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灌溉工程的中國明珠

世界灌溉工程的中國明珠

編者按

北京時間8月14日凌晨,在加拿大薩斯卡通舉行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我國都江堰、靈渠、姜席堰、長渠4座水利工程成功通過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些古灌溉工程體現出當時人們對河流特性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尊重和合理利用,工程管理體制則體現了受益群體共同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社會組織形式。從古灌溉工程中汲取經過歷史檢驗的科學理念和智慧,也有助於設計和建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灌溉工程。本期請讀者走近這四座灌溉工程遺產的「前世今生」。

都江堰:天府之源 水利鼻祖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的西部,正好是岷江走完川西高原深切峽谷奔涌而出的最後一個谷地,海拔較高。自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以來,都江堰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且歷經2000多年歲月,仍發揮著巨大作用,以其「全世界歷時最悠久、設計最科學、布局最合理、經濟效益最發達、自流灌溉面積最廣」的特點享譽中外,被贊為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奇蹟,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成都平原歷史上曾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成都平原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中國多雨地區之一,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岷江由北向南流過成都平原西側,岷江水道相對成都平原大部海拔更高,是一條「懸江」。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時,成都平原往往成為一片汪洋,而遇旱災時,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百姓,侵擾民生,成為蜀地人民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從都江堰遠眺岷山。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過修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等主體工程,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東邊的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水流窄而深,稱為內江,西邊的另一條水流寬而淺,稱為外江。工程巧妙地設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約六成江水流入較深的內江,而洪澇期間六成江水從水面寬闊的外江流走,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

在歷史學家眼中,正是因為有了都江堰催生的天府之國,秦國有了取之不盡的大糧倉,從而能橫掃六國,開創統一大業。都江堰水利工程無論從地理角度還是歷史角度都堪稱滋潤「天府之國」2000年的源頭。

在清代末期,都江堰的灌溉面積不足200萬畝。新中國成立後,伴隨水利設施的突飛猛進,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前後四川各地自力更生、全民投入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都江堰各配套水庫、渠系得到系統建設,灌溉面積高速增長。

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區規模仍居全國之冠,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38縣1076萬餘畝農田灌溉,以及防洪、發電、養殖、旅遊、工業生產等多項綜合服務,是四川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發展到今天,都江堰除了傳統的灌溉功能外,還承擔著給成都等大城市、城鎮生活供水,保障成都平原眾多中小河流生態用水等重任。可以說,沒有都江堰,就沒有欣欣向榮的四川。

今天的都江堰,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一種文化,一股推動地方發展的巨大力量。現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與二王廟、安瀾索橋、伏龍觀等組成的都江堰景區每年吸引數百萬人次前來。去年,都江堰景區遊客突破750萬人次。到都江堰感受「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聰明智慧,體驗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已經成為海內外遊客的嚮往。

2017年以來,都江堰市大力實施四川省歷史名人李冰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成立了李冰文化研究會(中心),啟動了李冰博物館建設,舉辦了都江堰放水節及水生態文明高峰論壇,成功加入了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世界歷史都市聯盟,舉辦了首屆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與李冰研究國際論壇,實施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精華灌區修復,極大提升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國際影響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世界遺產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木卡拉感嘆:「都江堰是一項被全世界視為珍寶的工程,灌溉方式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靈渠:貫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清晨,迎著桂花淺淺的幽香,微風泛起陣陣稻浪。秀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之間,一道水渠蜿蜒流淌。

那潺潺的清水,悠悠流淌過2000多年的歲月滄桑,歷經烽火硝煙的洗禮,被清澈爽滑的柔波擁抱著、輕撫著,靜謐淡然。

遙想當年,始皇帝嬴政兼并六國後,為統一嶺南,成就千秋統一大業,特命監御史祿督率士兵、民夫在今廣西桂林興安境內的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以轉運糧餉。

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通航,秦兵勢如破竹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版圖。靈渠成就了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的夢想,實現了大中華的大統一和中原文明與嶺南文化的大融合。

2018年8月14日,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靈渠成功「申遺」後景觀航拍(靈渠引水口)。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靈渠聯結湘江與灕江,貫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成了連接中原與嶺南的重要紐帶,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對促進中原與嶺南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靈渠乾渠包括北渠、南渠兩段。北渠長3.25公里,導水仍入湘江下游。南渠長33.15公里,穿越分水嶺流入灕江。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樑等部分組成,儘管興建時間先後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000多年來,靈渠一直是嶺南地區與中原交通往來的戰略要道。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靈渠也是歷史悠久的灌溉工程。20世紀30年代,桂黃公路和湘桂鐵路相繼通車後,靈渠才完成水運的歷史重任,轉而主要肩負起水利灌溉的新使命。

目前,靈渠總灌溉面積達6.5萬畝,灌區覆蓋興安縣的5個鄉鎮、186個自然村,受益人口5.9萬多人。灌區除種植水稻外,還有葡萄、柑橘、草莓等經濟作物,農業年產值約13.16億元。

靈渠的灌溉方式,主要有自流和提水兩種。渠堤上的水涵就是靈渠自流灌溉的引水口。在渠低田高的地方,則普遍使用筒車、龍骨水車等提水灌溉,20世紀60年代則改為水輪泵提水灌溉。

在一些渠段,建有堰壩來壅高水位、控導水流,一方面能夠蓄引渠水自流或提水灌溉,同時還留有船隻通行的「堰門」。後來隨著靈渠水運功能的消失,這些堰壩也轉變為完全的灌溉工程。

千百年來,靈渠為桂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渠內清水千年流長,渠外農田五穀飄香。

歷經不懈努力,靈渠榮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圓了興安人多年的一個夢。「靈渠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科學與技術成就,是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水利遺產。興安人民始終致力於靈渠的保護與利用,力求充分發揮靈渠在發展中的文化價值。」興安縣委書記黃洪斌表示,「我們將持續推進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讓靈渠進一步走向世界。」

