機構叫做滿貼調查局,這個機構從1905年就開始在華搜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情報,是早期進入中國的特務機關。這個機構直屬於日本天皇,跟軍方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滿鐵調查局一直在追查這批文物的下落,但是所有的歷史記載,均未提及這些文物的存在和最終的去向。

金刀從鹽幫的一些筆記、雜記以及老人的口述裡面了解到,當時鹽幫的當家大爺,曾受國民政府委託,到北平負責將這批文物運送回重慶,我們的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

第一章 鹽幫當家大爺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

故事的主角,姓張名羲之,自子桐。張曦之出生於滿清宣統末年的四川省府成都。張家的祖上在湖北做官,後因政治原因下野之後,從湖北遷往四川,尋了當時因盛產井鹽而富商雲集的富順縣重新安家落戶,並利用家族的資金,做起了鹽商。

富順,也就是後來的自貢市的前身,自古以來都以盛產井鹽聞名全國,這裡產的井鹽提供了全國五分之一以上的食鹽需求。(自貢因鹽設市是在1939年,為了行文方便起見,統一以自貢稱呼民國時期的富順、自流井等地)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民國初年,自貢地區上規模的鹽場有24個,大大小小的鹽井上萬口,從事鹽業生產各個工種的工人不下幾十萬,這些工人中有八成以傳統幫會結社,形成了西南地區勢力強大的鹽幫。幫眾分山、車、水、梘、火五大字型大小,分別負責鹽業生產過程中的鑽井、機器、勞工、管道、燒火出鹽幾大部分。

(圖為民國時期鹽廠工人)

自古以來鹽業都是受政府嚴管的行業,民國時期政府在自貢設立鹽務監管局,負責食鹽的特許經營、銷售。但鹽廠的運營管理、食鹽的生產,則是按照鹽幫自古以來的老規矩運行。

張家祖上武舉人出身,家傳功夫了得,來到自貢之後,先從一家小鹽號做起,太平天國時期戰亂紛擾,張家到處收購了大量的引鹽票,也就是特許經營許可證,戰亂結束後,一躍成為自貢首屈一指的大商號。 有了強橫的實力,加上張家人慷慨豪爽,在鹽工中有很高的威望。

到了洪憲元年,張家已經吞併了當時最大的鹽場老闆李姓家族、聯姻本地世家王姓家族,發展成為了自貢首屈一指的大鹽商。張家族長也當上了自貢鹽業商會的會長,也就是鹽幫的當家大爺。

到了張曦之這一輩,家族的事業發展迅速,牢牢控制住了自貢的井鹽的生產,為了控制整個鹽業的產業鏈條,張家還把勢力延伸到了重慶和成都。發展重慶業務,主要是為了方便打通長江漕運,到成都發展,則是因為成都是整個西南地區永遠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作為鹽業商會的會長,要需坐鎮省城運籌帷幄。

有了這樣的財力和影響力,那時候西南地區的著名幫會組織哥老會,自然就想把鹽幫這一股強大的勢力吸收進來。張曦之是當時張家年輕一輩的佼佼者,於是就在當時袍哥大爺范大鬍子的引薦下,做了袍哥會的當家三爺。

說起這個當家三爺,名為行三,實際上卻是袍哥里除了大龍頭之外的第二把交椅。這是因為袍哥以義子當先,敬的是關二哥關羽,所以幫中老二的位置空著,叫做聖賢二爺。張曦之這個二把手權力還是很大的,負責整個幫會的錢糧賬目往來、執法等等幫中事物。

那時候張家家族的事業可以用如日中天形容,有了自貢的鹽場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以及袍哥、鹽幫兩個身份帶來的諸多隱形好處,張家的事業涵蓋整個西南地區,壟斷了食鹽、漕運,而袍哥組織,則控制了西南地區的中下九流一十八行。

1936年抗戰全面爆發,自貢這個西南小城,因為抗戰獻金超過一億元法幣、鹽稅貢獻全國第一而聞名全國,蔣主席還特意通電對自貢人民的抗戰貢獻加以褒獎。

(獻金運動結束後,國民政府副委員長馮玉祥為自貢題詞還我河山)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其中張家、王家的獻金佔了十之二三。本來張家可以以此為契機進入政軍兩界,可惜張家祖上在湖北從政的失敗經歷,張家族長牢牢恪守組訓,不參與政治和軍事,否則在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的時代,以張家的財力和影響力,進入政界軍界也是輕而易舉。解放後,張曦之回想當時的情況,才體會到亂世之時,獨善其身何其難,不主動參與,只能像怒海孤舟一樣隨波逐流,這也為日後張家的衰敗買下了伏筆。

說起民國的幫會,首屈一指要數活躍在江浙一帶的青紅幫。這個脫胎於洪門的組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民國時期重要的社會力量。

國民政府的高官裡面,許多都跟青紅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蔣公自己,也曾以蔣志清的化名,拜入青幫通字輩大佬黃金榮門下。

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遠在西南的洪門分支袍哥,也就是哥老會,開始和重慶方面慢慢增加了接觸,國民政府有許多自己不方便做的事情,就交由幫會來完成。為了維持在西南地區的地位,袍哥也樂於去幫重慶解決這些棘手的事情。當時袍哥在四川軍界勢力很大,幫中許多大佬都割據一方成了地方軍閥,真正管理幫中事物不問政事的也就張曦之一人。於是當時的特務機關軍統二處,也就找到了張曦之,通過他和鹽幫以及哥老會建立了一種有些奇怪的合作關係。雙方合作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上文說到的協和醫院文物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產快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地產快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