「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歷經千載而不朽,正綻放著更絢麗的光彩。

姜席堰:靈山江水灌萬畝糧田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桂芬

姜席堰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龍洲街道後田鋪村山頭裡自然村靈山江上,素有「龍游都江堰」之美譽。

姜席堰創建於1330年至1333年間,由上堰、下堰組成。為紀念主持和贊助修堰的姜、席兩位員外,分別把上堰稱為姜堰,下堰稱為席堰,簡稱姜席堰。姜席堰現有乾渠4條,全長18.8公里,支渠15條,全長30.87公里。姜席堰的灌溉範圍包括龍洲街道、詹家鎮兩個鄉鎮、21個行政村,灌區總面積3.5萬畝,是龍游縣重點產糧區。

姜席堰還為灌區居民提供生活生產用水。1736年,姜席堰水引入城濠,城內河渠相連,既解決了消防和居民用水,又使城內「西湖」和「泮池」恢復了舊貌。至今,姜席堰入城之水仍在使用。

姜席堰航拍圖。龍游縣委宣傳部供圖

姜席堰自公元14世紀創建以來,一直採取「官督民辦」的管理方式。清代設有堰工局,在府、縣政府的監督下,由鄉紳具體負責堰渠維修、管理經費、制定章程等事宜。姜席堰這種官方與民間管理的結合,一直延續至今,保證了姜席堰的可持續運行。靈山江水從姜席堰汩汩流出,不僅使下游數萬畝糧田得以自流灌溉、旱澇保收,更促進了龍游城市的發展和興盛。

今年5月13日,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專家組對龍游縣姜席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進行現場考察評審。專家組認為:姜席堰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工程可持續利用,對當代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借鑒意義。

「姜席堰不僅起著灌溉作用,而且非常符合當下中國所提倡的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治理、鄉村振興。希望這次浙江龍游藉此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功的機會,更好地打造一個亮點工程,造福當地百姓,讓家鄉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榮譽副主席丁崑崙說。

長渠:「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典範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萬永春

「武安南伐勒秦兵,疏鑿功將夏禹並,誰謂長渠千載後,水流猶入故宜城。」這是唐代詩人胡曾的詩,寫的是剛剛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長渠。

長渠,又名白起渠、藎忱渠,坐落在素有「華夏第一城池」美譽的襄陽古城南部,全長49.3公里。長渠始建於公元前279年,相傳前身為秦國名將白起水攻楚鄢所開渠道,是一座始為軍事工事,後為灌渠的水利工程。

2018年8月16日,湖北省襄陽市,有著2297年歷史的長渠蜿蜒流淌在田野中。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長渠歷時近2300年而不廢棄,經勘探考證,古時乾渠的路線與現在的乾渠路線大體一致。長渠引漢江下游最大的支流——蠻河,灌區縱貫南漳、宜城兩縣市,整個灌區形似「橄欖」。

古人在長渠創造了「陂渠相連,長藤結瓜」的灌溉模式,解決了水資源不足、不均衡的桎梏。同時還開挖了許多支渠,相當於現在的干、支、斗、農渠互相併聯成網,互相補充水源。如果把渠首攔河壩比作「瓜根」,渠道就是「瓜藤」,而沿渠連結的陂塘就是瓜藤上結出的「瓜」。在非灌溉季節,攔河壩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塘,農田需水時,隨時輸水灌溉。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利用,常年蓄水,不讓水源白白流走浪費,擴大了水源。在灌溉季節,長渠供水給塘,多者三四次,少者一兩次,循環蓄水,實現了以豐補歉、以大補小、互通有無、平衡水量,最大發揮了工程潛力。1949年之後,又修建了三道河大型水庫1座為長渠主水源,中小型結瓜水庫15座,整修堰塘2671口,灌區水源更加得到保證。正是沿渠水庫、堰塘的有效利用,灌溉保證率達85%以上,灌區成為中國南方長藤結瓜灌溉工程的典型。

在11世紀末,長渠就有了行之有效的用水管理技術和制度保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在《襄州宜城縣長渠記》中記述「時其蓄泄而止侵爭,民皆以為宜也」。北宋時實施「分時輪灌」技術,供水時通過水門抬高水位可直接灌溉,這一創新之舉一直沿用至今並得到了革新發展。「分時輪灌」實現了高渠高田有水抽,低渠低田能自流,極大地促進了灌溉效益的發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渠是湖北省修復的第一個大型灌溉工程。後經多次維修、擴建、配套,由最初的過水流量不足1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僅8.1萬畝,發展為目前過水流量43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30.3萬畝的大型灌區,成為南宜兩縣(市)老百姓的「生命渠」「幸福渠」「致富渠」。

襄陽市將長渠申遺工作和民生改善、文化傳承、旅遊發展、保護修繕、科學利用有機地統一起來,將其納入全市水利改革發展的藍圖中統一部署,於2015年啟動灌區工程信息化項目,投入資金523.19萬元,建設一個中心站和六個分中心站,涉及49處渠系建築物,新建有運行管理、閘控管理、監控管理及手機APP操作平台,運用互聯網和物聯網+閘控設備的技術手段串聯整個灌區,實現信息化管理。同時,襄陽市還將節水改造與長渠歷史景觀恢復和渠系綠化、美化相結合,正逐步恢復古長渠的歷史文化韻味,營造碧水長流、樹木長青、美麗休閑的人居環境。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19日 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美的冰箱微晶系列全球首發 開啟智能保鮮時代
超人爸爸飛不動了,也是我心中的蓋世英雄!

TAG:光明網 |